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投5案例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千帆竞渡:基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案例集》

企业   2024-11-29 21:16   北京  

近日,由国务院国资委组织编写的集中展现基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生动实践和标志性成果的图书《千帆竞渡:基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案例集》(简称《千帆竞渡》)面向全国发行,集团5篇案例入选,成为入选数量较多的企业之一。


据悉,《千帆竞渡》分为上、中、下三册,汇集“功能使命篇”“体制机制篇”“综合篇”共420篇案例。内蒙古公司《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有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中央研究院《“三促进三强化”开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新征程》,东北公司清河发电《打破固有思维 寻求改革创新 传统火电企业走出浴火重生路》三篇案例入选“功能使命篇”案例;河南公司《改革赋能激发微观活力 撬动企业扭亏为盈落地见效》入选“体制机制篇”案例;上海核工院《奏响创新与改革最强音 加快实现核能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新的跃升》入选“综合篇”案例。


《千帆竞渡:基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案例集(上、中、下)》。点击图片查看国资小新报道《小新书院 | 让改革穿透基层!这本国企改革案例集“经验值”很高》


 具体是哪些案例呢?

跟着小编往下看



入选案例


内蒙古公司

案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有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


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是集煤炭、火电、新能源、电解铝、铁路、港口等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型综合能源企业,通过深耕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致力霍林河循环经济转型升级,全力推进智慧矿山建设进程,深度挖潜绿电铝新价值等举措,走出了一条产业集群化、绿色循环发展的新路径,实现了企业发展规模、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一、基本情况

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简称“内蒙古公司”)是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在内蒙古的全资子公司,与国家电投集团蒙东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电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128)一体化运作。是集煤炭、火电、新能源、电解铝、铁路、港口等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型综合能源企业。内蒙古公司现有煤炭产能8300万吨;火电装机750万千瓦,在建202万千瓦;新能源装机710万千瓦;电解铝运行产能126万吨;铁路运营里程627公里,港口规模1800万吨/年。资产总额1281亿元,员工14400余人,拥有42家所属单位,分布在内蒙古的通辽、赤峰、锡林郭勒盟等12个盟市,以及湖南、湖北、河南、山西、辽宁、山东、陕西等省份。


二、经验做法

(一)深耕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

内蒙古公司锚定“建设世界一流清洁综合能源企业”目标,按照大基地、大项目和集中式发展并重、自主开发和合作开发相结合的方式,着力获取具有资源优势和获利能力的“沙戈荒”等大基地、大项目,主动适应能源保供和能源结构调整要求。


在“绿色效益再翻番、低碳智慧创双一”转型战略引领下,内蒙古公司致力于集中式新能源发电项目开发建设,2023年,全球陆上单体最大风电项目—乌兰察布风电基地600万千瓦示范项目首批120万千瓦就地消纳工程全容量并网;通辽100万千瓦风电外送项目、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50万千瓦风电项目、上海庙至山东特高压外送通道阿拉善40万千瓦风电项目等国家第一批国家大型风光基地项目全部投产。兴安盟44.5万千瓦火电灵改风电项目顺利开工,实现了公司在兴安盟新能源项目“零”的突破。此外,内蒙古公司在2023年持续加强与国家部委、国家电网沟通对接,会同合作方重点抓好新增“沙戈荒”新能源外送通道基地开发,与蒙能集团合作开发的乌兰布和“沙戈荒”大基地首批200万千瓦先导工程已全面开工,新能源开发建设成果显著。


(二)致力霍林河循环经济转型升级

内蒙古公司持续贯彻国家“3060”双碳目标,并从集团公司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全力打造以“风光火储氢”多能互补为核心,“源网荷储用”智慧能源为标志的“煤-电-铝”循环经济产业链升级版,为公司推进电力低碳、清洁能源、绿色转型及新能源高比例消纳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2023年,内蒙古公司持续打造霍林河循环经济转型升级,在原有180万千瓦火电、30万千瓦风电装机的产业规模基础上扩建新能源装机至90万千瓦风电、15万千瓦光伏装机规模,全年已发绿电24亿千瓦时(总用电量121亿),绿电消纳占比已达到20%,并建成投运国内首个“铁-铬液流+液冷锂+飞轮”三模混合储能项目,构建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示范验证基地,为实现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提供可行的应用案例。同时内蒙古着手布局霍林河循环经济3.0版,全面推进扎哈淖尔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规划再建设65万千瓦风电项目(循环经济六期20万项目、七期45万项目),配套建设双回220千伏输电线路接入局域电网及蒙东电网,共同为拟建设的扎铝二期35万吨电解铝项目供电,同时建设10万千瓦/20万千瓦时磷酸铁锂电池储能,届时清洁能源消纳占比将达到35%以上。


(三)全力推进智慧矿山建设进程

内蒙古公司聚焦增强能源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加快推进能源绿色转型,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低碳化、智能化、无人化”为目标,大力推进智慧矿山建设。


