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书讲到了美国人登月成功了。阿波罗11号成功的降落在了月球上的静海地区。苏联的月球15号失败了,没能实现月球取样返回的任务。因为大家的注意力都被登月所吸引,所以,水手6号和7号就被大家忽略了。这两个探测器正在对火星进行探测呢。
水手6号比7号早了一个月发射。水手6号这一路走的还是比较顺利的。大家对水手6号也比较关注,因为水手6号已经快要到火星了。水手7号还要过几天才到呢。没想到,水手7号的无线电信号开始闪烁,时有时无的。把地面人员吓了一跳。马上组成了一个7人小组应对这个麻烦。
大家分析了数据,认为是水手7号状态不稳,正在翻跟头呢。所以天线无法长时间盯着地球方向,所以信号才出现闪烁。现在的首要任务是重新建立无线电联系。大家折腾了半天,最后是澳大利亚的堪培拉测控站收到了水手7号的信号。测控人员利用堪培拉的大天线对着水手7号发指令,让水手7号重新进行星光校准。这样就可以吧姿态稳定下来。
信号发出去了,水手7号闪烁的信号开始稳定下来,信号也越来越强了。到最后慢慢稳定下来,这说明水手7号不再翻跟头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因为这种深空探测器都是靠探测星光来稳定自己的姿态。一方面要盯住太阳,另外还得盯住老人星,或者是参宿四。盯住这几颗星,就能调整自己的姿态,保持探测器姿态稳定。但是吧,如果探测器调整姿态的时候喷了点什么东西出来,比如弄出少许颗粒在航天器旁边乱飘,阳光一照,颗粒被照亮,这东西会干扰星光校准器。人家把照亮的小颗粒当星星跟踪了。那可不就开始翻跟头了嘛。
水手7号是正常了,水手6号上的一个冷却装置出克毛病,用来研究火星底层大气的探测器也就没办法用了。不过呢,也就是这点毛病,其他的传感器都是好的。
用水手6号发回照片拼接的动画
水手6号的摄像头已经打开了,地面人员也已经可以看到水手6号奔着火星就冲过去。这些照片都是先要保存在磁带的上,然后在慢慢传回地球。地面人员看到火星的样子和上次水手4号拍摄的照片很不一样。上次水手4号拍摄到的照片看起来跟月亮差不多。全都是大坑套着小坑,都是被陨石给砸的嘛。可是这一次,地面人员从发回的照片里看到了更加复杂的地形结构。火星表面甚至有很多混乱的地形。
火星表面的混乱地形
这说明啥呢?要么就是冻土带解冻了,地下冰雪融化,地形膨胀,导致地表出现不规则的褶皱。要么就是大型火山,导致地下出现了熔岩管道,这个管道坍塌了,因此地面上看到一道伤疤一样的结构。反正这些地形地貌都说明,火星和月球不一样。上次大家都被水手4号的照片给误导了。
地上明显有一道凹槽
这一次水手6号和7号还是飞掠而过。水手6号是斜着从赤道附近擦过去,因此沿着火星的腰部,拍摄的照片可以拼成一长条。大家发现,那些巨大的陨石坑底部都比较平。说明这些大坑的比较古老。时间长了,坑底都被沙子和泥土慢慢填平了。
大小陨石坑的对比
小坑倒是很新,因为底部都比较深,有些环形山中心还会有个小山包。因为大型陨石砸下来的时候,火星表面尽管是固体,但是在高速撞击之下,也会表现出类似液体的行为。地面会出现一个巨大的涟漪。中心点下凹下去再鼓起来,在鼓起一座小山尖的时候,大地固化了。这个小山尖就保留下来了。
那么好了,越大的陨石坑就越古老。越小的反而越年轻,这说明啥呢?火星早期遭遇的小天体都比较大?这个现象很值得研究。
水手6号上还装着好几个光谱仪,有红外的,有紫外的。尽管有一个红外装置的制冷设备坏了,没关系,传感器也不止这一个。通过红外波段可以计算出火星地面的温度,地面的气压之类的数据,通过紫外线传感器,可以研究火星的高层大气,高层大气受到太阳短波辐射的激发,会产生紫外线。通过这些数据,大家发现,有一块地方的地表气压比较低,这说明啥呢?这个地方是一片高原,比周围地区高出了好几公里。直径大概也有一百多公里。这片高地面积还不小呢,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是火山爆发还是板块挤压?火星上有板块吗?
