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海滨 著《李白的长安道》
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 2024年10月10日 11:53 北京
却望长安道
空怀恋主情
青年李白为了实现理想,刻苦学习,锤炼文采,提高自己。24岁正式开启漫游求仕、寻仙的历程,但求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也被人轻视过、忽视过……天宝三载,42岁的李白时来运转,突然被唐玄宗召见,在后人看来,君臣遇合,千载一时,诗人也非常兴奋,但是在长安待诏翰林的生活却不尽如人意,最后他只能选择离开,去过修道寻仙的生活。这让我们看到,李白的中年也是鲜花与荆棘并生,天才也有中年人的迷茫! 晚年迹近退隐的李白懵懵懂懂地进了永王李璘幕府,一不小心竟然站在了肃宗皇帝的对立面,永王被肃宗镇压,他自然难脱囹圄之祸,最后被罚流放夜郎,好在中途幸运被赦。这时的他轻舟直下,再到江南。由此可见,李白的一生,与“长安”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长安是大唐帝都,也是诗人精神羁绊之所在。本书既不是对李白生平事迹的排比,也不是对诗人人生故事的猎奇讲述,本书力图呈现的是诗人的精神成长史,既有徜徉鲜花美酒的时刻,也有被围追堵截的窘迫。这也让我们明白,顶着“诗仙”的桂冠大诗人,同样有“精神寂寞”的痛苦。本书紧紧围绕诗人人生各阶段的关键性问题,以研读经典作品为切入口,层层深入,细细探究,内容新颖,富有启发;同时博采众长,汲取当代学术研究最新成果,为读者提供了最前沿的文史知识。本书在写作上,以叙述为主,论从史出,文笔晓畅,深入浅出,是一本阅读李白、理解李白的优质图书。海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家一流课程《李白导读》主持人及主讲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理事等。代表著作有《西域文化与唐诗之路》《丁谓传》《吴典传》等。参与制作央视“百家讲坛”《李白的诗旅人生》(主讲)、央视“文化十分”《人人都爱苏东坡》、学习强国《海南的苏东坡与苏东坡的海南》等。
君不见,那一年(代前言) / 1
第一章 已将书剑许明时 / 1
一 含英咀华画屏中 / 4
二 丈夫未可轻年少 / 9
三 莫怪无心恋清境 / 17
第二章 问余何意栖碧山 / 23
一 大鹏遇到希有鸟 / 26
二 桃花岩下度芳年 / 32
三 这是一把总钥匙 / 37
第三章 别意与之谁短长 / 43
一 行侠仗义重然诺 / 46
二 青梅竹马长干行 / 48
三 静夜明月寄乡思 / 57
第四章 欲渡黄河冰塞川 / 65
一 一入长安弹长剑 / 68
二 把酒放歌行路难 / 76
三 蜀道尽头是东山 / 82
第五章 与尔同销万古愁 / 85
一 但愿一识韩荆州 / 88
二 黄河之水天上来 / 94
三 醉后嚷出《将进酒》 / 98
第六章 仰天大笑出门去 / 105
一 异姓天伦元丹丘 / 108
二 谪仙不是蓬蒿人 / 111
三 一朝君王垂拂拭 / 115
第七章 天子呼来不上船 / 123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 / 126
二 《清平调词》的六个一 / 131
三 此翰林非彼翰林 / 134
第八章 一去金马成飞蓬 / 145
一 四皓墓前欲断魂 / 148
二 李杜双曜一相逢 / 151
三 天姥连天向天横 / 158
第九章 长安不见使人愁 / 169
一 当年搁笔黄鹤楼 / 172
二 凤凰台上凤凰游 / 179
三 语不惊人死不休 / 185
第十章 缘何白发三千丈 189
一 且探虎穴向沙漠 / 192
二 饭颗山头逢杜甫 / 196
三 还同谢朓望长安 / 199
四 桃花潭水深千尺 / 205
第十一章 不识庐山真面目 / 211
一 遥看瀑布挂前川 / 214
二 从璘遇难遭长流 / 220
三 只是当时已惘然 / 228