2023年,内蒙古公司以南露天煤矿为试点,在露天煤矿行业内率先建成集采矿设计和作业执行、运维检修、安全环保、运营管理、产业生态全链条的“1+5+N”的智慧矿山综合管控平台“尧光一号”,现16个子系统已进入全面试运行阶段,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国首台百吨级氢燃料电池与锂电池混合动力矿用自卸车进入试运行阶段,开创了国内百吨级氢能自卸车试运行的先例,实现了露天矿山运输装备在氢能领域由产品开发到实践应用的重大跨越,填补国内大吨位氢能源矿用自卸车领域的空白。内蒙古公司先后投入近亿元资金,建立边坡雷达监测系统和自动分析系统,投入边坡雷达18台、GNSS监测点286个,实现重点边坡全覆盖不间断监测,实施全天候监测与数据分析,全面、准确地进行临滑预警,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智慧矿山整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四)深度挖潜绿电铝新价值

内蒙古公司一直以霍林河、白音华“煤电铝”循环经济产业为基础,以高比例消纳新能源为目标,深入研究“绿电铝”客户市场需求,积极申请绿证,提升绿色电解铝产品新价值,同时研究电解铝和再生铝行业发展政策,规划布局“绿电+再生铝”项目,构建电解铝产业发展新格局。


2023年,白音华铝电公司500千安电解铝生产线实现电解铝40万吨/年产能全部达产,并与霍煤鸿骏铝电公司先后通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绿色产品评价中心认证,获得绿电铝产品评价证书,打造国家电投“绿电铝”品牌。霍煤鸿骏铝电公司已与两家下游企业达成了销售协议,通过“绿电铝”评价和交易,成功打通了绿电铝销售环节,实现了绿色发电到绿电铝消费端的价值传递。同时持续谋划电解铝产能增长,进一步释放电解铝指标价值和产业价值,大力推进扎哈淖尔铝合金续建项目(扎铝二期项目)筹备进程,通过与通辽市政府、电网公司的密切沟通与协作,已完成了通辽绿电铝示范项目(扎铝二期)合作协议的签署,预计2025年电投能源电解铝产能将达到121万吨,标志着国家电投能源电解铝产业支撑力进一步增强。此外内蒙古公司通过深入研究电解铝行业绿证申请相关政策,依托循环经济积极申请绿证,同时与行业大客户对接,分析市场需求和产品附加值,构建了绿电铝、零碳铝销售渠道和体系,推进提升绿色电解铝产品价值。


三、改革成效

一是现代能源体系全面升级。2023年,内蒙古公司以全面建成国家首批大型风光基地310万千瓦风电项目为标志,当年新增投产新能源装机超400万千瓦,累计新能源装机突破700万千瓦,约占公司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50%;霍林河南露天煤矿核增产能200万吨,白音华坑口2台66万千瓦火电机组顺利建成,白音华铝业40万吨高精铝板带项目全容量投产,白音华循环经济产业链全面贯通,路港板块稳中有进,煤电铝路港一体化协同发展,能源保供能力进一步增强;霍林河循环经济产业加速向2.0版升级,绿电装机超105万千瓦,电解铝绿能占比超过25%。第五外送通道配套“沙戈荒”大基地、鄂尔多斯千万千瓦级就地消纳基地、扎铝二期35万吨“绿电铝”等重大项目加速布局,“煤电铝路港循环+绿色能源基地+新兴产业集群”的现代能源体系全面升级。


二是现代化工业体系加速建设。2023年,内蒙古公司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煤矿产业依托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科研平台,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效应监测评价、技术研发与应用和高效综合利用推进成果显著,成功打造了我国北方高寒地区绿色矿山标杆,“两地五矿”排土场生态修复面积7899亩,厂区绿化面积88亩,生态修复治理率100%,植被覆盖度达到90%以上。北方高寒地区绿色矿山标杆入选集团公司ESG“十佳案例”,《蒙东草原典型露天矿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及示范》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电解铝产业紧扣创新驱动,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加快,截至2023年底,铝业板块已申报发明专利15项,完成年度计划的115%,登记软件著作权1件,取得“两化融合”“AA”级体系认定。将科研成果有效应用于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实现工作现场无人化巡检、自动化作业、智能化告警、可视化管理的智慧铝厂建设目标。 



中央研究院

案例:“三促进三强化”开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新征程


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在集团公司科技创新体系中处于先导地位,承担战略性、前瞻性、重大共性技术研究,聚焦行业先导技术,围绕科技引领工作主线,在核能、新能源、储能、数智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开展科技创新,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统筹提升核心技术能力、构建人才发展新格局、强化创新激励,推动高质量产出一批一流创新成果,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一、基本情况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是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员单位,是国家电投“宝塔型”科技创新体系的先导层,承担战略性、前瞻性、重大共性技术研究,聚焦行业先导技术,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围绕“科技引领、产业赋能、管理支撑”工作主线,在核能、新能源、储能、数智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开展科技创新并推广应用。


