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 | 姜向阳 吴笑乐:核心概念统摄下的科学思维培育路径

教育   2024-11-01 10:21   浙江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摘要:核心概念是发展科学思维的有效载体,其建构过程既需要科学思维的参与,又能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教师可通过梳理科学事实、分解概念与核心概念之间的进阶关系,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聚焦核心概念,制订具有思维增量的学习目标。再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能发展科学思维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科学事实、研讨思维差异、实现概念理解等实践过程,辅助概念的进阶建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对学生反思意识与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促进其元认知能力的提升,使他们逐步成长为拥有良好思维品质的科学思考者。


关键词:核心概念;概念进阶;科学思维

本文目录结构

一、聚焦核心概念,明确目标定位

(一)厘清概念进阶逻辑

(二)探查科学思维起点

(三)设计思维增量目标

二、经历实践探究,辅助概念建构

(一)具身体验,探知科学事实

(二)交流研讨,实现认识突破

(三)迁移运用,实现观点质变

三、关注反思自评,发展思维品质

(一)引导反思自审,开展自我查漏

(二)培养目标意识,实施自我评价

(三)鼓励独立思考,推动思维碰撞

作者简介:姜向阳,浙江省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教育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吴笑乐,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实验小学(时代校区)科学教师。


引用格式:姜向阳, 吴笑乐. 核心概念统摄下的科学思维培育路径[J]. 中小学科学教育, 2024(5): 45-50.

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科学思维的发展。科学思维难以凭空发展,需要以科学观念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途径,用良好的态度责任做保障。学习孤立、零散的科学事实类知识,往往只能发展学生的低阶思维,很难使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科学核心概念能够反映科学领域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有助于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实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核心概念的建构既需要科学思维的参与,也能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本文以核心概念为抓手,从目标定位、实践探究、反思自评三方面,探索将学生似是而非的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核心概念的可行路径,并通过核心概念的建构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成长为科学思考者。

一、聚焦核心概念,明确目标定位

教师应聚焦核心概念,厘清科学事实、分解概念与核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设计符合其认知水平且能让其思维获得增量的目标。

(一)厘清概念进阶逻辑

核心概念本身较为抽象,需要学生以分解概念为思维材料,联系科学事实,进行科学判断与科学推理,从而认识科学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因此,要实现核心概念的建构,可以从分解概念切入,向下寻找支撑性的科学事实,向上明确统摄性的核心概念,梳理概念进阶的逻辑。教材中的概念表述往往是由科学事实得出的概括性认识,可以作为分解概念。厘清科学事实、分解概念、核心概念三者之间的进阶关系,就相当于搭好了教学活动的整体目标框架。

例如,“声音的强与弱”一课的分解概念是“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大,声音强;振动幅度小,声音弱”。在探究实践中,学生通过观察能够获得“用力大,振动幅度大,听到的声音强”“用力小,振动幅度小,听到的声音弱”等实验现象。基于这些科学事实进行归纳概括,能发现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之间存在联系,建立起分解概念。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向能量转化的核心概念进阶,即结合分解概念与科学事实,设计关键问题引导学生作出更科学的解释:振动幅度的大小与传递给物体的能量多少有关,物体获得的能量越多,振动的幅度就越大,发出的声音就越强,振动的时间也越久。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体振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小,声音也就越来越弱。由此,得出如图1所示的“声音的强与弱”概念进阶关系。

(二)探查科学思维起点

探查学生前概念中的谬误,能帮助教师找到思维起点,为确立学习目标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学生有许多顽固的、错误的前概念,它们是需要着力克服的教学阻碍。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活动、关键问题来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寻找更合理的解释,引发概念的转变。

在“声音的强与弱”一课中,学生往往认为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所受力的大小有关,不能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能量等概念建立联系。因为他们在敲鼓、拨动橡皮筋或钢尺的过程中,感受到用的力越大,发出的声音就越强,便根据自身的感受作出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所受力的大小有关的解释。但这样的解释存在矛盾:当物体不再受力时,它仍然在振动,声音依然存在,只是会越来越弱。教师可以此为思维增长点,设计探究活动与关键问题,让学生作出新的正确的解释。

(三)设计思维增量目标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设置的13个核心概念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掌握的科学课程核心内容,可以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新课标中的每个核心概念,都需要经过多个单元甚至是跨年级的学习才有可能完整建构。因此,为某一课引入核心概念时,要明确该课在核心概念的进阶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为后续核心概念的完整建构做好铺垫。教学中,可以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通过适当的选择与调整,为每一课设计指向核心概念的具体学习目标,使目标具有思维增量。

