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曾有一个少女,因长得太美,因缘际会下被印在一元人民币上。
她就是第四版一元面额人民币的主角——石奶引。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有人凭借一张照片走红网络,有人凭借抓人眼球的视频博取关注,无论什么形式,无一例外,最后都赚得盆满钵满。
而被印在“人民币”上的她,人生际遇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01
1961年,在贵州庆云乡寨锦村七组的一个侗族家庭,石奶引出生了。
石奶引家里有6个孩子,父母都是农民。
受限于家庭条件,身为老大的石奶引没有上学,留在家里帮衬父母。
石奶引从小干活麻利,4岁学会了放牛,7岁学会了做饭,虽然没读过书,但是十几岁的时候,她已经会独自制作衣服,染布、织布。
石奶引生活的地方是侗族聚居区,全乡居民95%以上都是侗族,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织布刺绣的习惯。
在从小耳濡目染和天赋的加持下,勤奋刻苦的石奶引做出的刺绣和染色的织布,在附近村子远近闻名。
很多村民都来找她学,她总是手把手教学,毫不藏私。
除了勤劳朴实,年轻时候的石奶引长得也非常漂亮。
水汪汪的大眼睛,挺翘的鼻子,还有一头乌黑秀丽的长发。
出众的长相,让她成为寨子里公认的美女,被誉为“寨子一枝花”。
如果没有那场“意外”,也许石奶引会如寨子里的其他人一样,过完平凡的一生。
可是,1978年的一次偶然邂逅,让她本来普通的人生掀起了一丝波澜。
当时17岁的石奶引和寨子里的伙伴们,身着侗族服饰,像往常一样去镇上赶集。
她和几个小姐妹一起蹲在一个小摊位前,欢快地笑着、闹着,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哪种绣线能把绣品织得更加漂亮。
选好了需要的针线,刚要起身,突然有人从背后拉了一把石奶引,她被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长相斯文的陌生男子。
男子看到自己的动作吓了石奶引一跳,略带歉意地笑了笑,随后询问可否给她画幅肖像。
石奶引有些疑惑,但一想对方看着不像坏人,而且又是在人来人往的公共场合,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危险,于是爽快地点头答应了。
于是,男子示意石奶引侧立,随后用笔在纸上描描勾勾。
当对方放下手中的笔,拿着已经成型的肖像,不禁露出满意而喜悦的笑容。
看到自己美丽的形象被定格在一张画像中,石奶引暗暗欢喜。
画完之后,石奶引也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甚至没有告诉身边其他人。
然而,石奶引不知道的是,当时为她作画的人,正是第四套人民币设计者之一的画家侯一民,也是著名美术大师徐悲鸿先生的亲传弟子。
彼时,中央刚刚批准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
侯一民等人得到的指示是,新版人民币的画面要体现出国家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科学技术新成就,凸显出“人民当家做主”的含义。
经过反复斟酌和讨论,这些艺术界的大师们决定,第四套人民币的版面设计全部以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头像作为主景。
很快,百元券和五十元券的人像主景很快就定好了,分别采用国家领导人的浮雕像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头像。
但轮到小面额人民币票面的人像主景,就很棘手了。
这些人像主景要能体现中国多民族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特点,在此种情况下,最好的选择就是绘制中国有代表性的民族人物头像若干。
而中国的少数民族遍布各地,于是侯一民背好画板、带上纸笔,去往全国各地寻找那些朴实而又独具特点的民族人物代表。
侯一民一路走一路画,画下朝气蓬勃的苗族青年王德安,画下美丽自信的土家族姑娘黄其萍……
最终,走了一万多里路,耗时3年才完成少数民族的人物头像。
途中,在经过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洛香镇的时候,他也画下了偶遇的一名侗族少女——石奶引。
02
当时画画的事情只不过是石奶引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日子一天天过去,石奶引仍是继续着原来的人生轨迹。
转眼间,她到了要嫁人的年纪。
本就长得漂亮,又勤劳能干,追求她的小伙子从村头排到村尾,眼见媒婆把门槛都踏破了。
在众多追求者中,不乏家境富裕的,可石奶引不为所动。
后来媒婆把隔壁佰你村十组的石学海介绍给她,那年石奶引22岁,在几次“行歌坐月”(情歌对唱)的交流中,两人对彼此都十分满意。
在次年腊月里,两人按习俗举办了婚礼,带着父母祝愿的石奶引嫁给了石学海。
婚后,一大家人挤在一张破旧的床上,家里收成全指望几亩稻田,年景不好时,吃饭都是问题。
这样艰苦的环境并没有让石奶引感到沮丧,她相信只要踏实、勤劳,总能过上好日子的。婚后夫妇二人不抱怨,勤俭持家,把生活过得和睦幸福。
然而,丈夫一家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完全依靠种地为生,即便努力耕作,日子还是过得捉襟见肘。
为了贴补家用,她准备重操旧业——织布、印染、刺绣。
可家里实在太穷了,连织布机都买不起。
石奶引挨家挨户地借,整个村子都跑遍了,才勉强凑够了钱买纺织机。
1985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2年后石奶引生下一个儿子。
随着一儿一女的出生,石奶引一家的生活压力也更大了。
于是,石奶引只有更加拼命地织布、染布,石学海精心打理田地,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在一家人的努力下,后来他们盖了新房子,搬进了新家。
此时,石奶引一双原本白皙修长的手渐渐变得粗糙,因为常年浸泡在染缸里,手指发黑,布满老茧。
原本漂亮的脸蛋更是布满了风霜。
昔日的美人,已经容颜不再。
时间来到1987年,第四版人民币正式发行,当中一元面额的头像,是两名少数民族的少女。
其中一人穿着侗族服饰,侧身看向东方,她就是当时年仅16岁的石奶引。
美丽侗族少女的侧颜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人开始打听一元人民币上少女的真实身份。
而当时的石奶引,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名人”。
直至石奶引49岁,在当地游玩的旅客偶然看到她时,一下子愣住了——这个人和第四套人民币一元券上的侗家少女太像了。
这两位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呢?
