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端午,又想起了潭柘厚院。
其实更确切的说是又想起了京西故人——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门头沟人,著名的戏曲家,散曲家,文学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去年这个时候,疫情结束有半年了,但留给我的“疫情后遗症”却延宕不绝。
身边熟悉的亲朋好友,有故去的,有身体出了状况的;
手里的生意,遭遇后疫情时代的消费降级,百思不得其解;
生活的压力,心情的郁闷,总想找个方式或者地方排解一下,舒缓一下。
于是,在冥冥中,有人推荐给我一个叫“潭柘厚院”的地方。
初次接触,首先吸引我的是潭柘两字,自诩读过几天书的我,还是记得“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名谚,想来必是一个清幽,绵亘的好去处;
后又听说,马致远这个古人也是门头沟人,
而恰好,彼时的我,正沉寂于马先生撰写的号称“千古第一秋思”的情绪之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推荐人跟我说,去吧,去看看马致远笔下的夕阳,这个词就是他在门头沟写的。
于是,我将信将疑的驱车一个小时,走进了曾经是马致远笔下的世界,在那里,在夕阳,草地,流水,繁花里,邂逅了这位古人。
马致远也算是和我一样,是个典型的文化人,家境优渥,年少时颇有抱负,在北京生活了20年,凭一首诗结交了元太子,而步入仕途,欲求成就一番伟业和功名。
马致远也算是和我一样,出走半生,离开北京,远赴江浙,但碌碌半生,郁郁而不得志,晚年悟得:故园风景依然在,三倾田,五亩宅,归去来。回归自然,归隐山林,求得心灵的慰藉和顿悟。
看来,现在的我和当时的马先生,心境是一样的,这也算是一个缘分,心有余戚戚焉。
果然在潭柘厚院,我邂逅了和马致远笔下一样的风景:
厚院的流水,那种空灵流转之美;
厚院的夕阳,那种绚烂无悔之美;
厚院的野花,那种肆意自由之美;
厚院的野草,那种坚韧倔强之美。
从朝阳初起,市内出发;到夕阳西下,厚院归来。一天的时光,恍如隔世。
我居然然在冥冥中得到了马致远一生漂泊带给我的点化:
虽然我们都曾经看不清时代的风,被时代的风吹的飘摇四落,如雨打萍,半生沉浮;
但又何妨,我们期许过,奋斗过,
心有抱负,终于放下,
放下不是放弃,而是不再把所谓的功名和伟业当成负担,
一生漂泊,是心不曾安定。一旦任情适意,回归自然,
将视野更多的投向人生的价值,
回首,向来萧索处;
过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真好,能在去年的那个时间,去过潭柘厚院,
今年,又见端午,心境和境遇早已焕然一新的我,
还是想去潭柘厚院,再去邂逅那冥冥中的马致远先生
告诉他,我这一年来的故事
……
端午,马致远,潭柘厚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