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綠」,很美很中國!澳門觀眾:震撼!

民生   2024-11-07 20:46   中国澳门  


「只此青綠,這很中國。」

電影《只此青綠》正在澳門熱映

不少觀眾表示

「在大銀幕體驗了一把東方美學震撼」

「畫面引起極度舒適」



《只此青綠》為何「很美很中國」?

這要從這部作品的核心——

《千裏江山圖》講起



何為青綠?

《千裏江山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由北宋畫家王希孟在18歲時用半年時間畫成,是存世青綠山水畫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千裏江山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千裏江山圖》長11.9米,寬51.5釐米。如果豎立擺放,約有幾層樓高。


(請橫屏欣賞)

△《千裏江山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在曾經只有黑白水墨畫和設色山水的創作歷史長河中,青色從未被作為畫作的色彩。然而,《千裏江山圖》中的那一抹青綠,卻以其獨特之處,開創了新的藝術篇章。



作者王希孟在創作時使用了珍貴的礦物質原料——石青石綠作為調色,900多年後,絢麗的青綠色調交織描繪著千裏江山的恢弘錦繡,依舊鮮豔不失風采,仿佛讓人看到了「中國人就是從這樣的山水裏來的」。《千裏江山圖》的驚人一抹綠來源於何處?答案或許就在這孔雀石中↓




這部「無臺詞」電影,為何令人震撼?


電影《只此青綠》,著重講述了《千裏江山圖》的創作故事,通過展卷人、織絹人、制筆人、磨石人、制墨人、篆刻人……一個個穿插層疊,讓觀眾穿越到千年前那幅名畫誕生的瞬間。


「春蠶之絲,寸錦寸金」,《千裏江山圖》所用的絹,由織絹人用心血織就;


制筆人把心血都凝聚在小小的筆尖之上,為的是「看看這大好河山」;


磨石人跋山涉水尋川訪石,於是有了流傳千年的青綠之色;


制墨人在制墨坊內揮汗如雨,少年畫師落筆有神,換來了千年不褪色的山水神韻;


篆刻人方寸間細膩運刀篆刻名章,但畫家並沒有將它印在畫作之上,由此留下了《千裏江山圖》「無名無款」的美麗傳說……



電影《只此青綠》秉承了舞蹈詩劇的表達屬性——全程沒有一句臺詞。然而,「此時無聲勝有聲」,影片所蘊含的歷史與文化的深刻對話,已使這部作品煥發出別樣的光彩。


用另一種方式延續東方美學


《只此青綠》精妙融匯了中國舞蹈、音樂、書法、篆刻,以及制筆、織絹、淬墨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刻展現了中國人的美學精髓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千裏江山一畫,天地眾人共繪」,正是眾多勞動者的共同努力,才令王希孟創作出不朽的藝術瑰寶,而匠人們的精湛技藝亦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綿延至今。



千古名作《千裏江山圖》每次展卷,都會帶來顏料剝落的風險,也因此,這幅畫鮮少公開展出。但新時代的匠人們卻用另一種形式,延續著我們對青綠山水的守護與熱愛。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展開畫卷的背景,就是《千裏江山圖》。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製作湘繡版《千裏江山圖》,全長12米,按照原畫等同比例繡成,耗時2237天,繡了1460萬針。



纖維藝術創作者用絲線纏繞出《千裏江山圖》,製造出色彩豔麗的山水鏡像效果。既不失傳統韻味,又巧妙融入了現代潮流元素。



從千年前少年畫家的筆觸,再到新時代匠人的代代傳承,那一抹青綠穿越了漫長歲月的洗禮,直至今日仍熠熠生輝。


這份獨特的青綠之色,承載著我們五千多年來共同守護文化瑰寶的心有靈犀……


推薦閱讀

★  衛生局再接獲登革熱病例報告!速看日常防蚊攻略→

★  電影《只此青綠》澳門熱映 助力中華傳統文化全球傳播

★  68.66萬人

★  澳門特區政府公佈2024年度授勳名單

來源:山西青年報、央視頻

在看的你真好看」

微觀澳門
時事解讀、熱辣資訊、風物掌故⋯⋯這裡讓你更懂澳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