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无私的开国大将,他不许妻儿占公家便宜,4个子女无人当官

文摘   2024-11-09 18:00   江苏  
黄克诚大将,位列新中国开国十大将之第三,其声名仅次于粟裕与徐海东。然而,相较于他在战场上的辉煌成就,他那种深植于家族血脉的严谨家风,则更显得熠熠生辉。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克己奉公、从严治家的生动教科书。

这位来自湖南永新县的农家子弟,靠着亲友的微薄资助,才得以迈进私塾的大门。而后,他凭借自己的勤奋与才华,考入了衡阳师范学校。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先进的革命思想,从此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革命之路。1925年,年仅23岁的他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将党的培养与教育深深铭刻在心。
由于公务繁忙,黄克诚的婚姻大事一直拖延至1941年,那年他39岁,与女大学生唐棣华结为连理。两人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并肩奋斗,携手走过了长达45年的岁月。晚年,黄克诚对妻子唐棣华充满了感激之情,感激她多年来无怨无悔的陪伴与付出。

黄克诚能够树立如此严谨的家风,离不开妻子唐棣华的坚定支持。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新中国建立的初期,唐棣华为黄克诚生下了两子两女。在日常生活中,黄克诚对子女的教育极为严格,绝不允许他们享受任何特殊待遇。
在湖南工作期间,黄克诚就明确向妻子提出了要求:作为干部家属,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得有任何特殊化的行为。妻子唐棣华对此表示坚决拥护。为了确保这一原则得到贯彻执行,黄克诚还特意列出了两条具体规定:一是家属严禁私自使用公车;二是不得接受任何形式的特殊照顾和优待。

尽管组织上为黄克诚配备了专车供其使用,但他的妻子和孩子们却从未享受过这一待遇。即便是在孩子们生病急需前往医院的情况下,他们也总是选择乘坐普通的三轮车前往。为了节省家庭开支,唐棣华甚至亲自在自家的庭院里种植蔬菜以供日常食用;孩子们的衣物也是经过反复缝补后再继续穿着使用。
后来,黄克诚被调往北京工作,即便待遇有了显著的提升,他对家人的要求却从未改变,因为他们一家早已适应了简朴的生活方式。在纪律检查委员会任职期间,他更是让妻子带头遵守新颁布的干部《规定》。
其中一项规定便是干部只能拥有一处住房。当时,黄克诚和妻子各自的单位都分配了宿舍,为此,黄克诚要求妻子退还了单位分配的住处。妻子毫无异议,立即答应并付诸行动。黄克诚的这种家风,不仅影响着妻子,更深深烙印在孩子们的心里。

1980年春天,次子黄晴的婚礼就是家风的最好见证。当时,社会风气日渐浮华,普通人家的婚礼也追求排场,然而黄晴却骑着自行车,将新娘从简朴的家门接进了同样简朴的婚宴。那场婚礼,没有豪华的车队,没有铺张的宴席,只有家人的温馨祝福和少数工作人员的诚挚祝贺。
黄克诚对家人的严格要求,甚至延伸到了第三代。有一年冬天,他疼爱的小孙子病愈后急于返校,尽管外面大雪纷飞,但黄克诚却拒绝了司机开车送孩子的好意。小孙子懂事地独自踏雪前行,这一幕不仅彰显了黄家家风的严谨,也折射出黄克诚对后代教育的深思熟虑。
在黄克诚的悉心教导下,他的四个子女都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他们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从事教研工作,远离了权力的诱惑,过上了平淡且充实的生活。这正是黄克诚所期望的,他希望子女们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依赖父辈余荫的寄生虫。

黄克诚的一生,是对克己奉公、从严治家最好的诠释。他在生活上保持着共产党人的艰苦朴素本色,在工作中则展现出了超凡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然而,岁月无情,1986年黄克诚因病离世,享年84岁。他的妻子唐棣华也在几年后离世,这对革命伴侣的相继离去,无疑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但他们的精神和家风,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西西说历史
专注中国近代史和历史人物传记解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