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是农村常见的一种竹编农具,当然也是一种延续了数百年的文化。当这簸箕用于晾晒粮食时,它只是一种农具。但东溪镇把它与盐运码头文化融合起来,开发出东溪非遗簸箕宴后,深受游客欢迎,这簸箕一下子就“活”了。
黄小波是东溪镇的一位农民,有家传的木雕手艺。他申请了非遗“黄氏木雕”后,在东溪开起了自己制作的木雕摆件和用具店,还在店里开起了木雕课,游客可以到店里来学。这“黄氏木雕”也“活”了起来,成为吸引游客的“耍头”。游客们在店里学了“木雕活”后,可以自己制作小纪念品带回去,精神上物质上都有收获。
看起来不起眼的乡村“土文化”,在善于动脑的人手中“活”起来后,就变成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果,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把乡村传统和历史文化与人们的现代生活需求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传承、发展乡村文化,还能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綦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丰富的盐马文化、移民文化、僚人文化,还有独特的红军长征文化、抗战文化等。而像“簸箕宴”这样的非遗文化和农耕文化,更是数不胜数。以东溪镇为例,现在保存下来的市区级非遗文化就有16项,保存下来的市区级文物多达200多处。
乡村历史、传统、农耕、非遗等文化,是农村的宝贵财富,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独特资源。对这些文化资源,我们不仅要保护、传承好,更要利用、发展好,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使之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
在发展中保护乡村文化和文物,重在让这些文化和文物“活”起来,把“活”起来的文化和文物,转化为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并逐步发展成有活力的乡村产业。
东溪镇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好的探索。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在不断地对两千多年历史承载下来的盐马文化、移民文化、僚人文化、抗战文化,以及黄荆豆花、东溪黑鸭子、东溪豆腐乳等非遗文化美食进行开发利用,并将东溪花生、腐乳、萝卜干、杨狗烧腊、东溪清泉鱼开发成新的文化网红产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溪旅游”产业。在2024年春节期间的10余天里,就吸引游客50余万人次。
“活”起来的乡村文化和文物,是活力十足的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綦江激活这方面活力,潜力巨大。
总编辑:孙 萍
值班编委:覃宁波
编审:王 旻
编辑:姜喜艳
特约评论员:马各驰
校对:靳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