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自己和孩子的平凡
财富
社会
2024-01-29 16:57
安徽
当年,50后的前辈曾一度认为我们70后是颓废失落的一代,然而时至今日,最坚韧不拔、拼搏奋斗的群体恰恰是我们这批70后。我们深信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力量,正如曾经被视作“小祖宗”的8090后,如今已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中流砥柱。时光荏苒,每一代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在不断演变,或许我们对新生代的理解存在隔阂,这并非因为他们出了问题,而是我们自身可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迭代边缘。试想原始社会的人们看待我们的生活规则,也会觉得不可思议吧。既有一些社会规则随着社会进步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比例下降的趋势,对此我持开放态度,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单身或是成家,都是个体自由意志的体现。我们每一个人,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微小蚂蚁,无需过分放大自我存在的意义。未来社会,低欲望的生活形态或将逐渐成为常态,这是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生活的本质在于苦乐交织,娑婆世界中,苦难与挑战是生活常态,而快乐则是珍贵的馈赠。展望未来,AI技术的发展将使家务劳动变得轻松便捷,甚至有望由智能机器人全面接手。董宇辉曾言:“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但当面对一线城市那些生活优渥的孩子时,这样的观点却显得尤为微妙。我孩子的同学们大多来自广深富裕家庭,当老师讲述关于苦难和读书改变命运的话题时,孩子们一脸困惑,私下交流时说:“千万不要改变我的命运,我现在就很好,再改变恐怕只会更糟。我读书只是希望让自己更充实,我不想改变命运。”总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拥有自主决定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无人有权对他人的选择指指点点。70后所持有的观点70后觉得是真理,苦口婆心,然而对于00后一代而言,他们并不在意你的看法,正如当年的我,也未曾过多关注50后的见解。毕竟,能够被所有人理解的人,其平凡程度可见一斑;接纳平庸,往往是大多数人的生存本能。据说有的孩子对家长直言不讳:“你小时候的艰辛与我何干?”这句话虽直白,却揭示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使命,幸福与否是个人内心的感受,它并不依赖于他人的评判。从六零后至八零后群体,他们的幸福感更多地体现在物质层面的满足;而零零后则更倾向于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幸福,因此你会发现他们对奢侈品并无太大热衷,即使赠送也不见得接受。就如他们所说,“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就能让我满足,我不在乎物质价值,我在乎的是自己内心是否充盈着幸福。”每个时代的幸福标准各有不同,如今的时代已然变迁。孩子并非家长的财产或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我存在的价值。“未来终究属于他们,我们无需设限。”当我们都垂垂老矣、闭上双眼时,年轻人自有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那份令70、80后无比向往的洒脱与松弛感。人无轮回之说,世界亦无鬼神之论,生命的消逝即是永恒的终结,如此简单明了。每个人都肩负着各自的使命,就如同那些竭力留下墓碑的人们,除非你是名震世界的名人。试想两代之后,又有谁会记得去祭扫你的墓地?连维护费用都无从谈起,墓冢最终难免荒废。所以,不必过于高估自我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再进一步追问,有多少人能确切地说出自己祖父的名字?而对祖父的父亲,恐怕多数人都知之甚少,至于祖父的父亲的父亲,更是鲜有人关心。这正是生命延续中遗忘与铭记的规律所在。人往往深陷于自我中心的执念,认为自身至关重要,然而现实却常常揭示出相反的一面。00后所关注的往往并非世俗地位或财富积累,或许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中,悉心雕琢pad里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每天沉浸于构思、绘画和追求个人热爱的事物之中。对于他而言,物质收益并非首要考量,重要的是从内心深处获得的乐趣与满足感。即使收入微薄到需要节衣缩食,生活品质看似下降,但他坚信这种“不重要”恰恰是通往真正幸福的途径。