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脚竞速:“人”“拐”合一齐拼搏
“经过11个月的系统训练,目前运动员的状态非常不错,相信一定会以最好的状态参加比赛,为云南增光添彩。”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进入倒计时阶段,云南代表团高脚竞速项目陈辉信心满满。
高脚竞速运动员正在训练 供图
高脚竞速原名为“高脚马”,也叫“骑竹马”,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东等省份,原本是土家族、苗族人在地面积水的雨季代步、涉水过浅河的工具。后来,人们把踩高脚马发展为高脚竞速,成为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986年,湖南省体委将其整理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作为表演项目参加了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在2003年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首次被列为竞赛项目,并定名为“高脚竞速”。这项传统民俗活动走入体育赛场,成为各族群众同台竞技、交往交流的载体,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陈辉是红河学院体育学院教授,是云南省高脚竞速的“领头羊”,他将“双拐”这个民族民间项目推向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走向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时还将高脚竞速融入科研、引进教学,推动高脚竞速又从竞技体育走向群众体育……
“高脚竞速不仅是比拼速度,更是一场技巧的较量。”多年执教高脚竞速的陈辉如是说。
据介绍,高脚竞速比赛时,运动员双手各持一杆、脚踩杆上的脚踏,以在同等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值得一提的是运动员需要掌握良好的技术和身体控制能力,巧妙地控制高脚杆的方向和节奏,才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本届运动会,云南代表团高脚竞速项目男、女队员共6名,均为来自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哈尼族、彝族、苗族运动员,平均年龄22岁。
陈辉介绍,根据高脚竞速的特点,运动员们经过了11个月的系统训练,保持着良好的迎战状态,预计本次运动会会有很好的表现。
“在训练中,各族运动员一起学习、锻炼、比赛、切磋,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陈辉表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各民族团结的大舞台、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除了力争取得优异的成绩之外,还会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充分展现云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风貌。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胡娇)
毽球:脚下生花勇“亮毽”
毽子,在空中上下翻飞,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开幕在即,云南代表团毽球项目运动员正在积极备赛。
“本届运动会云南毽球队共有12名运动员,男女运动员各6名,运动员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41岁,教练员1名、领队1名,将参加男子三人毽球、女子三人毽球、男子双人毽球、女子双人毽球全部4个赛项;运动员由专业毽球运动员、学生等组成,包含藏族、满族、彝族、哈尼族等民族。”云南代表团毽球项目领队、庆来技工(职业)学校执行校长袁梓舜说。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云南代表团首次组队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毽球项目的比赛。“能代表云南首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我们既荣幸也很紧张。”袁梓舜说,通过面向全省组织选拔赛,云南毽球队于2024年2月正式组队,运动会中有体育特长生,也有交流运动员,除了日常训练,还组织到武汉、深圳参加集训。
“毽球运动十分考验运动员的技巧,脚跳跃、飞踢、勾射、侧身妙传……选手们高难度动作接连不断,力量与技巧完美融合,扎实的脚下功夫、团队配合和心理素质,正常情况下要经过两年的训练,我们的部分运动员是零基础开始学。”袁梓舜介绍,庆来技工(职业)学校于2023年初开始开设中学生毽球课程,于2023年11月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毽球项目比赛并取得好成绩,依靠科学训练和学生的不懈努力,发现并重点培养毕杰、七林旺堆、马梓豪、赵洁莹等几位学生参加本届运动会毽球项目。
民间踢毽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毽球运动是在我国民间踢毽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毽球比赛规则类似排球、羽毛球,球网高度男子比赛为160厘米,女子为150厘米,目前毽球比赛设置有男子三人毽球、女子三人毽球、男子双人毽球、女子双人毽球4个单项。1995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毽球首次被列为竞赛项目。2023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宣布将毽球纳入全运会群众类比赛项目。
“毽球运动并不是云南的传统强项,从全国来看,广东、广西、湖北队是比较老牌的强队,但是经过这些年训练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在一次次比赛实战的历练中,大家的竞技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袁梓舜说,接下来,大家还会继续争分夺秒、刻苦备赛,希望能在本届运动会的舞台上取得好成绩。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君)
押加:“大象拔河” 训练正酣
随着一声哨响,“押加”运动员们四肢着地奋力向前爬行,红色布带被拉直、绷紧,短短22秒,胜负已揭晓。这样的对抗是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云南代表队押加项目运动员们每天训练的常态。
“押加”比赛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每逢节假日或农闲时,在牧场或田间,人们常常把背带或腰带连在一起,以游戏的形式练习或进行比赛。因为“押加”比赛的规则、设备较为简单,又没有年龄和性别的限制,使得这项活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押加”为表演项目,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正式定为竞赛项目。因在比赛中2名比赛者脖套长绸,四肢着地,背向发力,其形如大象角力,故又称大象拔河。
据悉,此次云南代表队参加“押加”项目的运动员们在3月正式组队,运动员是从省柔道队和古典式摔跤队里选拔出来的,包括汉族、彝族、白族运动员,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31岁。此次我省派出5名运动员参加55公斤级、61公斤级、68公斤级、76公斤级比赛。
运动员李碧涛以前是拳击运动员,在全运会获得过第三、全国冠军的好成绩,这次他参加76公斤的比赛,也是第一次参加“押加”比赛。今年3月以来,每天跑一二十公里是常态,他的体重从118公斤减到78公斤。在接下来距离比赛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他要将体重减到76公斤。
“这次是我们云南省第一次参加押加项目的比赛,为了在赛场上展现出最好的状态,李碧涛和运动员一起每周一到周六都在训练,几乎都不休息。”云南代表队“押加”项目总教练王钱林告诉记者,“目前,大家运动员整体竞技状态良好,队员备战训练情绪高涨,期待能在民运会上和全国各地选手以‘技’交流。”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马新焕)
来源:民族时报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胡娇 陈慧君 马新焕
编辑:方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