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化/创意/生活,我们都在场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抑郁症的展览,地点是重庆的一处网红景点,犹豫要不要去,担心展览不过是浮于表面,为拍照打卡而设的展,也怕展览做得太有深度,需要立即危机干预。
在一个雾蒙蒙的下午,穿过山脚下拍照打卡的游客,爬了一路台阶儿(重庆特色),心率飙升到140时,终于抵达展览现场,看着策展人寄语红了眼眶。
“我们曾亲身涉足那片被阴霾笼罩的沼泽,深知其中的孤寂与绝望。因为明白身后有人实在难得,所有我们愿意站在你的身后。如果你回头,就能看到我们。”
大家安静地听着志愿者的讲解,来观展的人里有抑郁患者;有靠自己走出抑郁,现在热情温柔的志愿者;有因学生抑郁想了解其想法的老师;也有充满好奇心的游客朋友。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也是抑郁患者内心的真实写照,这是一场穿越时间、空间,相互的照见。
▲《双面镜语》
双面镜装置,生动展现了社会对抑郁症的多元视角。一面镜,映照出误解与偏见的阴影,那是来自不理解者的声音;另一面镜,则闪耀着理解与支持的温暖光芒,传递着社会的正面力量。
此装置不仅旨在深化社会对抑郁症的认知与接纳,减少误解与偏见,更借由镜中自我映照,激发每个人内心的省思与共鸣。
展览的第一件作品是《双面镜语》。
一面的内容是:“你的痛苦是真实的,我不会无视它”,“请告诉我你需要什么,我会尽力帮你”,“你不是一个人,我们一起想办法”……
另一面的内容则是:“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就不能让我省点心吗?”,“什么抑郁症,我看你就是经历少了”,“你别总是这么情绪化,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站在理解的镜子前,透过便利贴,能看到自己的笑容和被深深理解与接纳的幸福;移到指责的镜子,痛苦和无助又重新回到我的脸上。打击并不会让一个人振作起来,但理解和陪伴可以做到。
▲《复活Ⅰ》孙海纳
战争中的集中营,所有的“罪人”都被囚禁在这里,准备听从命运的差遭。不能相互包容共存的文化与观念的交错使人们有罪,一朵云飘过来便降下判罚,一朵云飘过来便施以救赎。观念的交锋中,无知的人无力做出反抗,将自己处死在木桩上。
时代的裹挟下,逐渐失去了反抗的勇气,要考上好大学、要考公务员、要结婚要生孩子、要对社会有贡献……就像这幅作品中,将自己处死在木桩上的人,
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自由发散,只有标准答案,从出生起就被制定了一套标准模板。你的自我不重要、你的爱好也不重要,抑郁了还会被追问:你怎么了,出了什么问题?几乎没有人问:你经历了什么?
抑郁情绪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比如:失业、失恋、亲人离世......除开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打击,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战乱、性侵、家暴、霸凌……
▲《极点》孙海纳
最激烈的情感涌上心头,已经没有精力为它塑形,除了一圈又一圈的疏导发泄情绪,慢一点就几乎要把我毁掉。
大众眼中的抑郁:懒、内向、不爱社交、整天阴沉沉的;实际上的抑郁: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总是内耗、难过压抑、兴趣丧失,还伴随着部分躯体化症状,例如:心慌手抖、耳鸣、浑身酸痛、失眠、肠胃不适、头疼……
以及大众眼中最严重的症状:抑郁=自杀。
常理来讲,越严重的抑郁自杀可能性越大,而事实上,自杀风险最高的是重度转为中度的阶段。因为抑郁最严重时,患者已经丧失了基本的行动力,连床都下不了。
▲《坠机》孙海纳
混乱的情感速写。情感的失控,生活的失控,表现的失控,计划的失控……
如果某天你身边重度抑郁的朋友/亲人突然好转,一定要注意,TA可能是因为快要告别这个世界而感到兴奋和快乐。
当大家以为TA是真的好转了而庆祝时,TA会感到无比失望,“原来没有人能接受真实的我”,就更不想活了。
大多数人第一次知道自己抑郁是看着医院的病历单,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治疗周期。
看着展览现场红色的座椅,和用红色丝线吊在半空中的药盒,总令人回想起以前吃药时的光景。
