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新动能】商洛:攥紧农业“芯片” 激活土地上的新质生产力

美体   2024-12-16 16:23   陕西  

小编的话:向“新”而行,“质”胜未来。近年来,商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赋能让商洛发展涌现勃勃生机。为展现商洛科创工作新亮点,讲述新质生产力一线故事,商洛新闻网联合商洛市科技局推出《秦岭深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第二期《商洛:攥紧农业“芯片” 激活土地上的新质生产力》。


商洛新闻网讯:种子和幼苗是作物生长的起点,只有品种好才能生长出良好的作物。作为农业大市的商洛,大力开展育种技术创新应用,着力攻克品种培育技术,推广应用优良大品种,用好种子、优质苗激活土地新质生产力。

板栗种植是商洛市镇安、柞水等县区的传统种植业,可如何让这一传统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金果果”,记者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何佳林的手里找到了答案。

12月13日,何佳林告诉记者,受地形条件的限制,过去镇安板栗的种植和培育工作并不容易。30年前他刚来的时候,镇安板栗种植面积只有区区10多万亩,而作为板栗产业的“芯片”——板栗良种培育工作几乎为零。

“以前镇安板栗的生长几乎为‘野生’,颗粒小、产量低、饱和度不够,全县一年的产量也就是4000吨到6000吨。”如何试验出镇安板栗的良种,成了何桂林团队攻坚的难题。
“我们开始在镇安现有的板栗林优选,用了近三年时间几乎跑遍了所有能生长板栗的地方,最终经过反复试验、测试、送审,选育出了‘镇安一号’优质良种
“新培育的镇安1号板栗品种,幼树生长直立、长势旺,挂果后树势开张,高大强健,成枝力强,坚果大,扁圆形,单果重13.15克,果皮红褐色,有光泽,具有丰产、优质,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宜炒食及工业加工等优点。”据何教授介绍,经过多年的选育和改良,如今该品种分别通过陕西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国家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成了镇安乃至商洛唯一的国审板栗良种,镇安就此板栗“一炮打响”。
“板栗产量2023年的时候已经达到1.12万吨,可以说将近翻番了,产值也早都过亿元了,总之板栗产业已经成为镇安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重要的产业。”何佳林说道。

今年6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小木耳大产业”领路人李玉院士主持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食用菌界首个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而柞水木耳也成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最佳落地展示。

2017年,吉林农业大学与商洛市柞水县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始了李玉院士团队与柞水的“千里交集”。从“种子”培育上,李玉院士团队为柞水引进了适生能力强、种植产量高、推广前景好的优质黑木耳示范菌种5个,采集27个柞水地方特色菌种进行比对试验,成功培育出玉木耳、金木耳等珍稀食用菌。从种植技术上,李玉院士团队为柞水制定了木耳菌包生产等4项技术规程,帮助构建了柞水木耳等食用菌生产加工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识别检测技术体系、质量安全追溯技术体系、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和质量安全云数据平台,累计培训农户和技术人员千余人次。从产品开发上,开发出木耳片、木耳冰激凌、木耳超微粉、木耳菌草茶等多种产品。帮助当地建成木耳研发中心1个、木耳菌种生产加工基地1个、木耳博物馆1座,还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木耳小镇”。
从李玉院士领衔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来看,因地制宜,彻底激活柞水这片土地上的“新质生产力”。不仅是解决了木耳的“芯片”问题,更是用“新”的产业思维探索出“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全面助力柞水县木耳产业脱贫。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这为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让更多理论成果变为现实、助力乡村振兴,让百姓口袋更鼓,这是李玉院士的期待,也是柞水所有“菌农”建设的终极目标,相信有了科技的加持,有了品牌的赋能,“柞水木耳”将会在乡村振兴浪潮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几年来,商洛充分利用政策、气候、资源等优势,立足商洛特色农业的优势基础,不断推进产学研创新主体加速集聚,提升育种创新能力,精心打造“农业芯片”,加速实施“向种图强”发展战略。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科技小院到现代化产业园,正涌动着一股澎湃的农业向“芯”力。
相关链接:
【秦岭深处新动能】商洛:无人机产业助推低空经济加速起飞
记者:刘涛 管箫
编辑:史岚晨   责任编辑:田芊
审核:孙黄荣   签发:张永罡

商洛新闻
向全国报道商洛发生的新闻,商洛新闻资讯一网打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