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规范化建设以来,大河乡紧紧围绕吴忠市“1461”模式,结合大河乡实际,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以“1334”工作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即搭建一个平台(规范化综治中心),强化三支队伍(基层调解队伍、专业调解队伍、社会调解队伍),推进三项措施(“零距离”村民自治、“零障碍”信访接待、“零懈怠”日常巡防),严把四道关口(网格排查关、联动调解关、分级防控关、回访疏导关),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能力,及时有效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着力打造“塞上枫桥”品牌。截至目前,全乡主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648起,较去年同期提高148%,初信初访同比下降40%,有效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搭建一个平台
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
按照综治中心“1+N+N+1=0”工作模式,“四线”工作理念,由点及线、点面结合,规范化综治中心建设,全面规范受理、流转、协同、调处、督办、反馈“一站式”流程,让群众在综治中心内“一站式”解决矛盾纠纷。统筹司法所建设乡综治中心,整合各办公室(中心)资源在综治中心统一设置信访矛盾纠纷、人民调解、退役军人、综合执法、妇女儿童维权等窗口,使其“多点合一”,建成集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流协办”的一站式工作机制,实行集中化办公,窗口式服务,由法官、检察官、警官、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5个专职人员轮流驻点,开门“收件”,让群众解决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落实每周一召开基层法治联席会议制度,分析研判辖区内治安状况和社会稳定形势,对村“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上报的矛盾纠纷通过联席会议及时分析、解决,做到“周清季结”。
强化三支队伍
实现调解力量“一体化”统筹
一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成立由乡党委统筹领导,政法委员兼任组长,派出所所长、武装部长兼任副组长,综治中心主任、司法所所长、民生服务中心主任、综合执法队队长为成员的功能型党小组,下辖以包村领导任小组长,村两委为成员的基层法治调解队伍,第一时间掌握矛盾隐患,了解村情民意,受理群众诉求,激发党建引领防范化解矛盾纠纷风险隐患新活力。二是加强专业调解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以人民调解委员会(104名)、治安保卫委员会(80名)、妇女执行委员会(215名)、“三官一师一员”(法官13名,检察官7名,警官13名,法律顾问4名,法学会会员52名)等为主的专业调解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共同开展矛盾纠纷风险隐患调处化解,推行以党员为标杆、法律明白人为骨干、社会各界参与的调解模式,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让群众增强遇到矛盾纠纷找法用法的意识。三是加强社会调解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红袖标”义务巡防队(286名)、网格员(81名)、退役军人(175名)、民兵(420名)、乡贤(16名)、农村公岗(518人)、护林员(135人)等队伍人熟地熟优势,进一步凝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合力,巩固、提升纠纷化解效能,努力推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将各种不稳定因素处理在萌芽状态。
推进三项举措
实现矛盾纠纷“一条龙”服务
一是落实“零距离”村民自治。深化“55124”村级治理模式,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推进移风易俗,营造“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氛围,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走出一条“还权于民、民事民议、民主决策”的村民自治新路。涌现了“攒劲妈妈”李耀梅、“书法痴人”李忠勤等一批先进典型。二是落实“零障碍”信访接待。以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为重点,严格落实领导班子成员信访接待日制度和包案处理责任制,每周固定一日由一名班子成员负责信访接待,对信访案件落实“五定五包”,即定责任办公室(中心)、责任领导、责任人、办理要求、办结时限,包掌握情况、解决困难、教育转化、稳控管理、依法处置,做到信访接待“实打实”。三是落实“零懈怠”日常巡防。成立以各村党支部书记担任队长,支部其他成员担任小队长,社区民警、党员、退役军人、妇联执委、民兵、网格员、公益岗等担任成员的“红袖标”义务巡防队,做强做实“红袖标6+”(红袖标+义务巡防、法治宣传、消除隐患、化解纠纷、护校安园、信息收集)工作模式。第一季度,常态化开展夜间巡防400余次,护校安园300余次,配合民警开展大清查整治活动2场(次),整改安全隐患9处。
严把四道关口
实现矛盾纠纷“一揽子”解决
吴忠政法
聚焦政法热点 发布权威消息
指导工作实践 服务人民群众
来源丨平安法治红寺堡
编辑丨牛 丽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