第十二章 太白余风激万世 / 233
一 朝辞白帝彩云间 / 236
二 明月何曾是两乡 / 241
三 曾有惊天动地文 / 247
后记 / 253
那一年,玉树临风的李白吟唱着《峨眉山月歌》,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把背影留给故乡,将书剑许给明时,过三峡,入荆楚,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胜境中,拜谒长安面圣归来的帝王师司马承祯,憧憬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理想前景,遥望八百里秦川,寄心三万里长安,探索气象万千的大道如青天。那一年,踌躇满志的李白下扬州,游金陵,家安陆,访襄阳,事干谒,寻出路,四处碰壁,颠沛在囧途;乃背负长剑,西游北上,初入秦海,仰瞻天子之居,寻求王公大人之盼顾。在玉真别馆,秋霖滂沱连绵,李白将宫阙望断,一筹莫展;在长安市井,李白踌躇彷徨,拔剑心茫然;太白山巅叩天关,以手抚膺坐长叹,长安大道行路难。那一年,仙风道骨的李白春游泰山,秋饱鸡黍,忽得天子征召,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直上长安彤庭前。长安不再远,大道在眼前。李白此番在长安,有过著书独在金銮殿的荣光,有过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歌唱,也有过花间独酌无相亲的孤独,有过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岸。明主收了沉沦,也将他赐金放还。熙熙攘攘的长安道上,李白脱颖而出,也零落归山。那一年,历经沧桑的李白第三次来到长安,根本没有预想到,会在一个赤日炎炎的中午,与头戴斗笠又寒瘦无比的杜甫重逢于长安城的长乐坡前,但这不是目的,因为他是来长安报忧的。李白此番走上长安道,不是为了圆梦,而是为了救危。他亲历河北,探知了安禄山在幽州坐大的异图,忧心如焚,赴京陈情却报国无门。徘徊城阙之下,熬煎五内之中,此际长安已非明时,当日李白犹思报效。
离开长安的日子里,李白时时刻刻不敢忘长安,年年岁岁都在望长安,甚至从璘获罪,甚至身陷囹圄,甚至长流夜郎,甚至终老当涂,此心亦丝毫未曾改变;离开长安的日子里,李白受道箓,炼金丹,五岳寻仙不辞远,一夜飞度镜湖月,心中也未曾真的放下长安;李白将船买酒白云边,对此可以酣高楼,狂歌痛饮,醉吟漫舞,也未曾真的忘却长安。圣代复元古,大雅振新声。这是李白一生诸多追求中最核心的两端。敢效微躯,建功立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追周比汉,圣代再现,这是士人李白宏伟的政治理想。士人李白的追求离不开长安,李白一生的高光低谷、起起落落、颠沛流离,总是与长安相关,总在长安道上。文窃四海声,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赓续诗骚,再振大雅,出以新声,这是诗人李白美好的文学理想。诗人李白的追求与长安若即若离,遥望长安道,逐梦长安道,流连长安道,回望长安道,追忆长安道,一边行走,一边书写……我打心眼里、从骨子里喜欢李白,酷爱其人、其诗,激赏其才情、其气质,拜服其格局之阔大、理想之高远。但真正接触李白研究,是从1992年夏天开始的。在新疆师范大学读大四的我,选修了薛天纬先生的《李白研究》课。我是保送生,哪来哪去,毕业后老老实实回吐鲁番工作就好,不必为就业选择再费心劳神;所以,能心无旁骛地认真听薛老师讲李白,一丝不苟地做笔记,查资料,写结课小论文,以高分向李白和薛老师致敬。当时的笔记,现在还保存在新疆昌吉家里的书橱中。薛老师的《李白研究》课,带领我走进了李白的世界,更走进了李白研究的世界。薛老师讲课,既重视感悟,也要求功底,更强调学术规范。在薛老师的指导下,我初步知晓了李白研究的文献家底,懂得了李白研究的门径路数,了解了李白研究的最新动态。最重要的是,明白了做研究要有问题意识,要言之有物。薛老师当时以自己的一篇论文《〈梦游天姥吟留别〉诗题诗旨辨》作为案例给我们讲解。