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基层骨干宣讲员培训班心得 | 吴琼:理论宣讲当涵养“三气”

政务   2025-01-16 16:31   内蒙古  

    开栏语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征程凝聚新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先后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强调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强调“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理论宣传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今年,包头市基层骨干宣讲员培训班和包头“新思想·青年说”理论宣讲团走进浙江龙游,深入调研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过重要批示的“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经验,基层宣讲员们在对标学习和交流互动中拓宽了眼界、增长了才干、启迪了思路。包头微学习将持续推出“包头基层骨干宣讲员培训班心得”专栏,集中展示此次培训班学员的心得体会,为广大基层宣讲工作者高质量开展理论宣讲工作提供参考。



理论宣讲当涵养“三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极端重要”四个字,掷地有声。人民群众在哪里,党的声音就要传播到哪里。理论宣讲正是加强理论武装、传播党的政策、广泛凝聚人心的重要形式。作为一名基层理论宣讲员,4月27日—29日,我有幸参与了全市理论工作基层骨干宣讲员培训班,对做好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加认识到理论宣讲当涵养“三气”。


吴琼分享心得体会。



增强“底气”,做到形式新意”。

 心中有光明,胸中有丘壑,可谓是宣讲最重要的底色。一名合格的基层理论宣讲员,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扎实的理论功底。特别是聆听了金主席的讲座,让我深刻的理解到宣讲工作的重要意义,只有让受教育者先受教育,我们才能更有底气和信心对于宣讲的形式做到真正的创新,使其形散而神不散。在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上,我们要多用老百姓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开展宣讲工作,针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群体,采取脱口秀、故事会、情景剧、文化文艺等一系列新型手段,以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论+技术”“理论+艺术”宣讲方式,充分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蒙古包、学习讲堂等阵地,将党的红色理论传入千家万户。

接好“地气”,做到内容有“实意”。

 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内容为王”是做好理论传播的根本依据。好的宣讲,离不开巧妙又自然的构思和精彩有深度的内容。理论要“顶天”,研究要“立地”,宣讲也一样。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精彩的宣讲内容也一定是经过充分调研、反复推敲、精准加工而来的。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要践行“四下基层”,做到“接地气”“接基层”“接群众”。只有融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真正做好调查研究。在此过程中,往往能发现很多“真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真办法”,获得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真收获”。对调查研究工作加以梳理、谋篇布局、旁征博引,从百姓关心的问题聊起,从群众身边的鲜活事例说开去,才能真正让宣讲内容“实起来”,让科学理论更好地用于指导实践、服务群众。


宣讲员吴琼为农民群众宣讲“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

凝聚“人气”,做到宣讲有“合力

 俗话说得好,“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同样,要培养出经得起人民考验、扛得起时代重任的理论宣讲骨干,单靠个人或者个别单位是无法做到的。如果把理论宣讲比作一道菜,那么来自各个单位的基层理论宣讲员就是“调味品”,人民群众就是品尝这道菜的“食客”。基层宣讲如果不能囊括人民群众的“酸甜苦辣”,不能包含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就注定犹如鸡助,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想要抓住群众的“胃”,就要辩证认识、正确处理讲者和听者的关系,努力扩大基层宣讲队伍,从就医、就业、就学等各个方面,形成部门合力,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农村牧区、公园广场,调整姿态、变换视角,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和灵活多样的形式,把“高大上”的理论转化为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懂、能领会的“人间烟火”。才能让理论宣讲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能共情也能共鸣,最终实现甘之如饴、回味无穷、直抵人心。(作者:吴琼  达茂旗委宣传部


编辑:包头市委讲师团


包头微学习
中共包头市委宣传部、中共包头市委讲师团主办的理论学习、宣讲和互动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