因此,他们这一代人更倾向于追求内在的精神富足,而我们前几代人则在很大程度上被物质追求所驱动,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中国曾经长期经历的贫困记忆,使得物质安全感变得尤为迫切。老一辈人为何如此拼命地赚钱,如此奋力拼搏?究其根源,这几代人的愿景无非是期望有一天能够摆脱束缚,去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回溯初心,我们是否都曾怀揣着这样的梦想:一旦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便能自由地投身于心之所向?然而,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我们渐渐迷失了方向,努力的过程中,那份初心似乎被悄然遗忘。有多少人尽管初衷是为了挣得足够多的钱去实现理想,但最终却一辈子都在忙碌于赚钱,反而从未有机会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直到最后才醒悟,我们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拼命挣钱,而是要坚守初心,铭记梦想。不忘初心,牢记梦想,这句话如今显得尤为深刻。因为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已将那份初心抛诸脑后,而他们这一代年轻人却幸运得多,他们能够在生活中直接践行初心,无需经历漫长的曲折道路。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转变啊。我们往往沉浸在自我付出与奋斗的感动中,直至这种情感趋于麻木,误以为人生的意义仅在于此,便选择了放弃。回溯至孩提时代,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曾有过这样的憧憬:只要我努力拼搏一番,未来就能安稳地生活,有饭可吃,进而能全身心投入自己热爱的事物中去。然而,当如今的孩子们有机会实现这个梦想时,我忍不住要问:他们是否必须重蹈我们的覆辙,是否必须要求他们像我们一样?这条路究竟是我们的遗憾还是他们的挑战?曾经,我的梦想单纯而质朴,那就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填饱肚子、赚取生活所需,然后在静谧的书房里,笔耕不辍,撰写心中所想的小说。如今,我已经实现了温饱的目标,却仍在不懈努力,因为这份追求已经融入了生活的全部,成为生活本身。然而,那份初心,似乎已被我在岁月的流转中悄然遗落。我们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中逐渐陷入了一种自我麻醉的状态,从最初的不适到最终对痛苦的逆来顺受,甚至开始认为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并期待他人也能如此承受。这正是我们面临的困境。零零后为何纷纷挺身而出,力图改变职场现状?实际上,中国职场的某些现象早已偏离正轨。尽管我时常自嘲被整顿的对象,但内心深处,我其实怀揣着摇滚精神,虽然触及自身时会感到不悦,但我真心希望他们能对职场进行深度整改。毕竟,当前中国的职场竞争激烈到了近乎扭曲的程度,人活一世,意义难道仅仅是为了成为一枚默默无闻的螺丝钉吗?因此,我建议他们进行全面整顿,当然,除了我自己以外,让职场环境得以整体提升。追求货币财富的终身目标,本质上是一个智力考验,而鼓励这种单一价值观,则触及到更为深刻的道德层面问题。请放心,零零后并未沉溺于安逸,他们所投身的业态或许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不尽相同。以未来数字经济、数据社会和数字社会为例,以及AI技术的广泛应用,许多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当然的职业可能早已被革新替代。比如会计行业,大部分基础性会计工作可能会消失,仅留下少数管理会计角色继续发挥作用。同样地,那些大量依赖蓝领工人的工厂流水线作业,也将逐步由机器人接手,人力需求大幅减少。然而,正是这些AI技术和智能化生产方式,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基础,使得人们能够更专注于自我价值实现和个人兴趣爱好,这难道不正是一种共产主义理念的体现吗?它描绘了一个物质极大丰富,人人得以自由发展的理想图景。个体选择的自由度,往往反映出其内心深处的需求所在。如果一个孩子表示不愿受职场束缚,希望在研究生毕业后,凭借已积累的知识底蕴,在家中专心绘画,游历四方写生创作,甚至编写故事剧本,这样的生活方式难道就不是一种正当且有意义的人生追求吗?时代变迁中,我们必须认识到,许多昔日热门职业将会消亡。正如马车夫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被司机取代,而今司机这一职业也面临自动驾驶技术的挑战;曾经电影院售票员、火车站检票员等岗位炙手可热,如今却大多已被自动化服务取代。这就是时代的演变,不断推动着劳动力市场的变革与重塑。每一代人都承载着各自的使命与责任,孩子们在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中不断成长。信任,作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让我们对下一代充满信心。无论我们是否完全理解,每一代都将绽放出各自的精彩。