后边,地面的研究人员又看到了不可思议的景象,有一大片地区,完全是光滑的,没有任何陨石坑。这块地方的尺度起码一千多公里。怎么会一个陨石坑都没有呢?这不正常啊,有哪种力量能抹平陨石坑呢?流水冲刷吗?还是说,这个地方是个干湖床?要多少水才能冲刷出这么大一片?火星上有这么多水吗?
科学家们判断,应该是风吹的吧。火星那稀薄的大气与没有办法吹出这么大的风?总是,谜团越来越多了。不过大家可以肯定,这可比月球复杂多了。火星一定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历史。
火星南极的极冠
水手7号比水手6号晚一点到达火星。水手6号等于起到了打前站的作用。大家在画面上看到火星的南极极冠特别亮,因此临时改变了计划,让水手7号从火星的南极上空飞过去,就是为了好好拍摄一下火星的极地冰层。
火星的南北极也有极冠,北极的极冠在夏天会消失,南极的也会缩小,但是并不会消失。你可能会觉得,火星的极冠就像地球上的南极大陆那样,到处都是洁白一片。科学家们最开始看到的火星南极照片也是这样。但是对数据进行处理以后压低亮度,加大对比度,大家发现,火星南极的冰层并不是纯白的。里面也有层层叠叠的复杂结构。而且也有深浅高低。当时科学家们判定,极冠很薄,干冰积雪只有几公分厚。下边可能会有很厚的水冰,但是照片上看不出来。还得分析红外线数据才能知道。因为干冰和水冰的反射光谱还是不一样的。
有关火星上的冰层,我们先要建立一个观念,那就是火星上的气温比地球上低多了。夜里地面气温大致是在零下73度~125度之间。零下100度那是家常便饭。赤道附近气温最高的时候,也就是零上20度,绝大多数地区达不到这个气温。长年以来,火星的环境就是如此。所以,在南北极地区,即便是有水冰,这些冰也从来就没融化过。根据后来大量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这些水冰往往含有不少的尘埃,所以颜色也不像地球上冰山,白得耀眼,白得晶莹剔透。而是脏兮兮的,一点也不好看。当然,深层的冰就没什么尘埃,越靠近地表,冰就越脏。
水手7号拍摄的彩色照片
根据现代探测是数据,火星南极的冰盖厚度大概是3公里,北极大概是2.5公里。这个厚度跟地球南极的冰盖其实差不多厚。只是颜色不好看。我们看到的随季节涨落的白色冰雪,那不是水冰,而是二氧化碳构成的干冰。在火星的两极地区,气温可以下降到二氧化碳的凝固点以下,二氧化碳气体会直接出现凝华现象,从气体直接变成固体颗粒,凝结在大地上。在北极的冬天,这种干冰可以积攒到1米厚。夏天到来,这些干冰也就全部升华了。所以火星北极夏天几乎看不到极冠。但是南极就不一样了。南极远比北极冷,冬天积攒的干冰厚度可以达到8米厚。夏天来临,干冰层会变薄,但是不会消失。所以,火星南极的极冠会涨落,但是不会消失。
所以,火星南北极的极冠,其实是覆盖在水冰层上面的干冰层。干冰层有涨落,水冰层从来也没达到融化的温度,因此基本不会有什么变化。当然,我们如果从漫长的地质年代角度来看,火星历史上也并不总是这么寒冷。南北极的冰层也不是短时间内积攒到这么厚的。冰层也是一层一层分层的,每一层都对应着火星气候的变迁,而且火星地轴的摆动,也会影响冰层的发育。
当然啦。火星地表气温普遍都比较低。因此中低纬度地区也有不少的水冰,只不过,不如两极多而已。很多冰雪都被埋在地下,露出来的不多。在中纬度地区也发现过冰川地形,这说明在中纬度地区也曾经出现过很厚的冰川,现在估计是火星地轴发生倾斜,导致原本不够冷的地区变冷了。
水手6号和7号拍摄的覆盖范围
