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而遇,沐光而行(九) | 曙光初照启新程,皎月高悬伴夜行

教育   2024-12-20 21:17   江苏  

————2024————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曙光初照启新程

皎月高悬伴夜行

继往开来 开拓进取 奋勇争先


花样年华,日月同辉

他们用辛勤装扮出绚烂的青春色彩

莘莘学子,意气风发

他们用努力谱写出辉煌的人生旅程

今天,让我们共同聆听

朱晨旭、孙林夕

两位优秀榜样的故事


PART 1

拼搏为桨奋楫

科研作帆远航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21年,朱晨旭以优异的成绩从扬州大学本科毕业,保送至本校植物保护学院直博生,并加入杜予州教授的课题组,继续食用昆虫的挖掘与利用相关的研究。在当前全球人口激增和对食物源需求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了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的举措,这与食用昆虫的开发利用息息相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1

个人简介

朱晨旭,汉族,1999年1月生,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曾获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3次。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中文北大核心论文2篇;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1项;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的食用昆虫学术会议上交流。


02

不畏艰难逐梦路

初入博士阶段时,面对繁重的课程和大量的英文文献,朱晨旭感到些许压力。为了快速适应,她合理规划每天的学习计划。在课堂上专心致志;在学习室潜心学习科研知识;在实验室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不断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在面对不适和压力时,她一方面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总结,一方面常常与导师们进行头脑风暴,交流彼此的科研想法,并不断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作为一名博士生,她明白自身不仅要掌握各方面的实验技能,也要有想法、有输出、有理想,更要拥有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耐心。

万事开头难,只要肯登攀。在写作第一篇英文学术论文时,她有些无从下手。在精读了大量科研文献后,她梳理出自己的论文框架和亮点。在完成初稿后,积极耐心地与导师沟通和修改论文,反复打磨文章,最终投出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三年时间里,她先后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并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朱晨旭在学习科研路上刻苦探索,过往的荣誉和挫折铸就了现在的她,也让她更加坚定和勇敢地书写自己未来的篇章。



03

无惧风雨攀高峰

习总书记曾强调“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作为一名农学博士生,朱晨旭深知自己不仅要掌握实验室内的实验技能,更要努力将自己所研究的内容转化为实际应用。朱晨旭和导师也常常去参观和调研养殖豆天蛾的农场,了解一线生产上养殖现状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与养殖户的交流中,她明白自己不仅要把室内的科研做好,还要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去服务农户,从而解决他们的生产问题。无论是烈日炎炎下,还是走在泥泞的土地上,她总是能一丝不苟地在田间专心工作。最终,所有付出的汗水和努力都没有白费。朱晨旭将田间饲养的豆天蛾收回室内后,进行了一系列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今天的成绩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她将继续秉承自强不息的精神,以科学为灯塔,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攀登学术高峰的道路上昂扬前行。



PART 2


   博学笃行 星光熠熠


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孙林夕同学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践行者,她将自己的无限激情挥洒在了学术科研、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勾勒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轨迹,成为一颗闪耀着多面光芒的青春之星。

More



孙林夕,女,汉族,2003年4月生,江苏宿迁人,共青团员,2021年9月始就读于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态学专业,现担任生态2101副班长。曾获学校奖学金(一等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江苏省选拔赛三等奖;第十二届“挑战杯”扬州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主持省级重点科创项目一项。


志愿践爱:服务为火传温情

大一学年,孙林夕同学参与了学院举办的“推进志愿服务,传递层层温暖”主题活动后,从此便决定踏上志愿服务的道路,将温暖传递给每一位所需要的人。她加入“衣起行动,绿色回收”团队,为山区孩子收集旧衣物。为了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这项活动,孙林夕同学首先捐出了自己的旧衣服。受她鼓动,同学们纷纷效仿,捐赠出自己不穿的旧衣物,并和她一起打包整理,寄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孙林夕同学也收到了这份“余香”——来自这些山区孩子们的回信,孩子们在信中真挚的感谢让她更加坚定自己的志愿服务的选择。

同时她还将自己擅长的媒体宣传融入志愿服务中。在植物保护学院举办一周年之际,她报名成为志愿者,负责与记者对接、拍摄相关照片、撰写通稿等宣传工作。在2024年扬州鉴真半程马拉松赛中作为植保学院媒体宣传负责人,承担起赛事期间与拍摄和撰写等媒体相关工作,保证相关报道的及时发布。孙林夕同学认真对待每一件志愿服务工作,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贡献力量,承担起青年人应尽的社会责任。



学术探赜:知识为壤育硕果

作为一名生态学的学生,孙林夕同学坚持理论知识要和实际知识相结合,用脚丈量土地,发扬求实求是的精神。在大二学年,她积极参加生态学野外教学实习,足迹遍及了生态有机农庄、孔雀湖公园、生态公司、镇江宝华山国家公园、盐城大丰麋鹿湿地等地,通过亲临实地来巩固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绩点高达4.0,并连续两年保持着专业第一的成绩。

不仅如此,她还把目光投向了科研领域。作为主持人申请大学生科创项目《防御假单胞菌FD6中非编码小RNA对生防相关性状调控的分子机制》,并成功获省级重点立项。从实验设计阶段开始,她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细心规划好每一个环节,确保研究的准确性与可行性。在实验过程中,她细心严谨地对待每一个步骤,极力避免出现差错与疏漏。面对漫长且充满挑战的研究周期,各种技术瓶颈和实验挫折接踵而至,她始终坚定不移,不断尝试新的方法与思路,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正是这种细心与恒心交织的力量,她才能在科研这条路上稳步迈进,收获最终的硕果。


经验铸基:经验累土筑高楼

大一大二学年,孙林夕同学在完成课内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参加校、院各项活动和会议,做好每次会议活动的推文撰写、照片拍摄等工作,在植物保护学院新生才艺大赛暨迎新晚会上承担屏幕控制、晚会拍摄等任务。参加第十三届模拟联合国大会,担任新华社记者,编辑撰写即时新闻。这些活动极大地锻炼了她的媒体宣传能力。

有了两年的经验积累,在大三学年,孙林夕同学成功担任了植保学院全媒体运营中心主席一职,承担起学院对内对外宣传工作安排的职能,并在寒暑假期间组建植物保护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宣传报道团队,负责院级简报的撰写与推文的审核。她认真对待每一份团队材料,保证它们能及时准确无误的刊登到各大媒体网站上。同时她还加入校团委暑期社会实践宣传报道团队,负责校级简报的编辑。这些工作经验皆化为她迈向卓越的基石,逐步堆砌起她不断攀升的坚实阶梯,绽放出愈发耀眼的光芒。


【End】

图文 | 植物保护学院

编辑 | 于文卓

校对 | 于文卓

责编 | 潘宇翔

审核 | 张成伟

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官方认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