例如,“声音的强与弱”一课属于“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概念领域,因为声音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力的作用实际上是对机械能的传递,物体的振动、声音的产生都是能量转化的结果。引入能量、能量转化等核心概念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不再对物体用力,物体仍然会发出声音,且声音越来越弱”。学生或许缺乏“能量”相关语义的语言支架,却已具备推理出“能量”相关观点的思维能力与列举相关科学事实的生活经验储备。通过体会能量转化,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声音强弱变化的本质,还能以此为铺垫,与“运动和力”一课以及小学高年级段的“能量”内容共同形成概念进阶。

既然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可能发展到核心概念层级,“声音的强与弱”一课的科学观念目标就可以调整如下。(1)力的大小会影响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进而影响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变化实际上是能量变化的一种体现。(2)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对同一个物体作用的力大,传递的能量就多,物体的振动幅度就大,声音就强;作用的力小,传递的能量就少,物体的振动幅度就小,声音就弱。

二、经历实践探究,辅助概念建构

明确目标后,下一步就是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以促进核心概念的建构,推动思维的进阶。教师可基于探究活动的具身体验、交流研讨、迁移运用等特点,使学生的认识从科学事实层面上升到分解概念乃至核心概念层面。

(一)具身体验,探知科学事实

探究活动是形成系统的科学方法与核心概念的关键途径,符合具身认知发展的特点,能帮助学生感知客观事物,发现科学事实。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依赖身体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探究活动就是一种具身体验,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对客观事物产生知觉,再通过大脑的回忆形成具象。具象是人脑对具体事物形象的反映,往往带有感性色彩。具象思维通过活动记录得以展示,有助于学生发现、归纳、概括事物的共同特征,形成概象。具象和概象都是人脑对待感知事物的反映,都属于科学形象思维的范畴。活动记录可以使这些思维可视化,便于学生发现事物的规律,为概念的向上建构提供支架。

在“声音的强与弱”一课中,教师选用钢尺、橡皮筋、鼓等振动形式不同的实验材料,通过观察点、线、面不同形式的振动,帮助学生建立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间的联系,思考振动幅度改变的原因,进而认识力、能量对声音强弱的影响。振动幅度指物体发生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见图2),学生在探究前尚未建立这一概念,需要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为认知基础,对不同物体振动的概象进行归纳。因此,教师可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先将观察点聚焦到声音强弱与振动的关系上,再观察记录每种物体振动时的具象,概括具象的共同点,形成概象(图2中右侧模拟振动的曲线),为获得振动幅度的概念提供依据。

(二)交流研讨,实现认识突破

借助信息技术有效呈现活动记录,并设计关键问题引导交流,可为学生认识的突破与核心概念的建构提供学习支架。

一是可视化呈现思维,基于科学事实,建立分解概念。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导学单,能直观呈现观察记录的具象、概象,强化差异对比,使学生关注到被自己忽略的实验现象,并引发学生新的思考,为分解概念的建构提供支持。

以“声音的强与弱”一课为例,导学单既要求学生记录声音强弱不同时物体的振动情况(具象),又要求学生对上述振动情况加以概括(概象)。通过对导学单的汇总对比,可以发现学生对振动幅度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准确。多数学生把尺子的振动幅度理解为“一开始振动的范围很大,后来慢慢减小,最后趋于静止”,即把振动幅度、振动范围与振动幅度的变化趋势混淆。还有学生将振动幅度与振动时间长短混为一谈。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幅度,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导学单上的具象记录能够呈现振动幅度的变化情况,通过联系声音强弱的变化情况,寻找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可为建构振动幅度概念提供支架,为后续发现声音强弱变化与能量的关系提供依据。

二是借助关键问题,暴露认知冲突,建构核心概念。将思维可视化呈现后,教师可联结实验结果、生活事实或错误前概念,设计关键问题或问题链,暴露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他们观点的转变或概念进阶。

在“声音的强与弱”教学中,不少学生都提到了同一种现象:各种实验材料在振动过程中,振动幅度都会越来越小,且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同。大部分学生认为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大小不同,导致振动幅度不同。此时,教师可顺着学生的逻辑,设计关键问题:“对钢尺用力后,它开始振动了。它振动了那么久,你一直在对它施加力吗?是什么让钢尺继续振动的?”并围绕关键问题,设计支架性问题链:“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施加力的?没有再对它施加力,振动就停止了吗?是什么让它继续振动的?”学生对此前的解释进行科学判断,发现矛盾——拨动钢尺后并没有继续对钢尺用力,但钢尺依然在振动。面对这样的认知冲突,学生自然会尝试建立新的解释。