总之,水手6号7号的数据总返回量为640兆。水手6号发回了49张火星远景图像和26张近景图像,水手7号发回了93张远景图像和33张近景图像。近景特写图像覆盖了火星表面的20%。这一次比上次水手4号的成果要丰富多了。可惜这一次仍然是飞掠而过,没有办法长时间观测,要实现刹车减速,进入环绕火星运转的轨道,只有等下一次了。不过这一次倒是利用探测器绕到火星背后的机会,利用地面无线电和探测器之间的通信,探测了火星大气的折射率变化,也就间接测量的火星大气密度的分层。这种做法都是常规操作了。
苏联人还是一如既往的盯着金星,在1970年的8月份,他们发射了金星7号。他们这次是完全学乖了。把冗余做大。着陆器内部加了保温材料,就是为了这个探测器能在金星大气之中多坚持一阵子。壳子用钛合金来制造能够承担180巴的大气压和580度的高温。降落伞的面积也减小了,只有2.8平方米。相当于前几次用的那个引导伞。就是为了探测器快点穿过金星大气,落到金星表面。
这个探测器是1970年的年底到达金星的。12月15号,着陆器从主探测器上分离,进入了金星的夜间大气,先利用金星的大气层来减速,到达60公里的高空,降落伞打开,天线展开,着陆器开始往地球发动无线电信号。6分钟之后,降落伞裂开了。这可不是意外,而是专门的设计,就是为了降落速度更快。29分钟之后,这个着陆器撞到了金星的地面,也就是说着陆成功了。然后就没信号了。这说明着陆器已经摔坏了。
金星7号模型,可以看到降落伞很小
不过苏联人用于记录数据的磁带一直在转,一直没有停。事后,苏联人又从录制磁带里挖出了23分钟的数据。这些信号非常微弱,因为天线歪了,根本没有对着地球方向。前后整个着陆过程之中,天线都是歪的,能解读出来的数据只有温度。不过呢,利用多普勒频移,大家发现,这个着陆器落地之后还弹跳了几次。根据多普勒频移可以计算出速度,也就可以根据速度变化计算出大气阻力,利用大气的阻力,进而反推大气压力。最后得到了金星表面的环境温度475±20°C,气压是90±15巴,和大家的预期是相符的。
当然啦,这个窗口期,苏联人也是连发了两枚金星探测器,只不过后一枚发射失败了。没有获得正式编号罢了。就在1969~1970年间,苏联也是连续发射了好几颗月球着陆器,可惜也没有成功。当时苏联有点走背运,总是发射失败。一直到1970年的9月份,月球16号才发射成功了。
月球16号正在测试
月球15和16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只是月球15发射仓促,最后没能完成任务。苏联人的数学非常强,他们发现了一组地月往返轨道,只要沿着这个弹道走,几乎不用修正。从月球表面起飞就能直接飞回地球,靠地球的引力消除各种误差。但是,这个方案对落月的落点有要求,只能落在月球上东经56度的赤道附近地带。只要算准了时间,从这个位置起飞,可以直接飞回地球。可是这个地区到底是不是平坦呢?要是全是山,全是斜坡,那就够呛了。好在根据月球12号拍摄的照片,这个地方应该是平的。而且这个地方和阿波罗登月的地点不重合,采集的月壤依然有科学意义。
月球15和16号的往返轨迹
月球16号探测器外观比较猥琐。这个探测器是由各种大大小小的球组成的。中间一根柱子比较长,顶头是一个球,柱子底部中间是个大球,一左一右各接着一个球,这两个球是燃料罐。最后飞回地球的就是这么个东西,其他的全扔了。
探测器的底座带一个采样臂,带了一个打孔用的钻机可以钻进地里,获取38厘米长的那么一根岩心样品。然后放进返回舱的样品罐里。采集足够的样品之后,罐子封闭,下一步就是返回地球。
发射这个探测器用的是质子号火箭,运载能力和我国的长征5号差不多。只是这个火箭用的是毒发,也就是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而且这个毒发还是分级燃烧的。性能很不错,可惜可靠性差了点。这一次专门做了改进,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连续成功了9次。
月球16号降落过程