2023年,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深入贯彻落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部署,以入选“科改企业”为强大鼓舞,深入谋划新一轮改革深化提升工作,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按照“强功能、聚人才、优激励”的年度改革主线,相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实现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开局好、起步稳。


二、主要做法

(一)促进做强做专,强化核心功能,统筹开展核心技术能力,提升校准“功能使命”

一是聚焦功能使命,进行核心能力再审视。开展核心技术能力提升及业务转型专项工作,进一步强化功能性任务。主要领导挂帅,领导小组牵头,召开多次扩大会议,深入系统论证,形成“N个重点聚焦技术+X个重大前沿技术”研究院技术体系,明确全力提升技术预见、攻关集成、人才培养、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五大关键能力。组织集团内外专家围绕必要性、成熟度、预期成果、实施路径、价值收益等五个方面,对重点聚焦技术实施“论证-优化-再论证-再优化”,形成三档共22项重点聚焦技术。依托科技情报研判分析和各科研机构自主探索,形成前沿技术库,并定期动态优化、调整,完成第一批七项自上而下技术预研立项。


二是瞄准一流企业建设,开展专题研究。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针对世界一流清洁能源科技企业开展调查和研究,以世界一流企业“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16字特征和诸多研究提出的世界一流企业“十大核心要素”为总体方向,结合企业主导的清洁能源科研机构特点,提出世界一流清洁能源科技企业的七大画像特征,进一步研究形成指标体系和发展路径。


三是围绕产业焕新和未来产业启航,开展重点任务攻关。在核能领域,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自主化核电设计与安全分析软件“和弦”(COSINE)取证工作进展顺利,四款软件正式进入审评阶段,两款软件完成第一轮审评对话。在储能领域,完成兆瓦级长时储能系统(CASE)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了工程设计优化,中试项目成功开工建设。在光伏领域,实现钙钛矿/硅异质结叠层电池实验室研发效率的持续提升,第三方测试指标达到29.39%。在氢能领域,“甲醇重整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及系统”研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


(二)促进人才发展,强化专家队伍,加快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

一是建设完善分级分层的专家体系。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落实国企改革部署和人才工作精神,结合实际,在集团内率先完成专家体系建设。明确了专家评聘、职责界定、管理使用、激励保障、考核退出等方面程序要求,设定三个层级专家规模,细化形成23个领域、125个学科、600余个专业的专家岗位矩阵,建立八个维度的量化积分体系,组织完成64名院专家评聘工作。


二是建立科技委制度体系。为有效提高创新的判断和决策能力,优化完善了分领域分层次的内外部专家协同工作机制,出台《科技专家委员会管理办法》,组建六个分委会,构建外部专家与内部专家、研究院科技委与集团专家委协同机制。科技委专家库汇集了包括来自高校院所、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与研究院技术布局相关的326名专家,其中包括17名院士以及具备突出影响力的不同层级、不同细分领域的专家。


三是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多层次协同,打造扎实的科技人才队伍。根据确定领军创新团队领域方向,组织高层次人才面试40余场,与两名海外高层次人才签订入职意向,其中一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在绿电燃料、钙钛矿光伏电池、用户侧分布电源领域引进领军人才三人并申报国家电投领军创新团队。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吸引优秀外聘专家队伍融入院长期业务发展,全年通过兼职聘用、协同创新等方式,共聘用外部专家48名;外聘特别顾问一人,为新兴业务开展提供指导。


(三)促进激发活力,强化创新激励,有效实施正向激励“一张表”榜单

一是统筹激励机制实现聚力。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优化完善激励模式,推动各项激励方式协调统一,切实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持续增强“正向激励”引导,有效整合专项激励、即时激励、市场化激励等多元化激励方式,出台《正向激励管理办法》,优化完善即时奖励、专项奖励申报及兑现机制。通过先制定奖励标准及事项清单,后申报兑现的方式,明确激励导向,规范奖励管理让战略落地有抓手、员工奋斗有目标。加强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同向发力,进一步激发员工价值创造意识。全年共组织兑现正向激励近40项,助力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跃升。


二是充分探索应用“揭榜挂帅”等机制。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以“揭榜挂帅”制为重点,组织开展关键核心任务攻关,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积极宣贯、应用相关政策,统筹参与国家电投“揭榜挂帅”任务申报,独立中榜5项、联合中榜8项,其中独立已完成3项。在院内组织开展关键项目的“揭榜挂帅”,完成张榜、评审、“挂帅”程序,相关任务正在积极有序推进。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有效推动能者上、智者上,激发了创新和竞争的活力。


三、改革成效

2023年,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在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有力支撑下,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全年完成营业收入比2022年增长12%,其中市场化项目收入比2022年增长50%,经营指标持续优化,收入结构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获专利授权104件,获欧洲专利1件;认定技术秘密11件;登记软著34件;主编发布行业标准1项,参编发布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22项,数量和层次较往年均有明显提升。累计完成成果转化项目8项,创造成果转化经济价值约1.5亿元,成果转化收入8,603万元。同时,经过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第一年的系列举措,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坚守“技术引领和管理支撑”的初心使命,面向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进一步理清了“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下一步,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部署,利用入围“科改企业”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全员参与的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做好各项功能使命性任务和体制机制性任务,通过改革有效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赋能的能力,为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贡献力量。




