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创新中心中美生物防治实验室通过DNA条形码技术,对春季和秋季马铃薯田间的昆虫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详尽分析。这一成果不仅为监测与治理马铃薯田害虫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促进了未来对马铃薯田天敌昆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Nature旗下期刊Scientific Data。
将马铃薯作为主粮是我国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策略之一。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然而,马铃薯害虫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其品质与产量,对于马铃薯田间昆虫群落的结构组成及其动态变化,目前尚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害虫综合治理以及有益昆虫资源的开发。
此次研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针对2021至2022年间云南省马铃薯田的昆虫多样性进行了调查与鉴定。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昆虫群落差异,确定了该区域春、秋两季马铃薯田昆虫群落的结构特点,并揭示了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动态规律。此外,研究还比较了国内昆虫条形码数据库与国际数据库之间的差异,为完善我国自身的昆虫条形码数据库提供了方法参考。
2021级联合硕士研究生林昌进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刘晨曦副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硕士生程红梅、福建农林大学陈李林副教授、植保所高玉林研究员、圭尔夫大学教授Muhammad ashfaq及DNA条形码创始人Paul D. N. Hebert教授参与了相关研究。该研究得到了美国农业部项目(59-0212-9-001-F)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