月球16号从地球发射,绕着地球转了270度以后就奔着登月轨道去了。这次旅程大约要花费102小时,然后就进入了环绕月球运行的轨道。然后地面测控人员小心地发出指令,让月球16号调整轨道,降低近月点。在9月20号,月球16号进入到着陆过程,发动机开反推运行了270秒,然后就看着月球16号慢慢下降,在距离月球600米高的地方,发动机再次开机减速,一直到20米的高度上主发动机彻底关机。这时候,只靠游机来减速就够了。最后,游机在2米高度上关机,探测器降落到了月球的表面,这是4年来苏联探测器第一次成功的着陆在月球上。
探测器一落地,马上打开了360度全景相机,到底在哪儿下铲子,没有图是不行的。可惜现在太阳已经下山了,当地一片漆黑。原本探测器外边装了泛光灯,可惜泛光灯不亮,不知道哪儿坏了。地面控制人员只能摸黑干活了。最后钻机钻取了35厘米的岩心装进了返回舱里。不是应该钻取38厘米吗?没辙,打洞达到35厘米的深度发现下边太硬,打不动了。那就索性不再继续打了,有35厘米也就够了。
月球16号上升段
完成工作以后,上升段的发动机点火,把返回舱加速到了2.7公里/秒。只要垂直起飞就足够了,这种轨道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月球在绕着地球公转,别看现在地球并不在头顶。但是等到返回舱飞回来的时候,地球恰好移动到返回舱的轨迹上,两者恰好相遇。燃料罐烧光了,返回舱和上升段分离。最后回到地球的就是月球16号顶上的那个球而已。
当然啦,苏联这种轨道设计局限很大,地点根本无法灵活选择。没办法,当时自动控制能力有限,只能从月球起飞直接飞回地球,轨道也只能死磕死的,采取不动脑子直接垂直起飞就行的设计。后来我国的嫦娥5号6号选择余地就大多了,自动化水平也完全不一样。我国的取样返回过程几乎和阿波罗登月的流程一模一样。只是送的是岩石样本而不是人罢了。这都是后话了。
返回舱在哈萨克斯坦大草原上着陆,搜寻人员找到了这个球以后,迅速运到了莫斯科的沃尔纳德斯基比较行星学实验室。在一个充满了惰性气体氦的无菌室里打开了这个返回舱。从中取出了101克月球岩石样本。尽管当时美国人已经通过阿波罗11号和12号,从月球上挖回50多公斤的月壤。但是苏联人挖的月壤地点不一样,还是有研究意义的。
月球16号带回的月壤放大特写
苏联人拿出3克样品和美国人做了交换。通过比较苏联获取的月壤和阿波罗12号的月壤样本,大家发现成分是很相似的,都含有玻璃和类似金属的颗粒。
至此,苏联人终于挽回了一点面子,毕竟他们宣称无人探测器比阿波罗飞船的价钱便宜20倍。不过把那些发射失败的也算上,也就便宜不到哪里去了。下一步,他们要发射月球17号,这个探测器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下回再说。
往期推荐
活动通知|第五季全国小学生“科学实验小达人”征集评选活动
重要通知 | 2024年基础教育(实验教学)精品课遴选活动启动了,低年级要用新教材
重磅来袭!暑假在家也能开启的科学探险之旅,神秘科学训练营盒子正式发布,让你体验不一样的知识冲击!
2024科学暑假作业精选 | 探索一“夏” (浙江篇)
孩子暑假必看的30余部顶级纪录片+播放链接,给你找齐了
【爆款揭秘】暑假不再荒废!爱牛单份实验盒,让孩子科学课预习领先90%同龄人!
15部适合孩子暑假看的高分纪录片,赶紧收藏(附链接)
震撼来袭!2023-2024届全国小学科学名师课例一网打尽,实录U盘火爆登场!揭秘名师背后的教育智慧,助你快速提升教学水平!
海风老师
全国著名的科学名师
这里有免费的科学学习资料
独特的科学教育见解
教育路上,有我陪着你
海风老师
全国著名的科学名师
这里有免费的科学学习资料
独特的科学教育见解
教育路上,有我陪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