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上方蓝字「仓嘉对了」关注我
这是「仓嘉对了」第420篇原创文章
又一年过去了,如果感觉至今在这里阅读还算开怀,也有一些收获,请在文末打赏,金额随意,主打一个新年好彩头,祝愿发红包的人新年都发发发!
人能持续成长,在于我们还愿意学习,还能够学习,更重要是不管做对做错,都虚心复盘。
人在一生中,最有效果的学习成长有两个阶段。
一个是儿童阶段,那时候看什么都好奇,对什么都愿意学,试错的勇气很大,错了愿意重新来过,没什么思想负担。
另一个是成年后遭受巨大打击并跌落谷底,那些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被摧毁得差不多了,人对自己的质疑达到了顶峰,但只要你还没死,也没放弃,这种绝地反击的学习其实是很有效果的,甚至能让人突破维度和阶层。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你的童年大概率已经过去了,但如果你此时正在谷底,你要知道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你振作之后的学习将会改变自己今后的人生。
不管你想变得更强大,还是变得更富有,都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模型,遵循并坚持这样的学习模型,足以改变你的命运。
在我亲身尝试过的那些好的学习模型里,都有这么几个特点:少学多做、稀缺价值、长期专注。
少学多做,对普通人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为什么很多人学习了一辈子,学了那么多的知识,仍然郁郁不得志,既没成事,也没变富呢?
因为他们学习的方法不符合少学多做这条原则。
大多数人的学习模式是松鼠型,看到什么都学,看到精彩的公众号文章先收藏,刷到有趣的视频先点赞,工作的时候拼命看进度条,读书总在意今天是不是又读完一本,然后发朋友圈晒一晒,一部分人喜欢做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还做得非常详细和整齐。
这有什么用呢?
真没什么用。
相信你从小到大都有这样的经历:为什么那么努力地记忆、理解和阅读,但最终还是忘得一干二净呢?
有个孩子为了准备编程竞赛,拼命地学习各种编程语言和算法,熬夜刷题是家常便饭,结果在比赛中,他因为紧张和疲劳,表现不佳,没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他很沮丧地询问老师:“为什么努力学习了那么多东西,却在关键时刻发挥失常?”
我有一个朋友为了准备马拉松比赛,每天跑步几个小时,到比赛前还加大跑量,结果因为过度训练导致身体疲惫,最终在比赛中没能完成全程。
他很遗憾地跟我说:“练了那么久,不仅没出成绩,居然比平时还拉胯。”
其实人的大脑和肌肉有着很类似的特征,就是并非纯粹的线性发展,你不能说今天跑了五公里,明天跑六公里,以为这样连续累加上去,就一定把跑步成绩提高。
你觉得大脑今天记了10个单词,明天一定也能再记10个单词?
未必,我们的大脑对单纯的输入信息所产生的记忆强度是很弱的,而且在一段时间后,如果这些信息无法融入大脑的神经网络,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就会断裂或萎缩,于是你就白学了。
仔细回想一下,你从小到大在考试之前刷了那么多题,但由于非常机械,且不能长期坚持,导致记忆强度不足,成年后再做这些题目,你连及格都拿不到。
那些记忆强度特别高的知识点,都是你在工作生活中不断用到的,例如你在外企工作,英语里那些基本的语法结构和常用词汇,你经常接触的就能熟练运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慢即是快。
只有少学多做才能产生较大的记忆强度,从而形成长期的技能和应用能力。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这一原则的经典体现。
孩子首先记住大人说的话,例如你告诉他“喝水”,他可能不明白“喝水”具体是什么意思,但他看到了你的行为示范,然后会跟着你重复说一遍“喝水”。
随着时间推移,孩子的模仿越来越熟练,并尝试输出,而且还是在不同场合做尝试。
有时候他做错了,你会纠正他,告诉他正确的表达方式。
以上整个过程包括记忆、模仿、输出和纠正,看上去动作数量很多,但都集中在“喝水”这一句话上。
儿童学习语言时,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复杂的语法,也不会像语言学家那样系统地研究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他们做的事情是一次只学一个词语,或只说一个句子,然后尝试使用和表达。
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当儿童在学习或模仿过程中出现错误,成人不会对他们进行责备,因为人们认为儿童犯错是正常的。
然而,一旦儿童进入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阶段,成人就会施加极大的压力,担心他们犯错会影响成绩,进而进行各种攻击和指责,企图用压力把儿童扭转回来。
许多家长希望通过情绪化的高压手段给孩子施加压力,以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的动力,但从脑科学角度来看,当人每次学习新事物的时候,这样的环境都会导致负面的情绪创伤记忆。
在面临升学压力的儿童中,错误的学习方法普遍存在,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语言攻击、侮辱和贬低。
随着这些创伤记忆的不断累积,相关的负面情绪链接会变得越来越强烈,最终导致产生厌学心理。
这就像一道菜本来是美食,但你强迫一个人一天到晚不停地吃,人总会厌倦的,而且你越强迫,他之后越不愿意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不仅外界会给人的学习制造压力,大多数成人在学习时也会给自己产生负面的暗示。
例如:我这么大年纪了,学习新东西还有用吗?我能学好吗?