清晰地记得,发给我们的论文是油印的,薛老师说如果你们看完没啥用就拿去“覆酱瓿”,一粲!在薛老师的引导下,我大致明白了,这“诗题”之辨更多依赖广博扎实的文献功夫,“诗旨”之辨则更多基于对李白其人其诗的完整性理解。2000年,我“回炉”读硕士,继续在薛老师门下求教。薛老师赐赠一套巴蜀书社刚刚出版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新版),要求我认真阅读。很明显,这是更上层楼的期待。自此,我进入了细读李白的阶段,也了解到安旗先生携房日晰先生、阎琦先生与薛老师进行李集编年的来龙去脉,更关注到诸位先生的李白研究成果。 2003年,在薛老师引领下,我第一次参加中国李白研究会年会,忐忑而惶恐地进入了李白研究的学术圈。2004年,我再入薛门,跟随薛天纬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借弟子陪侍导师之机,有更多机会领教前辈风采,聆听学者高见,获知学界动态,李白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也尝试将自己的浅见形成论文,陆续发表在学术刊物。在上海读博士期间,一件“稀世珍宝”让我把李白研究的定位从一个读书人喜欢的学术活动上升到了神圣而光荣的使命传承高度。2006年5月,薛天纬师自渝赴沪,临行前短信说:“我给你带了个稀世珍宝。”引而不发,令我浮想联翩。到浦东机场迎接薛老师,等候磁悬浮列车时,薛老师从行李箱中取出层层包裹的“稀世珍宝”——一函“古籍”,黑色封套上有白色贴标曰“Poems of Li Po”(《李白诗集》),函内有两册上等毛边宣纸印刷的线装书,一是序册,收录作者自序及凡例等,一是正册,收录李白诗歌选集正文。有趣的是,全套书不见一个汉字,是全英文印刷。正册扉页右上角有本书选译者艾龙先生的英文亲笔题赠:“敬赠安旗教授,希望从你的斧正中有所获益。”序册中则夹着一张行云流水般的行楷字条:“天纬贤弟 存念 安旗敬赠 丙戌春夏之交于渝州南坪。”原来这是美国学者艾龙先生选译的英文版《李白诗集》,美国肯塔基安菲尔出版社(Anvil Press, Lexington, Kentucky)1983年出版,仅制作了150函。艾龙先生是痴迷于李白研究的美国汉学家。艾龙先生以此译本诚赠安旗先生,是安旗先生重要的私人藏书。2006年5月,薛天纬先生赴渝探望安旗先生,适逢安旗先生年事已高,整理旧物,为家中的藏书安顿去处,觉得这本英译《李白诗集》被置之高阁,未免有些可惜,遂转赠薛先生,并嘱交给一位嗜好太白诗篇又兼通英语的后学,以期薪火相继,光大学问。薛天纬先生回禀安旗先生:“海滨堪之。”这本稀世珍宝,堪称太师父安旗先生和恩师薛天纬先生赐予我的“青莲秘笈”。小子不敏,何其荣幸!认真拜读之后,我将心得体会写成了论文《一部印在宣纸上的英译李白诗集——艾龙选译〈李白诗集〉初探》发表,也发愿将安旗先生、薛天纬先生的李白研究更好地继承、赓续,发扬光大。 2015年10月,中国李白研究会年会在西北大学举行,我有幸获赠刚刚由中华书局列入“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出版的《李白全集编年笺注》。这是由安旗老师团队自1984年秋冬之际启动的李白集编年注释工作的第三次更新、完善的成果。在长期阅读、使用的基础上,我将自己的收获撰写成近两万字的书评《四美具 二难并——评安旗先生主编〈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发表。这个过程中,自己重读李白诗文,揣摩先生们进行编年笺注的良苦用心、绣口锦心和逻辑思路、学术理路,尤其对先生们所强调的“诗内功夫”“诗外功夫”有了深刻体会。2016年11月,薛天纬先生《李白诗解》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在得到薛老师赠书后,我非常认真地通读全书,做好笔记,撰写了书评《李白研究学术史上的标志性成果——评薛天纬〈李白诗解〉》。