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令如山
文 | 徐荣木
那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故事。
时值农历大年三十,正是万家团圆时。东海舰队接到上级指示,抽调4艘护卫舰执行巡逻任务。舰队决定从驻舟山某部派出510舰、531舰,驻上海某部派出511舰、513舰,组成编队遂行任务。
当时,这4艘舰上的官兵中,有125人探亲休假在外,另有51户家属临时来队。军舰待发,时间迫在眉睫,出发前各项准备和保障任务繁重。
军令如山。彼时,不要说国内没有移动电话,就连有固定电话的家庭也寥寥无几,唯有电报成为信息传递最迅速的途径。当部队发出“令速回”电文时,许多感人的场面随之上演:有人挥泪告别母亲,毅然踏上归途;有人新婚燕尔,却不得不与妻子分别……
一
二
除夕之夜,上海黄浦江畔的夜色显得格外深沉。吴淞邮电局的员工们满心期待着早点下班,与家人共度佳节。
就在这时,一名驻沪某部的军人匆匆走进邮电局营业厅。他利索地从包中掏出一份单子,递到一位女营业员的手中。
“同志,这是部队的加急电报,请尽快发出,速度越快越好!”军人急切地说道。
女营业员看到如此多且紧急的电文,心中不由得一惊。在1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她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她仔细数了数,总共有62份电报,需要发往全国各地的不同省市。
她一边设法通知家人,一边坚定地对军人说:“部队的事,就是我们的事。我们一定完成好!”
当她发完最后一份电报时,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
那一夜,舟山定海邮电局也面临着63份急需发出的电报。
在除夕这个特殊的夜晚,邮电局员工加班加点,以最快速度把这些电报发往全国十几个省市。
在这场支援部队的行动中,不仅邮电局职员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官兵背后的众多家庭同样给予了他们坚定支持。
531舰福建籍战士陈魁,在回家的第三天收到了电报。他毫不犹豫地赶往火车站购买返程车票。然而,他的父亲得知消息后,迅速追上他。
“爸,军令如山,我必须得立刻归队。”陈魁急切地向父亲解释。
“儿啊,部队的事这么急,我们自己掏钱买机票,这样可以快些归队!”
在父亲的支持下,陈魁从福州乘飞机前往杭州,再转车辗转抵达定海,最终比原计划提前一天一夜返回部队。
由于家乡交通不便,513舰高炮五班班长张金松,历经长途跋涉,多次转车,终于在小年夜踏入家门。他疲惫的脸庞上,依然可见阳光和海风留下的印记。大年初一上午,他未满月的孩子突然生病了,张金松立刻外出寻找医生。
乡村邮递员送来电报的那一刻,张金松还在外面奔波。妻子颤抖着接过电报,内心涌动着复杂的情感。她多么希望这只是一份普通的信件,但电报的紧急性质让她瞬间明白了任务的重要性。
她看着电报,心中一阵纠结。她真想把它藏起来,让丈夫能够安心享受这难得的团聚时光。但是,她深知,作为军嫂,她不能这么做。
于是,她请家中老人帮忙照看孩子,自己立刻骑上自行车去车站买了车票。此时,张金松对这一切还毫不知情。直到他带着医生回家,妻子将电报和车票交到他手中,他才恍然大悟。
深明大义的妻子默默地陪伴他到了车站。挥手告别那一刻,张金松心中既感到酸楚,又涌动着温暖。
三
四
▽本文刊于1月27日《解放军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