东北公司清河发电分公司

案例:打破固有思维 寻求改革创新 传统火电企业走出浴火重生路


国家电投东北公司清河发电公司的前身为清河发电厂,成立于1970年,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超百万千瓦容量大型火力发电企业,在运两台600兆瓦火电机组,供热面积1590.61万平方米,在职员工1868人。清河发电公司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创新地企合作模式、深化政策研判,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公司清洁低碳转型发展。


一、基本情况

辽宁清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清河发电公司”)成立于1970年,前身为清河发电厂,现隶属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全资子公司国家电投东北电力有限公司管理,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超百万千瓦容量的大型火力发电企业,在运两台60万火电机组,供热面积1160万平方米,在职员工2170人。


二、经验做法

清河发电公司作为我国自行设计安装的首座超百万千瓦容量火力发电厂,曾是亚洲最大火力发电厂,历史底蕴深厚。近年来,在燃料价格攀升、产能过剩、利用小时数降低、竞价机制冲击、环保要求提高等多重影响下,老火电企业逐渐陷入连年亏损的经营困局。


2022年,是国务院国资委挂牌督办公司三年扭亏的最后一年,清河电厂可谓是生死存亡之际,如不扭亏,公司将被挂牌出售。面对历史挑战,公司领导班子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带领全体干部员工团结一心打赢“翻身仗”。


(一)“头雁效益”激发“群雁活力”,上下同欲,利亏志不亏

清河发电公司全体干部员工通过多次开展经营管理专题调研,研究扭亏措施,为公司扭亏工作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支持。


一是公司领导从过“紧日子”转变为过“苦日子”的思想贯穿于全年工作始终,带动公司全体员工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尽职尽责,要拿出“拧干毛巾最后一滴水”的决心和魄力,自我加压,自我较量,跳起摸高,干出效益。


二是领导班子带头协调内外、开源节流,以爬坡过坎的坚韧,通过职代会宣贯“没有等出来的成功,只有干出来的精彩”,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剖析原因、寻找差距,干部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合力,才能打赢企业扭亏为盈翻身仗。


三是动员全体干部职工戮力同心、实干争先,培育创新驱动,始终保持勇往直前的闯劲。要全面革除“没有成方不敢开药”的思维定势,着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有解思维”和“优解思维”,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向新的领域延伸触角,牢牢扭住自主创新的“牛鼻子”。


最终形成“头雁效益”激发“群雁活力”、“滴水穿石”之势,真抓实干、勇立潮头,锚定了正确的“清电答案”。清电人不等不靠,创造条件自己造“子弹”,形成全员站出来、闯出去、干起来的强大攻势,圆满地打赢“扭亏”战役。


(二)打破固有思维,优化业务布局,打造“火电+”循环经济示范园

清河发电公司成立公司发展专班,定下“不破不立”的理念。深挖内潜,依托存量火电能源多联供优势,精益规划厂区布局,以提高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率为目标,以盘活闲置厂房、资产为抓手,经过近两年多的努力实践,构建了可复制的“火电+”综合智慧能源园区。


其中,“火电+”循环经济示范园内以轻资产模式引进多家合作企业,共同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改善,充分发掘闲置资产再利用。依托火电企业能源多联供优势,深刻理解应用场景、挖掘用户需求、了解周围的资源禀赋,为受能客户设身处地的考虑,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提出更加优化的轻资产多元合作商业模式,以“资源共享、价值共生、合作共赢”为理念,通过租场地(闲置场地、厂房)、供能源(供电、供汽、供水、供热)、优服务(高素质运维技术人员)、提运力(集装箱货运站台),实现降低土地建筑投资、满足企业供能需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火电厂自主可控能力及多元化供能优势,最终实现园区内电、汽、水、热多能源耦合一体化。


(三)创新“友朋”战略合作新模式,盘活资产“变废为宝”,有效释放企业发展新动能。

清河发电公司发挥“坐地户”的优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大力实施“‘友朋’行动、共赢发展”战略,“火电+”综合智慧能源园区以轻资产引进优质合作企业,打通火电企业发展中枢神经,有效释放企业发展新动能,前瞻性结合火电企业场景提供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清河发电公司以提高火电燃煤衍生固废利用效率为导向,优化厂区整体布局,精准引进优质合作伙伴,在园区内现有闲置场地投资建设大数据中心基站、加气砖厂、抹灰石膏厂和轻体隔墙板材厂,将这些固体废物作为其生产原材料,从而实现完全消纳、变废为宝。


