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等功公务员风采(十二)】——洛桑奴布

政务   2025-01-06 15:41   西藏  


文化交融的使者 民族团结的纽带

洛桑奴布,男,藏族,1979年4月出生于西藏拉萨,多年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无限热情,在汉藏文化交流的桥梁上铺设坚实的基石,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积极贡献,是一位默默耕耘在汉藏翻译领域的优秀工作人员。

敬业:精雕细琢的细心


作为一名汉藏翻译工作者,他始终秉持着高度的敬业精神与严谨态度。无论是自治区“两会”文件、地方性法律法规,还是民间文化交流资料,他都一丝不苟地对待。面对汉藏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词汇内涵、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他凭借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文化的深入理解,仔细斟酌每一个字词的翻译,其中许多专业术语在藏语中难以找到精准对应的词汇,他经常查阅大量资料,请教不同民族语文专家,反复推敲,如工匠雕琢珍宝般细致,切实做到信达雅。为了让翻译出的语言能更贴合实际、通俗易懂,他经常深入群众中,倾听和模仿群众日常的用语习惯,用于指导自身翻译实践。他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融与传承。”为此,他积极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将藏族优秀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传统艺术介绍给汉族同事,同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译成藏语,让藏族人民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参与翻译的《阿Q正传》,深受大家喜欢,激发了广大群众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洛桑奴布同志在办公室加班加点翻译文稿

铸牢:凝心聚力的决心


“人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儿”,洛桑奴布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结合西藏区情,他深知基层村干部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群众外出就业也存在许多不便,基于此,他积极投身于基层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中。在昌都市边坝县热玉乡担任村第一书记期间,他精心筹备边坝县热玉乡第一届基层“两委”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技能提升培训班,从基础的拼音、汉字书写,到日常用语表达,他都做到了耐心细致地讲解。针对藏族同胞发音不准、害怕说错的现状和心理,他采用形象的比喻和有趣的发音练习,边引导边鼓励大家大胆开口,有效的帮助他们克服障碍。日常生活工作中,他主动用国家通用语言与村干部进行交流,帮助他们练习对话,模拟各种场景,直到村干部说得流畅自然。

洛桑奴布同志发挥专业优势精心筹备村“两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工作

在基层工作期间,洛桑奴布同志还帮助乡党委、政府翻译了许多文化教育资料,他巧妙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其中,把蕴含民族团结、爱国情怀等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译成藏语,让基层群众深刻理解各民族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明白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是不可或缺的成员。

为民:情牵百姓的恒心


作为村第一支部书记,洛桑奴布经常深入基层,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拉家常、问需求,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村里因机耕道缺失导致农作物运输困难,他四处奔波找相关部门反映、争取项目,成功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地,修建机耕道,协调新修自然村与主干道连接道路,还争取了群众生产生活迫切需求的移动信号基站2个,维修了饮水管道。在虫草采挖期来临之际,为解决地界纠纷,消除矛盾纠纷,他多次前往调解纠纷,确保了该地近两年虫草采集工作安全有序。在做好虫草采挖保障工作的基础上,他深知拓宽增收渠道对老百姓过上幸福日子的重要性,于是立足本村实际牵头组建奶制品加工点,从筹备到运营管理亲力亲为,由于群众经验不足遇到困难时,他总是鼓励大家:“别怕,咱们一起想办法,肯定能行!”。在他的带领下,村奶制品加工点渐渐走上正轨,村民们看到了实惠,更加坚定了致富的信心。

以笔为剑,以译搭桥。洛桑奴布同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征途中坚定前行,在藏汉文化的浩瀚海洋中执着摆渡,他的每一份付出都化作民族团结的基石,每一次翻译都成为心灵相通的纽带。他以担任村第一支部书记为契机,为民办实事解难事,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鼓舞基层群众向着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奋勇向前。




编      审:张鹏

编      校:付晓微

编      辑:张琼

来      源:区党委组织部

期推荐

恭喜!巴桑玉珍、仁珍曲吉、白玛央宗……

夺底街道:党建+助推培育特色文旅产业

王君正就做好岁末年初安全稳定工作开展专题调研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西藏先锋”视频号

西藏先锋
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