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祖国捐款超100亿,留下巨额财富,却被人说抠门
乐活
2024-11-21 21:00
福建
抠门也好,慈善也罢,他的行为,只会在芸芸众生中悄然传递。他的一生,像是一株草。在四季轮回中,倔强地生存,只要野火烧不尽,他就能逆风而生。没搬到上海时,邵家在宁波镇海市朱家桥老邵村,靠开漂染坊为生。但,邵玉轩不满足于此。在他29岁那年,他举家前往上海。他就是邵逸夫,这也是后来人们称他“六叔”、“六老板”的原因。邵逸夫这个名字,是邵仁楞在自己18岁时改的。身处商贾之家,难免见惯了生意人为了生活,常年漂泊在外的心酸。更想过一种曲径通幽的生活,所以给自己取名逸夫二字。虽想过静谧的生活,但他却没有荒废学习。一直跟着父兄,精进学业,苦练英语。这样安逸的日子,直到他的父亲邵玉轩离世,邵逸夫的大哥邵仁杰,不善经商,邵家开始走下坡路。1923年,邵家只剩下一栋老房子跟一座“笑舞台”的上海剧院。因为邵仁杰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又看到明星影业公司的剧情片《孤儿救祖记》风靡上海滩。于是,邵家心一横,卖掉老房子,孤注一掷在电影业上。1925年6月,“天一影片公司”在上海横滨桥挂牌成立。邵仁杰当总经理兼导演,二弟当会计兼编剧,三弟担任发行部经理。那时的邵逸夫还在读中学,但只要有时间,他也往片场跑,杂活、累活他也力求做到最好。就这样,他从后勤、放映、摄影、发行基本岗位都干了个遍。《立地成佛》这部电影上映,天一影片公司赚到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随后,《女侠李飞飞》《忠孝节义》《梁祝痛史》《白蛇传》《孟姜女》等电影播出,一部比一部出名。邵仁杰的妻子是电影明星陈玉梅,在自家片场拍戏,为了省钱,她穿在身上的戏服都是旧衣服。1926年,19岁的邵逸夫去新加坡,帮在南洋开拓业务的三哥邵山客。与南洋制版商合资拍电影,建立电影院、发行、巡回播放影片等。随后,23岁的邵逸夫与29岁的邵山客,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大中华百合、友联、华剧、明星、上海、民新这六家电影公司,成立了六合影业公司,对天一展开商战。那时,邵逸夫跟邵山客,每天架着沉重老旧的无声放映机,奔走在新加坡跟马来西亚的各个地方。他们清楚,如果公司没有优势,那么一直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机,公司决定派邵逸夫,去美国买有声电影器材。当他看到一块木舢板时,紧紧地抱住它,在海里漂了一夜,最后得救。邵逸夫踏上美国这片土地后,他第一时间去好莱坞学习影视技术,随后到纽约买设备。几个月后,他带着技术跟设备回国,整个人瘦了一大圈。邵家兄弟立刻做了决定,他们放弃上海的天一影片,前往香港发展,并建立“天一港厂”。1933年,26岁的邵逸夫担任导演以及制片拍完《白金龙》,并用他从美国带回的有声器械,成为中国首部有声电影。1952年,45岁的邵逸夫与他三哥邵山客,已掌握东南亚近半的娱乐产业。1957年,邵逸夫受兄长的委托,从南洋回香港帮忙。此后30年,邵逸夫更是把”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承诺做到极致。他一年要看900部电影,多的时候,一天要看9部电影。在审片方面,他更严格,只要不达标,就要求重拍,如果无法重拍,他就会把胶片烧毁。马家辉都感叹:”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邵氏作品,正是最突出的‘华语语系电影’。”正是因为邵逸夫的严苛,他培养了很多电影业的导演与演员。除此之外,他从1958年,就跟三哥在新加坡建立邵氏基金会。之后,他全力支持香港的社会福利以及资助学校建立图书馆。1985年开始,他每年会向大陆捐赠1亿多港币,用于建设学校以及医院。不仅如此,他还设立了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奖。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