在游客的提醒下,石奶引终于回想起几十年前,一位画家曾经给自己画肖像的往事。
在这之后,石奶引也并没有拿着这件事四处宣扬,还是跟原来一样生活。
寨子里出了个“人民币女孩”的消息,不胫而走,记者来了一拨又一拨。
当被众多媒体反复询问“知道自己的头像上人民币后,在想什么”这个问题时,石奶引毫不在意地说:
“知道了又能怎么样,还不是一样要种地,该咋生活还是咋生活。”
朴实的想法,却透露了石奶引和一家人的想法,他们都不认为“人民币头像原型”的身份能给家里带来什么改变。
2010年6月,石奶引的事迹被刊登到新闻上,许多人慕名而来,想要看看23年前“壹圆纸币上的侗族女孩”,现在怎么样了。
还有不少人觉得她是“人民币女神”,专门给她写信,希望可以得到帮助。
而实际上,石奶引家也是贫困户,又谈何给予他人资助呢?
她那脚下穿的廉价胶鞋,长满老茧的双手以及沧桑的面容,和人民币上那个有着圆润的大眼睛、高高的鼻子,清纯动人的少女形象相比,完全判若两人。
于是,一时之间“人民币上有她,她却没有人民币”这句话成了大家对她人生的感慨。
03
石奶引的家庭实属不易,常年在贫困线上挣扎,2个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石奶引说:“她每天起床的时候,夜深睡觉的时候,都在默默为儿女们祈祷,祝福他们平安。”
在2012年低保标准进行调整之后,石奶引一家的低保被取消,重要的收入来源也失去了。
有人百思不得其解:“靠着自己的名气进行流量变现,日子会好过很多吧?”
而这些事却不是石奶引想要的,她也没有这么做。
从小的生活经历告诉她,人要踏踏实实,只有靠自己双手赚到的钱,拿着才安心。
于是在流量变现的年代,石奶引也从来没有想过依靠自己的名气赚钱,一心只想靠自己双手脚踏实地地赚钱养家。
当时石奶引的儿女也都成了家,她和丈夫有了2个可爱的孙子。
儿子儿媳外出打工,他们夫妻就在家边照看孙子,边做农活。
2017年,贵州省的扶贫工作专家凌裕平在扶贫过程中听说了石奶引的故事,专门来到她所在的村寨。
了解到了石奶引一家人的情况,凌裕平所在的专家团把石奶引一家列为“重点帮扶对象”,打算利用专业知识来帮助她们脱贫致富。
考虑到石奶引家一共只有6块水稻田,每年只能收获一季水稻,一家老小就指望着这些田。
于是,在对当地的环境状况和经济结构进行认真调研后,凌裕平因地制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方案。
按照这套方案,石奶引家除了种植水稻,还能同时在稻田里养泥鳅、黄鳝。
当季的稻谷收了后,还可以继续种蔬菜。
就这样,通过对水田进行多样化规划,充分利用土地不断增加了收益。
同时,综合当地的气候、海拔等多方面因素,专家们发现种植香水柠檬条件十分适宜,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于是,在专家的建议下,石奶引在家后面的山坡上开发出一片荒地,专门种植香水柠檬和其他果树,这样又能增加一部分收入。
在凌裕平为首的专家团队的带领下,石奶引拿出当年学习刺绣的决心,带着家人跟着专家研究农业。
从山坡的果树改良到微信上的销售渠道,她的本领不断加强。
2021年,她家稻田养殖的泥鳅每年能轻松赚到上万元,种植的香水柠檬每年也可以赚两三万元。
一家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村里人眼见着石奶引的家境明显改善,心里很羡慕。
60岁的石奶引并不藏私,就像当年教刺绣一样,她把自己学到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村民。
彼时,庆云镇正在探索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抱团发展致富产业,以期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
石奶引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自己家的试验田为试点,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带领整个村落一起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如今的石奶引已经60多岁了,她早已从当年的“寨子一枝花”变成了“寨子农业一把手”。
石奶引那张印在一元人民币上的头像,代表了贵州大山里最原始最淳朴的样貌。她们勇敢坚强,在困难生活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
经历生活的磨难,而她们的内心却仍然如以往一样勇敢坚强,可以从容应对生活的各种起伏。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有人在流量的裹挟下丧失自我,为了博取关注丧失自己的本心,而有人却仍然能够在人生不如意的情况下,坚持初心。
点个在看,希望你也能如石奶引一样,不管是声名鹊起,还是跌入低谷,都能保持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