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这一对永恒的对立面,自古以来便是哲学家们争相探讨的热门话题。无数智者贤士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试图揭开这一生命之谜。
死亡,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汇,总是被大多数人所排斥。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怎会愿意轻易放弃宝贵的生命呢?
生,为我们带来了绚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温馨的社交和丰富的情感。
我们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我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生命的活力;
我们与朋友欢聚一堂,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
我们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体验着生命的绚烂多彩。
而生命一旦消逝,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随之而去,只留下无尽的告别、虚无的空白和深深的遗憾。
01
说到底,生就是得到,是拥有,是享受;而死则是失去,是别离,是终结。人都是渴望得到、害怕失去的,因此,死亡总是被视为生命的敌人,令人避之不及。
当有人主动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时,我们往往会感到震惊和不解。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个人一定是在生活中失去了太多,生命中的剩余已经不足以支撑他继续前行。
他或许遭遇了无法承受的悲痛,或许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庄子曾言:“生者,偶然而至;死者,必然之归。”他认为,生是偶然的,而死则是必然的。
人们常常对死亡充满恐惧和排斥,这是因为他们无法正视死亡的必然性。只有超越了死亡,正视其存在的必然性,才能真正了解生死的真谛。
在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够做到看透生死、淡然处之呢?
02
2019年,日本的一个电视节目播出了一部名为《安乐死》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深深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它讲述了一位身患绝症的女性——小岛美奈,远赴他国寻求安乐死的全过程。小岛美奈的故事,让我们对生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岛美奈不同于其他癌症患者,她对死亡看得非常淡然。在她看来,人迟早是要死亡的,只不过癌症让这个过程提前了而已。
她知道,自己的病已经无药可医,即使治好也大概率会复发。在医院里,医生和家属总是告诉患者要好好休息、多多锻炼,却从不告诉他们病情的真相,生怕他们失去生的意志、绝望求死。
小岛美奈却并没有被病魔击垮。她清晰地感受到了家人的在意和惧怕,她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家人的负担。
她不愿意变成一个什么都做不了、只能躺在床上的废人,拖累自己的家人。于是,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前往瑞士寻求安乐死。
03
在经过严格的审查后,小岛美奈终于迎来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刻。药物缓慢地被注射进她的身体,她逐渐失去了意识。
从清醒到离开这个世界,仅仅过去了四分钟。在这短暂的四分钟里,她没有痛苦、没有绝望,只有平静和幸福。她最后向姐姐们留下的遗言是:“我已经没有那么难受了,我很幸福。谢谢你们陪着我,下辈子还做你们的妹妹。”
这句话,简短而深情,却让人泪如雨下。把奔向死亡当成幸福,这是多么罕见的态度啊!生与死的对立,注定让死亡被认定为痛苦的事情。
小岛美奈却用她的遗言证实了,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依然能够感受到幸福和满足。
这其实是非常令人震惊的。在我们常人看来,死亡是可怕的、是痛苦的,是生命的终结。
小岛美奈却用她的态度告诉我们,死亡也可以是一种解脱、一种幸福。她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死,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无限的幸福。
04
那么,为什么死亡会让人感到如此害怕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不可预知性。死亡的不可预知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可知,二是不可预。
首先,我们来谈谈死亡的不可知。
生与死是一对对立面,按理说,我们可以通过生来推测死。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从生命中观测到的事情,在死亡中没有任何描述。
因为没有人死亡后还能反馈描述死亡的感觉和经历。更何况,生命本身也是不可被完全观测到的。它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并不是一个具象的、可触摸、可看到的东西。
它往往体现在生命的过程中,所以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只是生命的一小部分。既然如此,我们又何从以此来推测死亡呢?
其次,死亡的不可预知性还体现在不可预上。
没有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亡,可能是出门时的一场意外,也可能是身体器官的突然罢工,还可能是不知名的天灾人祸。
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你不打开盒子,永远不知道里面的猫是生是死。同样地,你没有真正经历到死亡的那一刻,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个时间段离去。这种不确定性让人们感到惶恐不安。
如果人无法真正正视死亡,而是把它当作一件非常惧怕的事情,那么死亡的不可预知性就会成为悬在心头的一把匕首。
你会因为不知道它何时落下而惶惶不可终日,成为死亡的奴隶,受到死亡的控制,无法真正获得自由。
05
超越死亡的价值却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它。2015年,法国上映了一部奇幻喜剧《超新约全书》。在这部电影中,全能的神通过短信告诉人们自己的生命还剩多长时间。
很多人知道自己的死期后,放弃了许多没有意义的事情,去做真正自己想做的,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愿望。然后在死亡来临时,他们安排好了一切,欣然赴死。
这其实揭示了一个现象:人们害怕死亡,往往是因为对待生命有所遗憾。他们担心在死亡降临时,还有很多需要做的事情没有完成,还有很多想达成的心愿没有实现,还有很多情感没有来得及表达。
因此,人们并不是真正害怕死亡本身,而是害怕没有充分体验生命、留下太多遗憾。
其实,现在很多影视剧都在向我们暗示一个道理:不要让死亡带走你的遗憾。在活着的时候就尽量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尽量去体验人生的美好。有人说,生命在于深度,不在于长度。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真谛。
06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如何定义“重于泰山”呢?
学者们认为,将学术钻研到底、为国争光就是死得其所;商人们认为,将企业扩张、为后人留下遗产就是光宗耀祖;政客们认为,为市民提供更好的便利、为官清正就是问心无愧。
而旅客们可能认为,逛遍祖国大好河山就是死而无憾;学生们可能认为,努力学习、找到好工作养活父母就是人生目标;小孩子们则可能认为,开心每一天、能够吃到好吃的就是人生之幸。
“重于泰山”已经不能仅仅用简单的词汇来定义人生的价值。它更多的是指,在死亡来临前,我们能够做到自我满足和问心无愧,不留下太多遗憾。
这满足了人本主义所强调的自我感知和自我意识,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无限的幸福和满足。
死亡的价值不仅来源于我们认清死亡的必然性后对生活做出的改变和体验,更来源于我们对自我的自由选择。
安乐死,就是一个病患对自己最后的自由选择,这是超越死亡控制的。就像有网友戏言:“怎么在这个世界上出生,我自己无法做主;但是我能决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如何死去。”
当我们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能够充分体验生活的美好时,面对死亡,我们就不再那么害怕了。这也就是我们真正认识到死亡之后,给人生带来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