对于教师的这一串问题,学生或许不能快速作出回答,可以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引发思维碰撞。学生会产生多种解释,如是惯性或余波让钢尺继续振动。这些解释未必科学,用词未必准确,却都在表达着“能量”的含义。此时,教师可直接给出“能量”一词作为语言支架,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音量巨大的声音,如雷声、爆炸声等,建构声能也是一种能量形式的认识。若要进一步引出能量转化的概念,可以继续追问:“钢尺一直振动是因为有了能量,这些能量是谁给它的呢?”学生会指出是人通过手对钢尺用力,将能量传给了钢尺,进而研讨得出:“能量可以在不同物体间相互传递,力与能量之间也存在着一定关系。”

(三)迁移运用,实现观点质变

有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建构了核心概念,但并不一定真正理解了核心概念。也就是说,学生只是“知道”了核心概念,却未必会在真实情境中迁移运用。教师可创设涉及类比思维、逆向思维等不同思维形式的情境进行拓展迁移,深化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类比思维情境一般与课内的推理过程较为相似,可通过核心概念与课内所学建立联系,与课内的推理做类比。逆向思维情境一般与课内推理过程不同甚至相反,可用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拓展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如果学生建构的核心概念存在缺陷,其推理过程就会出现漏洞,同伴和教师可提出疑问,引发思辨,帮助其修正错误概念。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与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层次。

以“声音的强与弱”一课为例,教师既可以创设类比思维情境:用敲击后的音叉靠近悬挂的乒乓球。该拓展实验的现象可总结为:用力敲击音叉,发出较强的声音,乒乓球弹得较远,运动时间较长;轻轻敲击音叉,则现象相反。联系前面所学的“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空气能够传递声音”等知识以及本课所学的核心概念,可引导学生对该现象作出解释:人敲击音叉时,将能量传给了音叉,音叉振动产生声能,声音通过空气以波的形式将能量传给了乒乓球。由此,学生可以认识到:声能作为一种能量会发生传递,并让周围的物体运动起来,声音的强弱不同,传递出去的能量多少也不同。也可以创设逆向思维情境:播放“喇叭发声带动米粒跳动”的消音视频,让学生猜测声音的强弱变化。学生运用核心概念逆向思考,作出推论:米粒跳动得越高,喇叭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并根据生活经验猜想米粒接收的能量越多,跳得越高。教师播放未消音视频揭晓答案后,可进一步追问:“是谁让米粒跳动起来的?”学生会作出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是喇叭,因为是喇叭在振动;有的认为是电,因为喇叭通电后发生振动才带动了米粒的跳动。事实上,这两种解释都没有错,但能反映出不同学生对能量转化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层次不同,后者比前者更为深入,对“喇叭振动的能量来自哪里”做了进一步思考。

三、关注反思自评,发展思维品质

人类天生就倾向于用非科学思维的方式思考问题。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才不会依赖直觉进行判断,而是将科学的推理与论证作为判断的依据。

(一)引导反思自审,开展自我查漏

引导学生反思自审,能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查漏意识,更加全面、细致地思考问题。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对一些科学事实“视而不见”,这既可能是探究时忽视了相关现象,也可能是分析数据时不够仔细。这样的疏漏会使不同学生获得的结论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核心概念的有效建构。从表面上看,这是由学生不够细致所致,而事实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不足。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审。如在论证过程中不断自问:是否忽略了什么?是否对不同观点带有偏见?是否倾听并接纳了他人科学的观点?是否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在结论未被证实之前是否始终保持怀疑态度?

在“声音的强与弱”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记录除了能体现“声音强,振动幅度大”,还隐含了两种现象,即“声音强,物体振动的时间长”和“不同的物体最后都停下来了”。这些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反复出现,大部分学生也将它们记录下来了,但在交流研讨环节提起这些现象的学生很少,说明这些现象并未引起学生“关注”。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象并猜测其背后的原因。有的学生认为“手传递给物体的能量又被传递出去了”;也有的学生认为“能量消失了”。教师可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追问:如果能量又被传递出去,是被传递到了哪里?如果能量会消失,它又是如何产生的?生活中或实验中还能找到其他支持你的观点的例子吗?生活中有没有相反的例子?有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吗?该如何设计实验?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主地提出新问题时,不仅代表着能量转化这一核心概念得到初步建构,也反映出他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研究问题。