我们要坚信下一代中国人的内在基因和创新精神。虽然我所忧虑的是他们的身体健康问题,但现状如此,我们又能如何呢?就如同我们呼吁孩子们锻炼身体,扪心自问,我们自己是否都能做到这一点呢?比如,大家都在讨论孩子们上课时总是低头不看黑板,我忍不住反问:如果我们自己也处在那样的课堂上,是否又能保证时刻保持专注、抬头听讲呢?许多事情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在要求孩子做到某些事情的同时,又有多少是我们自身真正实践了的?我们为一个特定群体设定的最高标准,竟然是针对幼儿园的孩子们。那些为幼儿制定的行为规范,如果仔细审视,会发现没有几个成年人都能达到这样的标准。然而,我们却期待小小年纪的孩子去完美遵守这些规则。随着他们进入小学、初中、高中,我们的标准似乎在一步步降低,到了大学阶段,标准更是大幅下滑,而步入社会后,几乎就没有什么明确的约束了,仿佛只要不违法就是好人,这难道不可笑吗?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们对很多大人说的话持怀疑态度,看看我们这些成年人,嘴上说着冠冕堂皇的,实际行动中却往往无法做到。在各行各业中,相当一部分人只是在混日子,然后又反过来教育孩子们应该如何如何,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年龄的增长并不必然意味着智慧与真理的等价,我们不能仅凭年岁渐长就认为掌握了绝对真理。诚然,如今社会中年轻一代的身体健康问题确实引发了广泛忧虑,然而,当我们回首过去,那个娱乐方式相对匮乏的时代,户外活动成为了我们的日常。试想一下,倘若那时就有平板、电脑和互联网这些现代娱乐工具,我们那代人是否就能在面对诱惑时表现得比现在的孩子更好呢?答案恐怕并非如此显而易见。现今的社会景象生动地揭示了这一点:无论是地铁车厢还是办公室内,大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沉浸于手机屏幕的世界,却往往告诫孩子们要远离游戏。这难道不是一种矛盾吗?成年人尚且难以抵挡电子设备的诱惑,又怎能期待一个孩子做到自制呢?这种期望未免过于理想化。这就引出了我们之前探讨的话题——为何我们在幼儿阶段为孩子们设立近乎完美的行为标准,而在他们逐渐长大后,这些标准却又逐渐降低?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幼童时期的孩子更易于掌控,而这背后的实质仅此而已。例如,我们教导幼儿园的小朋友饭前便后要洗手,但不妨反思一下,在成人世界里,无论学历高低,有多少人在使用卫生间后真正做到了洗手这一基本卫生习惯?再看看餐前洗手的比例,又有多少人能够始终如一地遵守这一简单却至关重要的卫生规则呢?然后你再看看幼儿园小孩,中小学生上课不能迟到呀,罚站什么的,到大学呢,松一点,但他有时候还搞一点点名,旷课什么还要怎么样处罚,到职场了开会迟个到呀请个假啊,我有事不去开会了。人都是欺软怕硬,能掌控他就使劲掌控,不能掌控他就让,就那么回事,都是欺软怕硬的。所以对那流氓地痞,那无赖撒泼的闹的,一闹就有理,因为他太难掌控,他不按牌牌理打牌,那就再让一点吧,就那么回事,谁谁闹谁有理呀,这都一脉相承呢。孩子有思路,孩子肯定不爽啊,那为什么搞摇滚的都是年轻人多呀,是不是这道理,为什么老年人不摇滚呢?他麻木了,他摇滚不起来了。我们当年何尝不是如此啊,只不过是我们赶上了一个社会经济发展快的阶段,所以挣钱挣了之后发现好挣钱,然后就是拼命挣。初心就忘了,后面社会发展,必然是降速的。那小孩肯定会权衡,他没有大机会,他一定要发展自己的爱好呀,很正常。历经几代人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奋斗,中国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其深层的愿景究竟是什么?答案在于:我们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旨在为下一代创造一个能够遵循内心热爱,自由选择人生道路的社会环境。否则,我们的拼搏与汗水又将何以为继?难道是为了让后代继续陷入无尽的加班漩涡,以至于他们的子女也重蹈覆辙吗?现实与理想之间往往存在鸿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将是平凡而普通的个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拥有美好的生活。作为父母,我们要凭借自身的非凡努力,提升孩子的起跑线,让他们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启人生。但同时,我们也应明白,无论起点多高,孩子未来的持续发展与成功终究要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现实中,许多父母深陷痛苦的根源,在于过早地将自己的孩子视为天赋异禀、与众不同的存在。当随着时间流逝,幻想逐渐破灭,这种落差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便油然而生,并可能转化为对孩子的苛责以及对生活的不满。因此,首要的是接纳自己和孩子的平凡,理解并相信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做一个内心丰满幸福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