我认为,薛老师的《李白诗解》对20世纪及本世纪前十年学界诸家著述中涉及李白诗歌的实证性研究以及立足于实证性研究的诗旨阐释的成果做了尽可能全面的检视,广泛汲取各家成果,并融汇自己的研究所得,对所涉及的李白诗歌做了新解读,此书考镜源流,细大不捐,集百家之大成;辨章学术,言之有物,为实证之学问,尽守望之职责,洵为李白研究学术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成果。这次的阅读和写作书评过程,也促使自己对李白研究做了更为系统详尽的梳理。2019年6月27日晚8时10分,安旗先生不幸去世,享年94岁。听闻噩耗,悲不能禁,我写下《安旗师太溘然远去,太白胜旌依旧长扬》纪念太师父安旗先生,其中的一段——“私塾功底,西学影响,军旅生涯,宦海沉浮,浩劫坎坷,文艺研究,大学执教,文博金石,杂学旁收,安旗先生这种传奇经历、丰富阅历和卓越才华都为其后半生的李白研究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居然被百度百科编辑到“安旗”词条中,并特别注明“徒孙海滨评”。就这样,我在李白的世界里陶醉了半生,在李白研究的世界里徜徉了三十二年。自己关于李白的思考,有些写到了论文里,有些则散播在课堂上。 毕业工作后,我也在大学里教古代文学,几乎所有的教学竞赛、讲课比赛、网络公开课,我都因为讲李白而获奖,直到2023年,我在海南大学开设的《李白导读》课获得教育部国家一流课程的殊荣。一路走来,几乎所有的评语里都会有一句“讲课全情投入,现场发挥特别出彩”。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原因之一是像李白作诗一样讲课。课前课后,我可能还会客客气气拘守礼法;一旦开课,那就是我的世界,我要把自己对李白的生命体验、诗意解读以落天走地、飞流直下的方式源源不断地强势输出,倾泻到课堂上,感染学生,感动学生,感发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与我、与李白同频共振,心甘情愿、自觉自愿地开始真正喜欢李白,开始阅读感悟李白,开始自主探索,开始与老师互动。原因之二是像李白一样饮酒。只要讲李白,我在随手携带的保温杯里都提前灌装好高质量的美酒,闻之,气息芬芳而无酷烈刺激,四座不察;饮之,则逸兴遄飞,陶然忘机,我心自知;这种状态最接近李白也最接近自己的本真,自己不仅可以把准备好的内容讲得淋漓酣畅,更可能临场激发出灵感和新观点、新思路。这个过程,实在是太享受了!在大学里讲,在公益讲座里讲,在直播间里讲,都会有各种互动。我逐渐发现,有些朋友对李白的认识可能是模糊不清的,比如李白做的翰林供奉到底是不是官职;有些可能是残缺不全的,比如李白不仅仅是诗人还有很多身份;有些甚至是误会,比如李白是天才就不需要努力了。于是,我就产生了冲动,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热爱的李白、自己了解的李白、自己研究过的李白写出来,把学术界前辈和同行关于李白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吸纳进来,形成一本小小的李白传呢?2017年秋冬之际,在安徽马鞍山参加李白诗歌节,我有幸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李俊老师相识。李俊老师是安徽宣城人,又是安旗先生《李白传》、薛天纬先生《李白诗选》的责任编辑,对李白的研究情况较为了解。在平时的交流中,他也很关注我研究李白的情况,知道我有写作李白传记的计划,因此很早就表示希望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来出版我的这本小册子。 2023年,书稿完成,初名“李白的诗人之旅”。交稿后,李俊老师审阅了初稿,提出了诸多修改意见,并建议将书名改为“李白的长安道”。我接受了这个建议:李白诗文中多次出现“长安”,也写过“长安大道”,在宣城,他有“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的诗句!纵观李白的人生心迹,无论他是否身在长安,实际上他常常不免跋涉在精神的“长安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