一是深化大用户合作,打造全新能源供电数据中心项目。2021年竣工的辽宁(铁岭)大数据中心全新能源供电综合能源示范项目是为保障清河发电公司与移动公司合作,双方共同建设辽宁(铁岭)大数据中心基站的能源多联供核心项目。数据中心基站决定利用清河发电公司存量火电能源多联供优势和厂内闲置空地,并发挥移动公司技术实力、业务拓展能力和资金优势,先期建设352台机柜,终期建设3000台机柜,年耗电量2亿千瓦时以上。采用的全新能源绿色专线供电,完全契合国家建设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理念。以深度挖潜存量火电作为桥梁,以供热、供汽、供电的综合开发利用为骨架,充分盘活闲置厂房、闲置资产,成功建设了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项目,走出一条老火电的重生之路。


二是实现火电企业固废零排放循环利用,促进能源生态融合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合作企业(加气砖厂、抹灰石膏厂和轻体隔墙板材厂),加强合作方产品对外运输能力,缩短产品销售周期,提升合作方运营效率,清河发电公司利用厂内自有铁路线路和闲置场地,投资建设面积约7000平方米,年吞吐量2万箱铁路集装箱货运站台,并与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沈阳货运中心下属物流公司合作经营。


利用项目开发、建设,量身打造国内极具亮点的“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火电厂衍生产品“变废为宝”示范工程,打通火电厂衍生产品对外销运的“最后一公里”,公司转型发展成效显著。


(四)加强政策研判,把握先机,借势而上

清河发电公司领导班子将“火电+多能互补”作为老火电转型发展新契机。为助力辽宁省清洁能源在“十四五”期间跨越式发展,清河发电公司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及辽宁省电力发展规划,结合铁岭市能源结构现状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基础优势,2020年以存量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提升调节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现有冗余百万千瓦输电通道优势,统筹周边风光资源禀赋,以2×60万千瓦火电机组与11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并多元化配置电、热储能,扩建500千伏升压设施,形成百万千瓦级风光火储多能互补示范项目。项目建设思路完全契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


三、改革成效

一是在复杂的行业形势和严峻的市场环境下,清河发电公司2022年同比减亏3.35亿元,实现扭亏为盈,被集团公司授予2022年度“建功创一流”先进集体的优异成绩,交出了一份成色十足的“高分答卷”。


二是清河发电公司“火电+”综合智慧能源园区项目,获取中国综合智慧能源平台组织联合体(A6联合体)主办的2022综合智慧能源大会暨优秀项目案例发布会“综合智慧能源示范项目”荣誉称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认可。


三是“火电+新能源”项目快速推进,铁岭清河电厂500千伏主变扩建工程于2023年3月27日开工建设,2023年12月25日项目主体设施及设备已完成调试验收,等待电网公司批准并网;一期风电项目已于2023年4月20日开工,2024年6月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电锅炉储热项目于2023年11月动工,2024年10月份投产,为持续盈利奠定基础。


四是借助辽宁省内多项惠企、助企等良好的政策,清河发电公司继续保持开拓进取的发展态势,在二期43万风电和10万曹家沟光伏项目上,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做好、做精、做细每一项工作,结合2023年作为省示范项目上报国家的200兆瓦/400兆瓦时共享储能项目开发的经验,谋划三期1×660兆瓦火电项目与配比风电项目的最优建设思路,全力争取“十四五”末期火电、风电、光伏建设指标。作为辽宁省的国家级“双示范”项目,项目百万容量规模的投产达效,有助于解决清河发电公司持续生存问题。


至此,集生态新能源、智慧数字设施、循环经济体系等多元素于一身的新型电力企业,已完成“华丽转身”。清河发电公司清洁低碳转型发展,是在“双碳”背景下,紧紧围绕国家新发展理念,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以技术创新和结构转型突破为抓手,重点从高效节能降碳改造、多能互补模式协调发展、机组调峰灵活性改造、热电冷多能联供等方面实施,实现存量火电、增量新能源的低碳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清河发电公司聚焦用户侧综合智慧能源和绿电转化等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深研业务布局,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多元化发展新格局,着力构建多元化综合智慧能源供应中心、示范性循环经济示范园,对全国乃至火电企业行业转型发展具有良好借鉴意义。




河南公司

案例:改革赋能激发微观活力 撬动企业扭亏为盈落地见效


国家电投河南公司沁阳发电主要业务为火力发电及工业、居民供热。在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火电年利用小时数连年下降、煤价波动带来的成本冲击等背景下,沁阳发电全面推进改革。聚焦突出党建引领,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健全体制机制,以机制破壁激发微观活力;找准硬核命门,以管理赋能助推扭亏增盈。完成从2021年至2022年累计亏损6.58亿向2023年盈利2.41亿元的蜕变,全员劳动生产率实现179.1万元/人,同比增长167%。


一、基本情况

国家电投集团河南电力有限公司沁阳发电分公司(以下简称“沁阳发电”)系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河南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公司”)下属三级单位,主要业务为火力发电及工业、居民供热。沁阳发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精神,在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火电年利用小时数连年下降、煤价波动带来的成本冲击等背景下,沁阳发电全面推进改革,完成从2021年至2022年累计亏损6.58亿到2023年盈利2.41亿元的蜕变。全员劳动生产率实现179.1万元/人,同比增长167%。


