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2024年12月16日 政法版
为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法院持续加强与乌海残联的沟通协作,着力打造“法院+残联”护残助残模式,为残疾人群体提供更全面、精准的司法保障。
“多亏你们,我们才能顺利立案,太谢谢了!”
近日,两鬓斑白的王大爷在法院门口紧紧握着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张婷的手激动地说。
不久前,一位双目紧闭的大姐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互搀扶缓缓走进海勃湾区法院立案大厅,蹒跚的身影引起正在值班的张婷注意。
她立即上前,相继将两人搀扶坐下,主动问询情况。原来,这二人是父女,父亲王大爷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女儿王女士则是视力障碍人士,因民事纠纷来法院立案。二人不懂立案流程,也不会写诉状,只好互相搀扶着来法院寻求帮助。
得知此情况后,张婷和导诉员房旭以及立案庭干警当即将二人带到诉讼服务中心的助残窗口,房旭耐心详细讲解立案流程及所需材料,张婷将须知条款念给他们听,并为他们取来立案大厅配备的老花镜。
干警手把手引导二人签名、按手印,指导他们填写立案需要的诉状等材料。最终,在法院干警细心周到的服务下,两位当事人顺利递交立案材料,完成立案流程。
“王大爷、王姐,你们案子前期的流程已经完成,后续我们会及时通知您二位。”张婷将两位当事人搀扶着送到法院门口,细心交代。
类似的场景在乌海法院并不鲜见。长期以来,乌海法院高度重视残疾人诉讼权益保障,协调市残联为有需要的当事人联系专业人士提供盲文、手语翻译等诉讼辅助服务,切实便利残疾人参与诉讼。
在诉讼服务中心,法院设立特殊人群“绿色通道”,针对来院的当事人,主动询问、接待,解答各类诉讼程序咨询,对现场能够自主办理诉讼事项的,引导至“绿色服务窗口”;不能自主办理的,安排专人提供代办、帮办“一对一”服务。
“谢谢同志,我们年纪大了行动不便,辛苦你们还把材料送过来!”收到法院干警送上门的材料时,案件原告感激地说。
在审核一起欠款纠纷立案材料时,法院干警意识到该案件并不涉及复杂的法律关系和情感纠葛,调解可能性很大,且原告是一位腿脚不便的残疾人,干警立刻拨通被告电话。
干警询问了双方纠纷产生的过程,耐心说明被告应承担的责任,最终被告表示将积极与原告联系并尽快返还欠款。原告收到欠款后,电话联系立案大厅干警表达感谢:“真是太谢谢你们了,欠款我已经收到,没想到在材料审核阶段纠纷就能解决,我不告了。”
考虑到原告年事已高且不便出行,为减轻当事人讼累,干警利用下班时间,驱车30分钟到原告家中退还诉讼材料。
近年来,乌海法院坚持从司法关爱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全方位保障特殊群体诉讼权利,对涉残疾人案件实行优先立案、快速立案,将司法人文关怀融入办案全流程、各环节。
针对部分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乌海法院主动把司法服务“送上门”,提供电话咨询、预约上门立案等贴心服务,由法官上门立案、调解、开庭,真正做到把服务送上门,确保特殊群体同样可以享受便捷、高效、快速的诉讼服务体验。
为保障特殊群体平等、便捷参与诉讼活动,乌海法院邀请市残联为法院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提供协助和支持。在立案大厅、安检大厅外建设便于残疾人及其车辆上下的坡道;在诉讼服务中心配备老花镜、轮椅、血压计、急救箱等物件,让特殊群体享受到便捷高效、充满温情的司法服务。
据介绍,乌海市两级法院将不断深化“法院+残联”模式,优化服务窗口,完善助残设施,将“如我在诉”理念融入“无障碍诉讼服务”全过程,切实以更贴心、更优质的“无障碍诉讼服务”保障残障人士合法权益,以司法温情守护“特别的你”,让暖心司法“无碍”更有爱。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