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研人发疯实录:直呼导师「公主、总裁」,实验室堪比相亲角

学术   2025-02-04 12:16   河北  
来源:生物学霸
编辑:学妹


你称呼导师什么?老师?教授?还是老板? 

一波新入学的科研 e 人已经开始叫导师总裁和公主了!

最近小 H 书系列热帖「以后实验室真的不会再招 e 人了」热度蹭蹭上涨,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实验室的科研 e 人,看到帖子的那一刻,网友们的小脑集体萎缩了。

小红书 @ 不吃不吃

◆实验室「有 e 群人」是什么样的体验?

导在群里每发一句话 —— 不论是问在不在实验室,还是布置任务,研究生都能立刻回复,凡事有交代、句句有回应,还称呼导师为「总裁」,换谁看了不迷糊。

小红书 @ 出租车不出租

不过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出导也很快乐了。毕竟学生都这么捧哏,应该非常「好沟通」。

「更有 e 者」,喜欢到隔壁办公室聊天、借办公用品或者试剂耗材什么的。一个不留神,办公室就充满了聊课题的其他办公室 e 人,乌央乌央,一派学术探讨之繁荣景象,比菜市场还热闹。导师进来还以为「遭贼了」。

小红书 @ BrF5

有网友大胆猜测:氛围这么好应该是文科导师。因为在理工科实验室,很多老师巴不得求一个话多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三竿子打不出一个屁。

小红书截图

还有实验室相反,只有我导是唯一 e 人

不过当 e 人导师带了一群 i 人,好像事情又发生了奇怪的转变。

社恐能有多恐,科研 i 人就差不多有多 i ,再加上强势的导师、封闭的实验室、严肃的师兄师姐,以及被衬托出有一丝白痴的自己,更是一言不发,足足像那冬天的知了 —— 一言不发。

大部分理工科实验室每天都在上演 e 人导师的「独角戏」。甚至学生预判导师在不在办公室,都可以靠听力,因为五百米外就能听到导师的激情发言。

和 e 人导师开组会、参加学术会议,也可以不用太动嘴巴。有时候觉得自己带个「嗯嗯」「对」「谢谢导师」的词汇按钮可能就够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

实验室里究竟 e 人多还是 i 人多?

听起来科研 e 人真的是气氛调节剂,而科研 i 人,似乎也是实验室「智慧的化身」。他们沉稳、内敛,一门心思放在科研上。不过实验室里究竟 e 人多还是 i 人多?还真有论文,针对研究人员和大众在 MBTI 人格类型上有哪些不同,做了研究。

图源:自己画的

在 210 名参加调研的科研人员中,有 209 名提交了他们的 MBTI。在 209 人中,100 人(48%)为男性,109 人(52%)为女性,这些科研人员的研究领域覆盖物理(51%)、生物(24%)和社会科学(25%)。

◆答案是 —— 差不多

进行 MBTI 人格类型分析后,发现在外向-内向(E/I)这一维度上,209 名参与调查的气候学者与美国全国代表性样本之间并未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明显差异。

不过,科研人在感觉-直觉(S/N)、思考-情感(T/F)和判断-知觉(J/P)这三个维度上与大众存在显著差异。在感知方式上,科研人员更倾向于使用直觉(N),而大众则更偏向于感觉(S);在决策风格方面,科研人员更多选择思考(T)型路径,而非依赖情感(F);而在处理外部世界的方式上,大众倾向知觉(P)型的比例较高,而科研人员则更多采用判断(J)型方式。

看来科研 e 人和 i 人在实验室的分布比较均匀,并没有 i 人多、e 人少的情况。实验室 i 人多的「假象」,可能是因为大家在传统印象里认为学术应该严谨沉闷,从而减少了情绪的外露。

◆近百年间,平均论文作者数翻 5 倍

e 人确实能够带来科研火花的碰撞以及更多的研究合作。据统计,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科技论文的作者数量从 1913 年的平均每篇论文 1 个作者暴增到 2013 年的平均每篇论文超过 5 个作者,看来只有合作才能通往共赢!

最后学霸君想说:

实验室不是严肃、无趣的地方,有人存在就有交流与沟通,真诚地表达自己永远是交流、合作的第一步,会让你的科学研究一路顺风。

参考文献:

1. Kiermer V, Peiperl L. PLOS collaborates on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ransparency for author contributions. PLOS Blogs. 2019 Feb 27. Available from: 


想查看更多学术文章
点击关注


0元领

《如何做好文献综述》

轻松Get文献检索、数据整理的工具和方法

众多实例让你体会好的和差的文献综述的差异

限量0元领,扫码回复“综述”

先到先得哦


点亮“在看”👇

学术志
以学术为志业,矢志不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