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深探奥烛幽微
墨韵凝思破障围
榜样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
在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担当和坚守
他们是我们的榜样,也是我们奋进的动力
一、王禹程
个人简介
王禹程,汉族,1996年11月生,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曾获2021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一、二等学业奖学金等;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一区论文4篇,SCI二区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以导师一作,学生二作身份发表SCI一区论文2篇,SCI二区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其他参与发表SCI论文7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
1
2
3
4
5
以梦为舟的探索之旅
“科学的世界,究竟有多奇妙?”怀着对未知的好奇,王禹程同学于2019年踏入扬州大学,开启了她的学术之旅。起初,她对新知识充满了无限渴求,但也对未来感到迷茫。在专业课学习中,她不满足于课本的理论,渴望在实践中将知识融会贯通。
于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班主任老师的引荐下,她进入杜予州教授的实验室,开始了科研实验的学习,从此,科研的大门向她敞开。杜教授是昆虫分类与生态学领域的权威,他始终秉持严谨治学、敬业厚生的学术精神。他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以无私的关爱与耐心,激励学生在未知领域大胆探索。第一次接触实验操作时,王禹程同学就被其中的逻辑与奥秘深深吸引,而杜教授的一句“科研的本质在于发现生活中的未解之谜”更是点燃了她的学术激情。从那一刻起,她便下定决心,将青春的时光倾注在科学研究中。
在失败中成就不凡
科研于她,不仅是一场内心与知识的对话,更是揭开未知世界帷幕的旅程。从本科到博士,她将青春的热情化作不倦的追求,将脚步深深烙印在实验室的每一个角落。从每一次实验操作到每一组数据分析,都是她对自然与科学的敬畏与热爱。在学术的田野里,她不断拓宽边界,用智慧描绘出一幅幅丰盈的科学画卷。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以三叶斑潜蝇为研究材料,在导师杜予州教授的引领下,她获得了前行的动力;在师兄师姐的悉心帮助下,她逐步掌握了关键技术,正式开启了关于高温对三叶斑潜蝇杀虫剂耐受性的影响研究之路。
科研如攀登高山,路途注定险峻。实验失败、数据偏差、灵感匮乏,这些科研路上的“山川险阻”曾让她停下脚步。但她深知,逆流而上方显勇毅,正是一次次的挫折,让她淬炼出了坚韧不拔的品格。每当遇到瓶颈,她总能从杜教授的教诲中汲取力量:“科研需要耐心与执着,失败的背后往往藏着发现的契机。”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她在漫长的科研岁月中,沉下心来打磨每一个实验环节,以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揭开科学的层层面纱。她坚信,“寂寞是科研的伴侣,而坚守是成功的钥匙”。在这场心灵的修炼中,她用一颗炽热的心点亮了学术的高地。
以星辰为伴的逐梦远航
“真正的热爱是永不言弃。”在一次次挫折与突破中,王禹程同学逐渐领悟到,科研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的磨砺。学术的尽头永无终点,而求知的脚步不能停歇。她发现“在那些无数个与数据和仪器为伴的夜晚,真正的幸福,不是结果的光环,而是探寻真相的过程。”
如今,她以这份荣誉为新的起点,继续在学术的道路上笃行致远,探索生命科学中的更多奥秘。她深信,青年一代的使命不仅是对未知的探索,更是将责任与担当融入生命中的每一个选择。展望未来,王禹程同学希望用学术成果回应社会需求,用知识为时代发展注入力量,以不懈的努力诠释科研的无穷魅力。
二、张圆圆
个人简介
张圆圆,汉族,1997年7月生,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曾获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3次。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SCI一区论文1篇,SCI二区论文1篇,SCI三区论文1篇),中文北大核心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1项;在害虫相关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
1
2
3
4
5
融汇新时代,筑梦新农科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提到的一句话。作为新时代的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以德为立人之本,同时加强科研创新,努力成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新农科的建设添砖加瓦。
学无止境,勤则可达
