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论文的一作变成了导师女儿
作者:匿名用户
作者:匿名用户
我不敢保证整个科研圈都是这样,我只说说我身边的种种。
本人国内土博士一名,刚毕业,本来准备留校做博后,然后继续做老师,带学生,搞科研。
然后,我就发现了,我身边的“大牛”们,“杰青”们,都是不把学生当人看的。
学院刚刚大价钱从从日本挖来的副院长,他的学生根本就是8117的工作状态,寒暑假也不允许回家,导师给他们在离学校很远的地方租了一个找房子,四个男生一个女生挤在一起,每天自己掏钱打车来学校做实验。甚至春节当天也必须保证实验室有人。
另一个副院长,8116,每个实验室都装了摄像头,随时监控学生的一举一动。帮他干活比你自己毕业找工作优先级高的多的多。终于有一次碰到一个楞的,直接全院贴告示说某年某日我去杀了X教授,欢迎参观。然后当天拎着刀去了他办公室,不过最后还是和解了。那之后他对学生态度好了一段时间,不过没多久就又变回去了。
作者:工业设计李存
翟天临在读博四年期间,“至少主演了11部戏、参演了7部戏,做了24个代言、录了17个综艺”。顺利拿到博士学位。
我掉了四年的头发,焦虑了无数个夜晚,最终顺利的延期了。
“靠时代红利上位的导师们”
反正匿名了,再多写点吧。高校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那一套真的很恶心。
因为高校的“老人”很多都属于混子,水平极低(搞科研完全就是灌水,随便改个参数再做一篇,毫无意义)。他们就是趁着二三十年前的国内学术界的真空期+行政单位性质严重混上来的。并且这批人往往人品恶劣,还觉得把学生当孙子、当奴隶天经地义。
我们学校有些老师,科研科研不行讲课讲课不行,能评副教授还是学院看他们可怜施舍的。
结果这批人把坑占满了,年轻的有本事的无处可去。
高校不敢动这批老人,所以“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算是个折中,过二三十年等老的那批退下去了就正常新陈代谢了,但是这期间的新人就倒霉了。如果能大刀阔斧的改革,还有救,不然就真的算了吧。
再更新一波。
有一个老混子,用z指代了。z四十多岁,上课三句话不离吹嘘自己,或者就是讲40岁老男人酒桌上的油腻荤段子,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是他毕设学生,天天跟他参加各种酒桌饭局,陪他跟大老板喝酒,不过z还算有分寸,这个是男同学。
他沉迷搞政治,到处应酬,没用的头衔一大堆,论文不行,这种人在我校不是少数,都是靠时代红利上位的之前看到有知友说,办公司的导师都是垃圾,真实。
我们院另一个老师,做实验从自己公司买试剂,自己住大别墅开豪车,给国家造了一堆没用的垃圾数据。这还算好的,更坑的导师会压榨学生去给自己做项目,给自己公司打工,还不给够钱。
失望的10个瞬间
知乎一名武大毕业的博士@非黑客非画家 表示:
科研中的挫败感的来源往往来源于:
研究过程不顺利,一般就是实验做不出来
没有正向的反馈,比如自己做了很多事情,但没结果,导师嫌弃
人际关系失败,包括同侪压力,性格原因导致的朋友很少,无法沟通等
那么如何应对呢?
首先要降低对科研产出的期望,很多有意义的结果都是无意义的重复累积出来的。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有自信,但不要认为肯定会有结果。
看文献的时候要明白,我们看到的是别人折腾出来的东西,没折腾出来的东西就没有写出来,实验方法的修改可能经历了好几年的微调。
要主动跟导师交流,有的导师可能给不出什么指导,但做了事情还是得让人知道的,不然他真的会认为你啥都没干。
最后的最后,不要跟别人比,每个人都有着自己要走的路;只有经历之后明白的道理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行为。
想查看更多学术文章
▼
0元领
这本手册整合了人文社科领域107个常用的研究方法
整整360+页干货
目前又加印1000册
扫码参与活动来领取吧
▼
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