“山东作为教育部确定的唯一整省建设的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构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面对文化多元、获取信息渠道多样化以及当代青少年个性特征日益明显的新形势,我们更应在破解当前教育痛点和难点问题上做更多大胆探索。”娄雷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快推动“教联体”建设,凝聚起全社会的育人合力。
“做好顶层设计,解决青少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娄雷认为,新生代青少年是数字“原住民”一代,与高科技一起成长,但他们中的许多人正面临着沉迷手机、“空心病”、近视、肥胖等一系列新问题。建议积极探索“开门办思政课”模式,进一步推动“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鼓励各级各类博物馆、科技馆与学校开展合作,打造科学家教育家领衔的精神力量宣讲齐鲁品牌活动。同时,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在增加学校心理教师数量的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医务人员等专业力量定期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服务。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大课间”活动,“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多奔跑,多运动,身上有汗,眼里有光。”
“探索运营模式,探索协调优质资源的新模式。”娄雷表示,“教联体”不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简单联合,而是一个以教育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有机整体。建议试点建立“教联体”运营中心,采用社会化运营方式,大胆探索学生、家长和教师“点单”,运营中心“派单”,企事业单位“接单”模式,真正汇聚起各领域优质资源;倡导各部门以“资源联享、活动联办、服务联动”为原则,开展线上线下的阅读、研学、志愿服务等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学校“共享实验室”,在学校中开设形式多样的选修课。
推动持续研究,形成最大合力。推动“教联体”建设,要强化有序协同。教师是实现家校社协同的核心力量,要优化培训方式,增加媒介素养等内容,提升教师的社会沟通能力;学校是实现家校社协同的重要平台,但要把不属于学校的事务和责任剥离出去;鼓励家长以志愿者方式参与学校和班级相关活动,提升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娄雷认为,“构建权责明晰、分工明确的工作体系,才能实现更多的组合效应、叠加效应、乘数效应。”
(来源: 联合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