抗抑郁药物的名字总是拗口难记的,抑郁患者却能像顺口溜一样念出来:“帕罗西汀、草酸艾斯西酞普兰、文法拉辛、氟西汀……”,药物也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副作用,发胖、恶心、头疼等等。
✥ 现场展出的 抑郁症患者写下的诗
抑郁没有治愈,只有接纳和共存。
有时会惊叹抑郁患者惊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是一位14岁小女孩的作品,①号是一个苹狗星球,发射出来一个苹狗;②号就是一个苹果茶壶,只有楼梯,楼梯底下有把key,有人提灯去找;③号是一个苹果,被叉子叉走天灵盖,流出了蓝色的血……脑洞大开、怪诞又童真。
旁边展览着网友投稿的照片和介绍:“孤独是常态,没有一束光向我而来。“拍照时,有一束光恰好打在这句话上。原来,真的会有一束光向你而来。
▲《梦境之灰》
灰纱,如同抑郁情绪下的阴霾,不仅覆盖了洋娃娃的周身,更隐喻着患者内心世界的黯淡与沉重。而洋娃娃,这一纯真与希望的象征,却在灰纱的束缚下,透露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深切向往与渴盟。
展览从先前的灰暗变得五彩斑斓,这里有一整面墙的彩色布娃娃,仔细一看,每个娃娃都被灰色的纱缚住眼睛,身体和四肢,像破茧成蝶前最后的一关。
接下来的画面看得我一头雾水:一把椅子,上方放着两本织毛衣教程,一把缠满钢丝,钢丝像荆棘一样包裹着剪刀,面前是一堆缠绕混乱的线,这是要干嘛?
艺术家孙海纳对我们说,到时候会有一个行为艺术,他每天会将一些毛线缠绕在自己的身上,然后从住处出发走到展厅现场,可能有的人会觉得“这个人是不是有病?”,“他好奇怪”,生活中每天都会有很多困扰和情绪,就像身上的线,刚开始自己能消化所以别人看不到,直到后来越缠越多……
届时他会坐在展厅,用这把布满钢丝的剪刀,借助织毛衣教程,重新梳理线团,最后将它们织成一件温暖的毛衣。
就像最开始只是出现了一些抑郁情绪,不断的压抑最终导致爆发,在尝试自愈的路上,总会有人受伤。当有一天,我们能熟练的运用这把布满荆棘的工具时,便会将过往的伤痛转化为治愈自己的力量。
(一个小彩蛋:毛线贯穿了整个展览,线条是混乱的,色彩是大胆的。当经过这个区域的时候,毛线的色彩变成了温暖的蓝色和粉色,编织成一股漂亮的麻花辫,直至展览结束。)
和志愿者姐姐Mardarin聊到患者会有一些自杀自伤行为时,头顶的横幅恰好是:”我诊治过很多抑郁症患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意志力和忍耐力极强。“她说:“力量太强也是一把双刃剑,当用这种力量来伤害自己时,可想而知会有多沉痛”。
史铁生说:“天天把死挂在嘴边的人,不是在期待死,而是在渴望爱。”
我始终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和无条件支持自己,就一定不会走向死亡。如果这个人暂时没出现,请不要放弃希望,可以自己支持自己,坚定的相信自己,太阳终将照常升起。
展览的最后,是一面墙的处方笺,可以留下抑郁来袭时的应对方法,或想对抑郁患者说的话,看的人尸体暖暖的。
来自“处方笺”的部分留言
临走前,艺术家笑着给每个人发了一颗糖,说黑色药盒里装的是这个。撕开包装,话梅味儿的,突然很感慨,也许曾经吃过的药会变成后来吃的糖。
图文来源:变态来访基地Pro官方公众号
关于变态来访基地Pro
公众号致力于推动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的整体进步,提升咨询师群体的抗压能力,提高来访群体在咨询中的沟通能力”。
我们希望,在此公众号的“科普”之下,心理咨询变得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不再那么“神秘莫测”,而是变成处于迷茫中的人们为了超越自我而利用的有效“工具”。
《心之沼——抑郁的独白行为艺术展》
开幕时间:11月9日14:00
展览时间:11月9日-12月30日
展览地址:重庆山城巷在场空间二楼
参观费用:免费
策展人:陈洁 罗婵 朱惠铃 谭蕴哲
特邀艺术家:孙海纳
主办:安全岛心理社群 高屋平生心理咨询室
承办:在场空间 山城咖啡
协办:青创慈善公益基金 重庆星火社工 重庆江北区青年创业帮扶慈善联合会 山城人脉链 重庆购物狂 芽芽成长室 重庆宝马车友会 重庆铭玺商贸 重庆驰续建材 万鹏建筑工程 蟹小萌
✥ 展览现场
✥ 小红书:在场空间 小红书号:5445385494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