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 | 透视茂名新春第一会,大有可为之年更需奋发有为

政务   2025-02-08 17:41   广东  


“新春第一会”往往具有“风向标”的意义,是观察一个地方发展的窗口。

2月5日,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之后,茂名马不停蹄地开启茂名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现场交流会。从交叉调研到交流大会,花时1天半。

图片
交流大会现场。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付思明 摄

一年之计在于春。透过新春第一会,可以看出茂名的决心,也可以看见茂名新一年的行动招式。

正如茂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庄悦群在交流大会上所言,要对标对表,认真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和“百千万工程”部署,锚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亮答卷、思不足、谋新篇,以先行一步争得步步领先、以多干实干确保“走在前列”。

特殊之年

一场重要会议的组织和参会情况,往往能反映其导向和趋势。

往年,茂名一个例牌动作是在岁末年初召开现场交流会,逐个为县域和平台发展把脉。今年,新年第一会首次采取“交叉调研+集中开会”的形式,市领导分别带领6个调研组到各地开展了实地交叉调研,在交流大会上逐一点评。

从县域经济的“单线叙事”到高质量发展的“多维交响”,从“一根藤上数瓜”到相互看长短的交叉互评,会议形态之变折射的是茂名在历史坐标系中探索跃升路径的务实与担当。

把视野打开来看,经济大省“挑大梁”,产业发展当承其重。在产业发展全省一盘棋中,茂名既要破解石化“一业独大”的产业焦虑,更要在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版图中找准坐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厚实制造业当家底。

过去一年,茂名以“五链共建”谋求产业结构单一的破解之道有了新突破。茂名石化升级改造项目首套装置投用,万吨级碳纤维、丙烯酸产业园、华南钛谷一期项目开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有了更加坚实的支撑。2024年茂名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

华南钛谷产业链项目一期建设现场。

“华南钛谷第一阶段多个项目已开工建设,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年底和明年上半年分批投产。”粤桥新材料董事长李吕华在会上发言时透露,全面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约515亿元,未来将打造一个产值达千亿的钛锆产业集群。

茂名人的乙巳蛇年,一开始就伴随着压力,也澎湃着动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茂名新旧动能转型突破之年、“百千万工程”初见成效之年、茂名新城奠定格局之年、省运会筹办攻坚提升之年。
5个“年”预示着今年极不寻常。大有可为之年更需奋发有为,干字当头,拼出“好光景”、干出“好收成”。

新产业观

广东新春第一会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出了“拼产业”的最强音。立足茂名实际,就是要紧紧扭住“新旧动能转型突破”的关键年份,加快“五链共建”项目投产,乘势而上向“多链共建”拓展。

去年,茂名建设了357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34亿元,创下新高。新招引投资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8个,积蓄力量。

不久前召开的茂名市委全会,宣布今年为“项目落地年”,以“项目能不能落地、多少项目落了地”论英雄。只有让招引项目落得下、建得快、早投产,才有“五链”向“多链”拓展的底气。

今年,茂名将提升机制“软支撑”,建强园区“硬支撑”,“软”“硬”两手抓争取落地新突破。“软”的方面,是制定实施方案,强化项目落地工作机制。“硬”的方面,建设能留住大企业大项目的现代化园区。

1月,茂名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开园,百翼锂电池生产基地投产。谭皓 摄

过去一年,茂名探索新机制未曾停歇。

比如,茂东片区交通项目征地拆迁全面突破,背后是领导包路、责任传导,带动属地攻坚。“领导包联、专班运作、一抓到底”工作机制有望提升为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机制。

又比如,去年形成的“佛茂指挥部+投资促进局+各地小分队”招商引资新机制,统筹资源力量支持县区招大引强,促进了佛茂产业园加快成型成势,引入大项目卓有成效。

佛茂合作园高州蒲康电子轻工产业园。资料图

谋产业就是谋未来。当前,茂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产业发展新观点正在形成。

——“新”“优”双提升,推动生产力质态实现新突破。把握“创新”这个特点,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把握“质优”这个关键,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大”“小”相协同,推动企业增量提质实现新突破。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树立“链式”思维,引导“链主”企业与中小企业“大手拉小手”,建立产业链上下游高效联动的协同发展机制。