“越努力,越幸运。”张圆圆同学从2016年初入扬州大学的懵懵懂懂,到2019年成功被推免得以继续在扬大前行,又从2020年刚迈入实验室的跌跌撞撞,到2022年在人生第一篇科研论文的助力下跨入硕博连读的新路程。似乎进入大学后,虽不算一帆风顺,却也稳步前行。看似锦鲤体质,却是她一路过关斩将,披荆斩棘。
刚踏入本科阶段时,张圆圆同学是有过一段迷茫期的。在高中时,她长期处于被推着走的阶段,随着应试教育步步向前,因此大一上学期她从快节奏的学习中忽然迈入较慢节奏的学习中,一下子难以快速适应。后来,随着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师长的引领,她逐渐找到学习的方向,开始在课堂上奋笔疾书、积极思考,紧跟老师的节奏;在课后拓展思维、努力钻研,培养对专业的兴趣。之后,张圆圆同学在大二下学期开始,参与科创项目进入实验室学习,后面更是以出色的表现完成实习并保研本校,正式开启科研之路。
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张圆圆在开始时虽然跌跌撞撞,在实验上遇到了一些挫折,走了一些弯路。但她明白,“学无止境,勤则可达”,只要她持续学习,埋头耕耘,便会有收获。同时,她一直觉得,人生中努力过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义的,无论成败,终会成为她未来道路上一块不可缺少的基石。因此,她虚心向导师以及师兄师姐请教,悉心静下心来钻研思考,一步步明确自己的实验规划,逐渐走上正轨。不过,人生中第一篇英文论文的写作,是她在硕士研究生生涯中面对的一大挑战。那时候,她对科研论文的写作十分陌生,尤其是英文论文的写作,更令她感觉无从下手。她一次次地构思,又一遍遍推翻。“学贵得师”,此时,幸得指导老师杨国庆教授和徐刚副教授的指点,她开始学习有效阅读文献,学习如何写一篇学术论文。之后,经过三个月全身心投入地写作以及反复地修改打磨,在投出去后又历经两轮审稿返修,她的第一篇SCI论文终于完成。而这次的写作投稿虽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却也为她后续论文的顺利产出奠定基础。
方向既明,何惧路险。经过硕士阶段两年的摸索与学习,张圆圆坚定地迈入博士阶段,成为初入植物保护领域的新科研人。客观来说,实验大多时候没有那么多有趣、新奇,多的是枯燥和重复。她常常整日泡在小小的养虫室做着重复的昆虫生殖情况的统计工作,也时常坐在显微镜下持续解剖一整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一点点的积累,一次次地突破,让她一步步深入,将自己的研究结果汇集,得到了初步的进展。
在硕博连读期间,张圆圆同学共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SCI一区论文1篇,SCI二区论文1篇,SCI三区论文1篇,发表中文北大核心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1项。她一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科研创新,努力成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新农科的建设添砖加瓦。
志存高远,恒则必成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党员,张圆圆同学始终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研究生阶段,担任过支部支委,在工作中积极主动,以饱满的热情,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同时,虽课业与实验繁忙,也按时参加支部党日活动,特别是志愿活动,积极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服务群众。另外,她作为实验室的大师姐,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她也认真负责,包括实验室的卫生、危化品管理、实验室器材的维护。她也时常关心课题组师弟师妹们的学习与实验进展,毫无保留在他们遇到难题时解惑。
“昂首见前路,低头自耕耘。”张圆圆同学并没有一味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埋头耕耘,她也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2023年10月份,她参加了第三届害虫综合治理国际会议。这是她首次参加国际会议,面对着主会场汇报的国内外大能们,她感受到了他们带来的压力,却也让她的科研道路有了指引和启发,即便英文的交流让她理解困难,但她依旧努力汲取他们分享的知识,让她受益匪浅。虽然这次她没能获得口头汇报的机会,但Poster汇报也让她得到了一些专家的认可和指点。今年10月,幸运的她终于有机会在中国昆虫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上展示自己,无论是准备阶段对PPT的反复推敲和打磨,还是汇报阶段因紧张攥紧手心却仍自信展示的身影,都是让她获益良多且值得珍藏的经历。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张圆圆同学坚信,学无止境,勤则可达;志存高远,恒则必成。她将在接下来的学习甚至工作阶段不断努力前行,继续超越自我,做一名优秀的植保人,做一个合格的新农人。
- END -
图文 | 植物保护学院
编辑 | 周瑞
校对 | 李志丽
责编 | 潘宇翔
审核 | 张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