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大家谈 | ③ “双盲”带来的光

时事   2025-02-06 20:36   河北  
声明:本公众号对原创稿件享有版权,转载需注明出处

“双盲”这个词,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大众视野。纵使自身工作与专业招投标关联度不大,作为一个河北人,对这个词也想必也略有耳闻。

一切源于河北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展开的一次有益探索。

2021年9月,石家庄市在招投标领域探索开展“双盲”评审。所谓“双盲”,一是指评标专家“盲抽”,即从专家库随机抽取评标专家,系统不显示抽取专家姓名、电话等信息,并自动通知专家参加评标,防止招标人和投标人对专家评标施加影响;二是指技术标“盲评”,即针对技术标专家打分主观因素较大的问题,隐去投标方单位名称、标识等信息,以“暗标”方式评审,防止专家被围猎。

评审专家通过身份识别,准备进入评标区。(图片来源:石家庄日报)


任何改革试点,唯有具备复制推广价值,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2023年5月,在总结石家庄市试点经验基础上,河北在全省招投标领域推开“双盲”评审改革,多措并举持续改进。一是扩充专家库,解决熟人熟面孔问题。二是统一技术标标准规范,防止做标记、打暗号。三是实行远程异地评标,解决本地专家“小圈子”问题。四是分散评标,防止违规接触、暗通款曲。五是强化智慧监管,提高技防水平。

“双盲”评审,旨在遏制人为干预、暗箱操作等行为,减少了打人情分、关系分,促进招投标公平竞争,让更多有实力的市场主体获取中标机会。

实际效果如何呢?

河北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省招投标经营主体库新增主体5.5万家;参与招投标活动经营主体达16.8万家。

也正因如此斐然的成绩,2024年9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石家庄市“双盲”评审改革列入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

其实,为追求公平而完善制度的努力古已有之。

以古代选拔贤才的科举制为例,在唐代就开始了“糊名制”(为防止考官提携熟人,将考生名字盖起来)的尝试,到宋代真宗年间开始在省试中广泛实行。

宋真宗还曾喜滋滋地对臣子说:“今岁举人颇以糊名考校为惧,然有艺者皆喜于尽公”。

同样,宋代还采取了科举誊抄制度,也就是每个考生的考卷由专门的誊抄人员进行抄录,避免别有用心的考官根据考生的字迹阅卷。

通过糊名制和誊抄制,那些没有家世、没有人脉的寒门子弟得到了更公平的待遇,与所谓的世家子弟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宋代文脉之昌,盛极一时,不可谓与此没有关系。

我不敢确定当初“双盲”制改革的发起者是否曾读过史书,知不知道千余年前宋真宗由衷的慨叹,但达到让“有才能的人都喜欢这种尽可能做到公平的考核方式”的目的,当是古今辉映、同气相求的共同心声。

“盲”这个字,不管作为形容词、名词还是副词,多略带贬义。

而河北为优化营商环境开创的“双盲”探索,却让“盲”意味的黑暗里照进了正道的光。

世间任何事物,敢于放在桌面上、能够见得了光,才意味着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与斑斓。

为“双盲”点赞,为“双盲”带来的光喝彩。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编辑:张蕊

责编:郭巧

编审:周岩 赵明

大家都在看↓↓

确认!今年首次上调
多平台宣布上线DeepSeek大模型
新春走基层丨全力冲刺“开门红”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高质量发展丨河北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应享尽享


秦皇岛日报社全媒体矩阵




扫码关注我们↑↑

秦皇岛日报
秦皇岛日报官微,记录时代、思考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