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浙江之声”设为星标,更容易找到我们
把“浙江之声”设为星标,更容易找到我们
来源:浙江之声记者王娴、徐欣悦、吴迪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启动于2005年,结项于2022年,历经两年的全球巡展后,“大系”典藏馆长期落地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之畔。今天,一千六百多件宋代丹青瑰宝在这个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精彩亮相。始于浙江,归于浙江,持续生长的“大系”正开启新的篇章。
初冬时节,随着清晨的阳光照耀大地,在良渚这片“美丽的水中之洲”,水系、河道像丝带一样蜿蜒流淌;芦苇、荻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掩映其中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正静待一场文化盛宴。
早上七点,项目组成员张保顺准时出现在了展馆内,从入口处开始,沿着参观动线一幅一幅画看过去。
这次展出的一千六百多幅丹青瑰宝,在低反玻璃的装裱下熠熠生辉,宛如穿越千年的时光信使,缓缓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柔和的光影下,张保顺神情专注。画作悬挂是否整齐?玻璃是否完好?展签是否正确?尽管前期已经核对过无数次,但他仍然放心不下,并做好了随时发现问题和进行替换的准备。张保顺说:“每个展览可能我们感觉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但是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这一弄就是上千幅的,展签信息要一个一个对过去,包括作品名、朝代、尺寸、材质,然后还有博物馆名。展签上面字也比较小,中英文的。虽然很繁琐,但是为了保证展览的质量,还是很有必要。”
缓缓步入展厅中庭,一个个高耸的书架直冲屋顶,仿佛走进了一片由“大系”书籍汇聚而成的书林,编撰成册的60卷226册传世“国宝”级绘画珍品在这里有了最直观的体现。放眼四周,身边和头顶的墙面都被镜子代替,千年丹青有了纵深空间,带领观众踏上时光隧道,一览千年艺术芳华。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全国巡展总策展人王小松说:“通过镜子的互相反射就显得特别庞大,其实展现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边无际。文化的内在核心,它是一种无限的、无极的力量。绘画在中国艺术史上有很大的贡献,是文化的载体,从传统到今天,不管什么原因,它都没有断过。”
一脉相承的,还有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大系”安家的典藏馆由4座老粮仓改建而成,不远处就是良渚遗址,在五千年前的这片土地上,曾诞生了以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区域性国家。王小松说,良渚文明的古老旋律和历代绘画的色彩线条相互交织,奏响了中华文明的华美乐章。“一个是更多人关注良渚,因为绘画可能离我们近一点,同样看良渚的人也可以看到,晚了3000年以后,文化的图像是怎么传承下来的,这是一个承上启下,赓续研究破解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
漫步杭州街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称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在“大系”展览上,杭州曾经的“美”有了最真实动人的记录。
展厅内,南宋画家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分别绘制了当时的杭州——“临安”的春、夏、秋、冬四时之景,画中江南烟水温润秀美,生机盎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南宋时期水墨画《西湖图》,四周群山环绕,雷峰塔、孤山、双峰插云、断桥等名胜风景隐现在烟锁雾迷之中,是所传最早的杭州西湖图像。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王平说,观众在画中看风景、看技法,也能看到我们的来时路。
《四景山水图》
《西湖图》
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王平:“‘历代绘画大系’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一个大观园,是华夏文明的文化记忆。它把讲格调、讲品味、讲气血的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审美追求彰显了起来,呈现了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
“大系”共收录了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中国绘画藏品1万多件,就像一根金线把散落全球的中华书画串在了一起。这两年,它又踏遍千山万水,走过了北京、上海、重庆、山西、内蒙古等数十个城市,远赴比利时、西班牙、英国、瑞士等数十个国家,将中华文明这颗明珠传播到世界的角落。如今,“大系”将长期落户良渚,回到它的生源地浙江,“大系”项目组成员徐耀已经准备好迎接开展后的万千观众。
“大系”项目组成员徐耀:“我有时候会去想象这些人他们会以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表情去看着这些画,开幕的时候这个门打开,第一波人走进去的时候,甚至会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看着这么一个像“大系”的家一样的地方慢慢建起来。”
季节的更迭,岁月的流转,古老的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生机勃勃。今天起,第二届“良渚论坛”在五千年文明实证地杭州良渚举行,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土地上,来自五大洲63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将齐聚一堂,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刘颖说,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将再一次惊艳世界。
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刘颖:“我们将围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个主题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的历史、文化、艺术方面的专家学者,通过跨学科、跨国界的学术对话,大家一起来探讨中国历代绘画在数字时代如何进一步保护和传承。”
△关注浙江之声视频号 发现更多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