二、经验做法

(一)突出党建引领,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

沁阳发电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作为改革和扭亏取得成功的根本依靠。


一是贯彻改革精神。沁阳发电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国家电投、河南公司有关国企三项制度改革精神,拿出自我革命的力度,勇敢打破原有的机制格局,抓住关键、解决堵点,形成61条行动项,明确部门和责任人,及时跟踪督办、月度通报,确保落实落地。以主题教育为抓手,讲政策、说形势,发现51个问题,形成68项措施,抓好“学、查、促、改”四个关键点,直击痛点,大刀阔斧推进改革。


二是凝聚改革共识。沁阳发电把深化改革作为民心工程,走好群众路线,让职工当主力、唱主角,成为真正的英雄。深入推进“穿石”行动,班子成员“深蹲”一线班组58次,宣讲改革精神、共话改革心声,唤发“企业不消灭亏损,亏损就会消灭企业”“改革有希望,发展有底气”强烈共鸣,引领职工同步转观念,打造命运共同体。


三是汇聚改革众智。沁阳发电把职工思想统一到扭亏增盈中心工作上来,深化全员“三问”——明确改革“是什么”“为什么”“改什么”,畅通建言渠道,激荡改革智慧。开展全员“我能为扭亏为盈做什么”大实践,“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大讨论,“思想破冰、发展突围、扭亏脱困”大讨论活动19场,征集70多项“金点子”和100余条意见建议,形成群策群力、迎难而上、破壁攻坚的发展合力。


(二)健全体制机制,以机制破壁激发微观活力

职工是扭亏脱困的决定性力量。沁阳发电以前所未有的魄力,推动全员思想大解放,让体制机制活起来,职工劲头提起来。


一是“市场化转变”让机构“能增能减”。沁阳发电明晰未来发展定位,缩短管理链条,破除重复消耗,精简部门6个,优化管理人员30%;推进专业班组重组,精简班组12个。建立层级清晰、职责明确、与公司发展相匹配的管理架构。聚焦市场化运营管控,打破部门壁垒,经营决策与生产运营及时反应、快速联动,加快企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实现“联动、集约、高效”管理,“做减法”见“乘”效。


二是“契约化管理”让员工“能上能下”。能力决定岗位、效率决定用工,沁阳发电建立“赛马”机制,打破“铁饭碗”固化思维,着力“去身份化、去行政化”,推行“双合同”管理。带指标全员竞聘,岗位合同100%全覆盖。强化全员绩效,多维度量化岗位考核标准,建立关键指标+重点任务考核,落实“271”评价强制分布机制,鲜明树立能力业绩导向。完善不胜任退出机制与刚性运用,全年调整岗位132人次,建立解除岗位、赋能培训、岗位竞聘、再上岗的常态化流转机制,实现压力与动力层层传递,奋进态势竞相迸发。


三是“差异化分配”让收入“能增能减”。效益决定薪酬,“授权+同利”融合贯通,建立企业利润与收入联动、内部市场揭榜挂帅激励、部门“绩效包干”并行激励机制。薪酬分配向重点领域、急难险重任务、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倾斜,精准指向业绩贡献者,分享超额利润,拉大收入差距,同薪级一线生产岗位比管理岗位高出20%-50%,同岗位收入差距倍数达1.5倍,内部揭榜攻坚任务20余大项,200余小项,专项即时激励1371万。


(三)找准硬核命门,以管理赋能助推扭亏增盈

沁阳发电聚焦提升“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激活关键领域新效能,牵住“牛鼻子”、啃下“硬骨头”,加速效益提升。


一是分类授权,差异化管控。沁阳发电挖潜提效,提升微观主体经营活力。强化战略管理,既要放权又要在控,管流程界面、管风险防控,对战略规划、生产运营、安全生产、质量管控实行集中管理,综合、经营部门做好计划规划、服务支持、评价改进。充分放权压责,“谁用人、谁选人、谁考核”,部门负责人直至班组,自主组建团队,层层下放选人用人权、绩效分配权,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推进责权利高效统一。