又例如:我对这事有天赋吗?会不会投入太多但没有效果?
成人的大脑充斥着自我怀疑的模式,儿童反而比大人更拿得起放得下,错了就哭出来,对了就乐翻了,今天搞不定没关系,明天再试试,这个方法没效果,再找一个方法试试。
因此,我们应该向儿童学习,心态放松,避免负面的心理暗示,不给自己增加压力,不介意外界的负面反馈,少学多做,犯了错误就改正。
脸皮厚一点,你就赢一半了。
关于“做”的这个过程,你肯定也有经验,可以明显感受到主动输出的学习方式比被动接受信息的记忆强度要大得多。
从大脑的角度来看,记忆的强度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输出行为,即你需要以某种输出结果去推动你的大脑,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
著名的费曼学习法就是这么一个原理,当你尝试把学到的东西教给别人的时候,你自己的收获是最大的,因为你的大脑在高效地运转,拼了命地搜刮之前学过的相关信息,努力地“应付”你对外界的输出。
学习的对象和方向也很重要,就是现在稀缺而将来会有很多需求的,要么让你变得有钱,要么让你变得有价值,总而言之,肯定不吃亏。
如果你所做的事情或拥有的技能不具备稀缺性,无论多么努力,都只能在内卷的世界中沉沦,付出很多,收获却很少,大家都很努力,结果却很痛苦。
如果你的技能虽然稀缺,但市场需求不大,你仍然可能赚不到钱,而如果这个需求将来不断扩大,那你必定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你不需要学会全世界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在少而精的方向上学习就够了,一定要多做和专注,才能建立自己的势能和护城河。
成功做好一件事有多难?
行动起来都不难,你一动不动就会特别难。
首先,很多人只是夸夸其谈,不愿付诸行动。
其次,很多人把完成一件事情想得很难,总是给自己设置障碍。
我做不到、时机还没到、要不先看看别人做得怎么样,这些负面想法阻碍了你前进。
实际上,当你认真努力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无论多难的事情,只要反复练习,你就会发现它越来越简单。
在真正下场做起来之后,难点在于你是否有耐心持续练习,而这正是长期专注的重要性所在。
事情之所以难,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缺乏内在的记忆模型储备。一旦你的大脑积累了大量内在模型的记忆储备,你会发现事情变得简单多了。
写公众号难不难?
不难,找到自己喜欢的主题,积累自己与众不同的技能,从一天干到一年再说,然后你会发现自己信手拈来,因为你的大脑里积累了大量关于写作这个模型的记忆储备。
这些记忆储备就是前面说的,少学多做。
集中火力做好一件事情,勇于面对当下的挑战,不去挂念你无法改变的过去,不去担忧充满变数的明天,只用今天的过程帮助自己成长。
最后,我想提醒的是,“万事开头难”这句话误导了许多人,也阻碍了很多人。
仔细思考一下,任何真心想做某事的人,开始时都不会觉得难,比如说你想做俯卧撑,一天做一个肯定都不难的。
大多数人是在开始之后的某个时刻遇到了困难,感到乏味或烦躁,于是选择了放弃或改变方向。
事实上,如果方向是正确的话,真正的失败只发生在你放弃坚持的那一刻。
所以,万事从来都不是开头难,而是看你能否坚持一到两年,能否持之以恒,直到你在这件事上取得成就,也看你能否具备稀缺性,那时你才能从中获利。
和一生碌碌无为、只能从事廉价劳动力的工作相比,我宁可拥抱这样的困难。碌碌无为并不是错误,也不是罪过,但一定会让我每一个今天都觉得昨天充满遗憾。
写在岁末,展望新年,衷心希望你能拥有更好的学习模型,少学多做,长期专注,在对的方向上努力,摆脱人生困境,过上身心内外都富足的日子。
今天是月末,随附本月的文章清单
今天也是年末,随附之前各月的文章清单
01、为什么叫“仓嘉对了”
02、钱追五种人,看懂财上门
05、AI是怎么解读金刚经的
06、如果被凝视,请凝视回去
13、怎么把白菜卖出黄金的价格
2024年
1月:赚钱不是靠辛苦
3月:欲成高手,学种心锚
10月:富人赚钱,到底哪里和你想的不一样
你可能还喜欢这些文章
↑↑↑ 请点上方链接「仓嘉对了」关注
你可以获得关于财富和人性的认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