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上方蓝字「仓嘉对了」关注我
这是「仓嘉对了」第424篇原创文章
你是不是有时候会觉得,一些人总跟你反着来,总能跟你提出不同的看法,但他们其实并不针对你,对你也没什么偏见,本质原因是他们看到的事物跟你相反,他们的认知也比你高维。
庄子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最小。”
先解释一下秋毫,是指鸟兽到了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古人用来比喻最细微的食物。
庄子认为,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尖尖更大的,而泰山是最小的。
如果真能读懂这一句话,你会发现天地、社会、人性、财富在你眼中都完全不一样。
这句话是庄子在《齐物论》里面说的,体现了他在是非对错大小等面前,拥有超越二元论的高维认知境界。
你所看到的东西其实都是有限而相对的,并不能反映事物的真相。
就像你看到天上的星星都很小,发着微弱的光芒,其实它们离地球很远,可能是比地球大万万亿倍,而不是肉眼看到的那么渺小。
到这里你大概就明白了,只有放下主观的判断和区分才能达到一种更高的认知状态。
这种状态叫“不知”。
不知并不是无知,也不是愚昧,而是一种超知,一种对自身和万物的彻底接纳和无限包容。
你一开始认为星星很大或很小,都是可以的,定义了之后,你要很松弛地对待:这个观念是可以被颠覆的,只要有了更好更确切的证据。
就像你可以先定义这件事情很难,但不妨碍你花时间去试试解决它,正如创业一样,这件事情今天做不成,不代表明天也不行。
反过来也一样,你前十年的成功路径,未必能让你继续成功,因为世界变化很快,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会不会发生。
做到不知的人才能知道自己的本性和天命,才能真正做到通透和淡定。
按照目前的假设和推论,我们可以清楚感知的物质世界可能只占这个真实世界的3%,我们看不到暗物质,我们也看不到波和量子,我们不能够理解的事情太多了。
所以,不知才是事实,不知才是真理。
越早认识到这一点,越早能让你打开框框,拥有包容万物变化的自由,这是一种无所谓规矩变化的自由。
庄子还说到,如果人达到最高层次,其状态与不知是呼应的,那就是无。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古时的人,他们的认知可以到达极限。
“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什么是极限呢?有的人认识到了物质尚未生成之前的境界,这就是到达极限了,到达尽头了,无以复加了。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低一等的人,认识到物质已经生成但尚未发生分化时的境界。
“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再低一等的人,认识到万物有所差别,但不对差别做出是非的判断。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一旦开始炫耀自己的是非判断,他的道就有亏了。
换而言之,在庄子的脑海里,在万物没有开始前,没有世界,没有天地,也没有人,一切都没有。
从认知的水平看,最高境界的人认识到万物都是从无中产生出来的。低一等的人认识到万物最初混沌一团,因此万物本质相同。再低一等的人,关注到万物的差别,但尊重这个差别,所以没有亏损个人的悟道。
但是,当人开始对客观事实做出个人好恶的判断,并且炫耀自己的见解时,就影响悟道了。
例如一个学者开始炫耀个人的观点,一天到晚去说服别人,如果对方不赞成,就很在意,甚至很恼怒,这样会发生偏差,也影响自己的进步。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质、逻辑和规律,个人的好恶相对于道来说太渺小了。
你一旦执着于个人好恶,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未始有”,庄子足足说了三次,这是他心目中最高的境界、完备的境界、难以超过的境界。
大道至简,殊途同归。中国文化后来把这个叫作无极,在佛家的说法就是空,万法皆空,无始之始。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人生一代一代地没有穷尽,而江上的月亮年年看上去都相似。
古人早就知道我们生命都是无到有,最终也会从有到无,任何事物随着时间都会彻底消失。
既然本来没有东西,既然一切都会湮灭,我们又该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呢?
把一切的东西都当成一样的,一视同仁,其实是看透事物的本质,而不拘泥于万千表相。
把一切的东西都当成变的,因为除了变化本身,世上就没有永恒不变的。
把一切的东西都当成相对的,没有绝对标准,也把一切的东西都当成一体的,没有对立差异。
用一种超越眼睛和脑袋的角度,去感受这个世界,去发现和欣赏这个世界的神奇和美好。
天地有大美,人本自具足。得者失也,失者顺也。
本来这个世界就没有我,突然跑出一个我,在这个世界上吃喝玩乐几十年,当初什么都没带,光溜溜地来,又吃又住又玩又骂又吵又闹,这就是最大的人生财富。
玩了几十年回去,应该的嘛,而走的时候,每个人都多么的富有。
你可能还喜欢这些文章
↑↑↑ 请点上方链接「仓嘉对了」关注
你可以获得关于财富和人性的认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