二是人才强企,多通道发展。沁阳发电建立“赛马”机制,打破论资排辈,党委管、市场选,鼓励“能人举手”,有为者有位、优秀者优先蔚然成风。优化职级体系,推进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设置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职级序列,赛道转换、选聘16人,打造横向贯通、纵向发展、螺旋上升的灵活高效职业通道。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创办“制度大讲堂”、“学习强企”,建立“赋能中心”,名师带徒、以干代训、以赛促学,跨专业、多岗位锻炼,培育“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是关键领域,组合拳攻坚。沁阳发电以效益最大为导向,勠力深入“业财融合”,建立日边际分析模型。聚焦成本控降,细化燃煤采购计划、严控验收质量、降低管理成本,入厂标煤单价同比下降144.68元/吨。聚焦革新创效,发明“五种电”配“五种煤”掺烧新模式,通过炉外配煤、分仓上煤、分时段精准上仓等方式优化配煤掺烧办法,节约成本3986万元。调峰收益1.12亿元,同比增加122%。聚焦“能干不包”,在技术革新、节能改造、降本增效等方面出新招、献良策,总结出“四加强、四避免”方案。“修旧利废”“外委管控”“招标打捆”等精细化管控,扭转“穷人雇保姆”深层矛盾。自主摸索油漆工艺较外包降低费用三分之二,自主制作拆装超滤保安器平台每年节约脚手架搭设费用20多万元。“芝麻西瓜一起抓”,强力撬动企业经营扭转。


三、改革成效

沁阳公司依靠改革搬走了沉压已久的亏损大山,企业由大额亏损实现大幅盈利,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分享了殷实丰硕的改革红利,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揭榜挂帅”,从过去被动安排工作转变为主动去干;“能干不包”,从想办法不干转变为想尽一切办法要干;群策群力,从过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转变为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广大职工真正成为了改革的参与者、监督者、受益者,员工获得感与企业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和谐局面,职工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澎湃动力。


围绕“存量资产经营提升、积极推进火电+”的总体思路。加快创新型内涵式发展,坚定不移向管理、向市场、向政策要效益,释放改革势能,不断增强核心功能,壮大持续盈利、健康发展根基。


下一步,沁阳发电将坚定不移当好集团改革“排头兵”“示范田”,深度对接容量电价、现货交易等市场化机制,深入推进精益化运营。建立“123321”全面深化改革体系,坚持“一个原则”,贯穿“两条主线”,构建“三大体系”,做好“三篇文章”,协调“两个关系”,争做央企改革示范标杆企业,打造机制灵活高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式现代化能源企业。




上海核工院

案例:奏响创新与改革最强音 加快实现核能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新的跃升


国家电投上海核工院是我国商用压水堆核电发源地,首个商用核电站总体研发设计单位、压水堆重大专项总体技术单位。上海核工院勇当“国和一号”现代产业链链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开展产业链建设机制优化,深化市场化机制改革,实现经营业绩稳步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增强,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加速涌现,高水平创新人才进一步聚集。


一、基本情况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核工院)是国家电投所属二级子企业,是我国压水堆核电发源地,首个商用核电站总体研发设计单位、压水堆重大专项总体技术单位、“国和一号”产业链链长依托单位。


上海核工院始终围绕国家、行业、国家电投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焦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任务需求,打造针对性地组织模式,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升协同创新效能,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和一号”先进核电型号,累积知识产权5000余项,为中国核电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23年入围科改企业以来,上海核工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科改行动”有关工作要求,聚焦提高核心竞争力与增强核心功能,奋进高质量发展目标。从思想上“破冰”,开展二十余次公司级研讨,凝心聚力统一思想认识;从行动上“突围”,成立总经理和党委书记双挂帅的专项领导小组和四大改革专班,建立55项内控指标和41项台账进度条管控机制,发布“科改行动”工作月报,层层压实责任,强化资源保障;从改革上“发力”,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的实施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创新体系效能、产业链协同创新、科技创新活力有效提升,构建体制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


二、经验做法

(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实现创新体系效能增强由表及里

一是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上海核工院科学构建“国家—省部—企业”三级创新平台体系,以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培育建设统筹集团公司核能科研与产业平台的建设工作,获批国家能源局最高层级创新平台——国家能源非能动核能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上海交通大学等新建4个企业联合技术中心,累计数量达32个,筑牢创新平台建设基础。


二是推动成果转化效益效率双提升。深化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从科技成果转化流程试运行到落地,明确成果转化标的物和载体,梳理历史存量的技术经营项目和知识产权清单,完善技术经营合同知识产权条款,拟定专利许可合同模板。开展知识产权分级分类管理,形成高价值、可运营、可处置专利三张清单,从源头上加强成果布局,匹配政策、服务等资源,推进知识产权运营新的突破,年内共申请发明专利280件,同比增长43.9%,组织科技成果转化认定42项,实现经济价值超1.2亿,与13家企业签署知识产权运营合作协议,实现跨界突破。


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三化”“五同步”。上海核工院开展科研项目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管理,从立项、协作、成果布局、成果转化、创新激励等五个方面建立“五同步”工作机制,强化科研立项需求分析和绩效评价专业化水平。完善课题负责人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使用权、团队组建权和考核分配权,发布9项内部科研课题“揭榜挂帅”和“赛马”项目,将更多基础研究类课题纳入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工作范围,探索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二)扎实开展产业链建设机制改革,实现协同创新创效由点到面