(二)培养目标意识,实施自我评价

在探究实践中,学生只有具备了目标意识,才会有意地去关注、厘清当前的学习目标,实现有效的自我评价。如果学生不清楚学习目标,就难以有效判断探究过程是否始终指向目标,也难以自查实验操作中发生的错误。若在探究前就明确目标,即心中清楚为什么要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来做实验,具体需要观察什么,可以从哪些维度来观察,在实验操作中就能有的放矢,自主评判当前的探究行为是否偏离了目标,如果出现了偏差该如何调整,在当前的情况下自己是否有能力达成目标,是否需要其他条件的支持。

例如,在“声音的强与弱”导学单中,有些学生并未将质点的振动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当展开,而是叠加起来呈现。这样的记录方式难以凸显质点的运动规律,不利于结论的提炼。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探究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情况的关系”这一研究问题并不清晰,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未将声音强弱的变化情况与振动情况联系起来,削弱了证据的有效性与指向性。

(三)鼓励独立思考,推动思维碰撞

独立思考的实质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依赖他人的见解。这也是思维碰撞发生的前提。对于课堂上的关键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推理论证并提出观点。无论学生的观点与教材结论是否一致,都有其意义和价值,应引导学生尊重不同见解,思考观点背后的逻辑差异,找出存在疑义的地方,进而引发思辨。这才是高质量的交流研讨。需要注意的是,独立思考并不代表要和别人不一样,而是拒绝“拿来主义”。

例如,在“声音的强与弱”一课从分解概念层级进阶至核心概念层级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没有对钢尺继续用力,但钢尺依然在振动”的现象,该现象能有力地驳斥“对钢尺用力,钢尺才会振动”的观点。学生因缺乏对能量的认识,难以直接说出这一概念。可以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几分钟,再展开交流。这段独立思考的时间不仅可以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有机会发展,更能让不同的观点得以形成,产生更多对能量的描述,进而促成思维碰撞的发生。

核心概念的建构需要高阶思维的参与,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有效路径之一。教师应聚焦核心概念设计学习目标,构思探究活动,推动学生思维进阶发展,并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反思意识、目标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使其有效实施自我评价,促进良好科学思维品质的形成。依据学习目标的不同,还可以从解决实际问题、习得科学方法、认识未知事物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促进科学思维发展的其他有效路径。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 胡卫平. 深入理解科学思维 有效实施课程标准[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8): 55-6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16.

[3] 竺红波, 俞琼. 具身认知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的优化策略[J].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 2022(7/8): 48.

[4] 姜向阳, 吴笑乐. 搭建促进科学思维发展的学习单支架[J]. 教学与管理, 2022(26): 58-61. 

[5] 保罗, 埃尔德. 什么是科学思维: 第3版[M]. 谢雅姝, 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1: 74.


责任编辑:郭晨跃

微信编辑:张一鸣

推送审核:汤 梅



期刊简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科学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在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方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部署,人民教育出版社创办了《中小学科学教育》。

《中小学科学教育》(双月刊)由教育部主管、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创刊于2024年1月。

关于我们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度重视办刊团队建设,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田刚、朱邦芬、朱作言、刘嘉麒、孙昌璞、郑兰荪、种康、钱旭红、涂善东、魏辅文等院士以及多位科学教育与科普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专家委员会成员。


诚邀投稿

热忱欢迎科学界、教育界、科普界从事和热心科学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为本刊投稿。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稿件一经审用,稿酬从优。投稿网址:https://bkstg.pep.com.cn,选择《中小学科学教育》期刊的相应栏目和学科进行投稿。










精彩回放 

2024年第1期

2024年第2期

2024年第3期

2024年第4期

2024年第5期










 

 

往期推荐


科学猫“科学拓展课程”盒子,开启孩子无限可能!

爱牛教科上册科学工具箱开始预定啦!

推荐|新课标·新设计:2023年秋季(教科版)小学科学1——6年级教学设计和课件U盘

2023年教科版小学科学1-6年级教学计划(含下载链接)

科学小达人|《浮在水面上的针》吉林省公主岭市胜利小学 王梦琳

小学科学材料盒大揭秘!科学课必备神器,让你的孩子成为小小科学家!

好消息!科学特级教师说课稿+音频合集U盘,正式发售!

2023年(最新版)浙江省小学科学3-6年级上册作业本参考答案下载


海风老师


全国著名的科学名师

这里有免费的科学学习资料

独特的科学教育见解

教育路上,有我陪着你



“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科学课在线
全国知名的科学名师海风老师创办,专注于解决科学学习中的疑难杂症,提供优秀的科学教育资源,学生科学素养测试题库。持续推送免费的科学名师微课、科学小实验,教科版配套的科学学习资源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