这样的“产业观”不仅反映了茂名对产业动能“新”与“旧”的理解,更深刻折射了茂名对产业“量”与“质”的态度——

过去靠石化制造业起家、发家,茂名积累了厚实家底。时至今日,要破解“一业独大”的老困局,并不意味着放弃厚实的家底。原有的优势还要更优,同时让新动能加快成长,形成多元化、多支柱、强支撑的产业结构,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

重要节点

“百千万工程”深刻改变着茂名城乡面貌和发展格局。过去一年,茂名加力提速,由“点上出彩”向“线上贯通”“面上铺开”拓展,县镇村美丽蝶变。

今年是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茂名部署实施“初见成效四大行动”。从市委全会到新春第一会,四大行动的招式打法进一步亮明。

其一,县域产业补强行动。

补强做优,瞄准的是做大做强县域主导产业。从交叉调研看,各地发展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有变化有势头,但整体还偏弱。坚定不移做强县域产业,重点要放在补强龙头企业、关联企业、产业载体。

佛茂合作园高州蒲康电子轻工产业园荣宇体育生产车间,去年生产足球超过220万个,足球生产订单已经排至今年5月。刘栋铭 摄

以高州为例,紧抓佛茂协作、产业转移机遇,工业投资连续十几个月两位数增长,金山、蒲康、城东3个工业园新增务工人员7000多人,以产业带动了就业、集聚了人口。

其二,新型城镇化提升行动。

城镇提能,重心放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省政府工作报告“以粤西片区为重点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高度契合。

招式有“一二三四”——提升“一个率”,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做好“两项服务”,即教育、医疗服务;贯通“三条路”,指县城通乡镇、通园区、通高速公路出入口的道路;建好“四个区”,系统推进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好镇区建设。

其三,乡村振兴提质行动。

激活乡村资源,再现、再造乡村价值,重点在三个方面:激活农文旅,建好“乡村产业走廊”;抓好省际边界镇,建好“粤桂边界风貌走廊”;成片扩面,以农房风貌为突破口推进和美乡村。

1月10日晚,化州“村BA”2.0版开赛,带来赛事、经济两头“热”。冯洁云 摄

其四,社会力量赋能行动。

没有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走不远、难持续,必须“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外部帮扶之手、群众勤劳之手”一起用。既要引入用好优质资源助力县域教育、医疗、产业发展,又要多渠道、多形式引导群众参与,让群众成为“百千万工程”的参与者、受益者。

这条城乡蝶变之路,以系统性思维谋篇——县域经济补短板与城镇功能提能级同步推进,乡村资源活化与社会力量动员协同发力,形成“强县-兴镇-富村”的紧密联动,为广东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提供鲜活样本。

关键一招

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同时,茂名聚焦重点领域改革任务,以“关键一招”为经济社会发展打好基础、蓄积动能。

过去一年,茂名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三大重点改革尤其引人关注。

——国企改革探出新路。去年,茂名全市国企资产总额突破1500亿元,跃至粤东西北地区首位。

——招商引资新体制机制释放活力。健全了市县一体招商体系,形成“佛茂指挥部+投资促进局+各地小分队”招商引资新机制。仅佛茂合作园去年就落地项目43个、投产22个,创下“佛茂速度”。


2024年5月动工的申菱特种空调和通风设备制造项目竣工,目前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冯章 摄

——经济功能区改革聚焦主业。聚焦扁平化、高效率,有序推开了茂名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回归主业、主抓经济。

这些发展新气象归根结底在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

今年如何抓实关键改革?茂名认识到,制约加快发展的主要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从过去的“地”和“钱”两大问题,转变为“土地”和“项目”两大问题,必须通过改革来破解。

会上提出,一方面,要抓实“土地”盘整收储改革。另一方面,要抓实“项目”谋划储备改革。

改革要重视谋划,更要抓好落实。去年,茂名市委印发的落实中央《决定》的意见,提出了200多项改革任务,涉及的领域广、部门多,最紧要的就是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确保改革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绘时代宏图,是改革者的披荆斩棘,是奋斗者的壮志长歌。相信,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和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时代大潮中,茂名有能力,也有底气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更多新闻



栏目推荐



关注微信公众号 权威信息早知道



文/刘栋铭 陈文钊 高杰

茂名发布编辑部

编辑:钟镇聪
初审:柯柱基 
审核:邓义深
来源:茂名发布综合南方+

茂名发布
茂名市委市政府政务发布平台,与你共同见证一个经济强市、滨海绿城的成长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