一是“卡脖子”关键技术实现里程碑突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层层梳理出设备、零部件、材料等进口条目,对“卡脖子”物项布局国产化攻关。2023年已完成14项整机设备、326项零部件级物项攻关,实现整机级100%国产化的重大里程碑突破,成为国内首个达到100%国产化能力的三代核电机组。以全面替代技转和进口软件为目标,启动“COSINE”系列93项“一套软件”研发,目前已完成开发83项,实现工程应用26项,其中概率安全评价(PSA)软件等交付中船集团、宁德时代等造船和新能源行业使用。


二是加速开展“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建设。作为我国核电领域以打造现代产业链、实现100%国产化为目标的联盟,深化“契约化组织模式”,本年度已累计完成会员签约102家,签署112项专项配套协议,集聚资源推进“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由点到面,活跃全局,打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成立产业链党建联盟,通过议事协调、“样板间”打造等强化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


三是实现“国家投入”为主向“国家投入+市场牵引”双轮驱动转变。上海核工院发挥新形势下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加大企业自主投入,针对市场前景大的高燃耗乏燃料运输容器,由国家电投、国机集团、上海电气以等比例出资筹集1.5亿元研发资金,开展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运作。牵引科技型中小企业从“要研发资金”开始向“要攻关难题”转变,以核电产品的高标准高要求,持续升级企业质保、管理、人才体系。


(三)全面深化市场化机制改革,实现科技创新活力提升由近及远

一是大力推行市场选人用人机制改革。上海核工院建立健全优秀年轻干部库与常态化培养选拔机制,开展3轮次公开竞聘,优化调整18个部门的领导班子,选拔任用管理人员103人次,超过90%的部门班子配备了80后干部,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比例从17%提升至64.5%,管理人员退出比例从4.2%提升至8.8%。健全核心科研骨干人员延迟退休和退休返聘机制,年内正高级科研骨干返聘人数达26人。


二是深化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自22年公司股改以来,结合科创板规范性要求,梳理、优化各治理主体权责界面,形成27大类186项的《公司治理授权决策事项总清单》,覆盖党委会、股东大会、董事会、董事长、监事会、总经理、职工代表大会,并定期评估并动态优化,做到一表在手、一目了然。设立战略与科技委员会,提高科技创新战略研判水平和科学决策水平。切实落实董事会6项重点职权和19项子职权,制定《落实董事会职权实施方案》,通过集团公司审批,提升自主经营决策水平。


三是以科创板上市促进治理体系升级。上海核工院以打造国内核能领域首家“研发+AE”企业为目标,推进公司独立性整改、完成同行竞争业务剥离,系统提炼56项核心技术,高质量完成招股说明书、审计报告、法律意见书等申请文件,成功通过上海证监局辅导验收,已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报。


三、改革成效

一是经营业绩稳步提升。上海核工院2023年收入突破165亿元,净利润总额达4.15亿元,营收增长率超41.51%,总资产增长率超32.25%,净利润增长率超51.23%,净资产收益率超11.39%,超额完成国家电投考核目标,经营业绩再创历史新高。


二是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增强。天红核科技研发中心项目获国防科工局核准批复、生态环境部选址阶段“两评”批准,3项成功入选创新联合体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防科工局核能开发项目和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顺利立项。“国和一号”示范工程质量评价再创行业新高,HSE评价达8.2级,在建工程建造全过程项目现场“零死亡”“零重伤”、未出现较大质量事故,维护核能领域国家战略安全。


三是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加速涌现。上海核工院编制发布首个IEC核领域人工智能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35项行业标准,发布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合作项目成果1项、获技术转化奖(TTA)1项,3个项目入选国家能源局2022年度首台“套”名单,斩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连续三年获得中国专利,全年新增高价值专利近70项,PCT专利5项。


四是高水平创新人才进一步集聚。2023年上海核工院新增国家级人才6人,省部级人才8人,首次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人,首次实现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兼核能常务顾问组(SAGNE)主席由中方代表担任的历史性突破,获“IEC 1906奖”1人(核电领域国内唯一),评聘集团领军工程师9人,引进博士14人,高级职称人才比例超50%。







拓展阅读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以来,广大基层国有企业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以赴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在实践中涌现了一批敢闯敢试的改革先进典型,形成了一批鲜活生动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及时总结宣传和复制推广基层国有企业的改革经验,发挥好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千帆竞渡》编写组策划推出这一案例集。


《千帆竞渡》分为上、中、下三册,共汇集420篇案例,其中“功能使命篇”案例152篇,主要聚焦相关企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通过深化改革更好服务支撑国家战略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积极探索;“体制机制篇”案例129篇,主要聚焦相关企业完善公司治理、优化资源配置、激发活力动力,在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上取得明显成效的有益实践;“综合篇”案例139篇,主要聚焦相关企业一体化推进功能使命类改革和体制机制类改革,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上取得明显成效的鲜活经验。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电投集团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是国家电投集团的先进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创新创业与产业孵化平台、科技创新战略与管理支持平台,围绕国家和国家电投战略,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共性技术攻关,研发领域涵盖储能、新能源、核能;数字化、碳中和、技术经济、综合智慧能源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