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和浙江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分别于1月14日、13日隆重开幕,浙江大学共有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40余人参与到浙江两会。“启真新论”特分期推出代表、委员们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主题提出的观点和意见建议。
傅强(省政协委员)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领导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应当加强党建引领,着眼全局、立足自身,深化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的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推动三者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一是坚持铸魂育人,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形成强大思政引领力,为培养可堪重用的青年英才筑信仰之基、补精神之钙、掌思想之舵。
二是坚持组织赋能,聚焦服务“国之大者”,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创新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针对“卡脖子”问题攻坚克难,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有组织科研,提升高校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源头供给能力和水平。
三是坚持党管人才,充分发挥党建对于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保障作用,营造以人为本的最优人才生态环境,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等关键环节持续深化改革,培育党建、学术“双带头人”,全面增强凝聚力向心力,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章献民(省政协常委)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紧密相依、相辅相成。教育作为孕育科技创新的摇篮,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储备与人才基础。科技的不断进步则为教育注入全新活力,为人才培养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手段和资源。而人才作为连接教育与科技的关键纽带,是教育的结晶成果,更是科技发展的核心推动者,他们以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有力地推动社会持续向前发展。
当前,我国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仍有诸多难题亟待解决。在教育领域,需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着重关注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科技方面,应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需构建以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集教育、科研、创业于一体的良好生态系统,汇聚各方优秀人才,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唯有如此,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坚实基础,使我国在全球竞争的浪潮中屹立潮头,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稳步前行。
谢志坚(省政协常委)
过去一年多时间,浙江省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如在省级层面成立创新深化专题组,初步构建了“教科人”一体化贯通工作体系;制定出台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6个方面20项举措,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
但总的来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尚未形成体系化的突破进展,存在科教、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新型研发机构与地方产业“欠耦合”等现实困境。关键突破口是要深化教育改革,高质量构建一体推进育人体系。
一是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加快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
二是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创建多学科交叉的产业学院、研究平台、科研机构,支持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院所科教资源,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增强产业源头技术供给。
三是推动科创平台、高校与地方产业“耦合”。推动多方共建联合实验室、产学研融合联盟等,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学科联建等实质性合作,促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功能深度融合。
高校作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汇聚的主阵地,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要做好聚人才和得人心的工作,重点是找准人才想要什么。我们在工作中的体会是,一流人才在生活所需“关键小事”保障无忧的前提下,最关心是否有干事创业的氛围和平台。为此,高校应着重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不断磨砺识才慧眼,提升人才引进精准性。不唯“帽子”、不拘出身,以“高精尖缺”的标准衡量人才,遴选出契合高校精神文化、来校后有用武之地的人才。
二是持续怀抱爱才诚意,建立多维服务保障体系。通过持续做好人才入职报到、生活“关键小事”、成才跟踪直至荣休服务等各项保障工作,全面实施人才服务的“暖心工程”。
三是大力营造敬才氛围,强化人才引领发展的作用。通过联动计划,推动一流人才主动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发挥学科建设的主体作用、开展引领性的创新研究,以及积极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和科学民主治理等工作。
四是大力锻造用才胆识,探索充分放权松绑赋能改革。进一步优化分类评价机制,持续完善人才岗位体系,畅通人才分类发展通道。探索“人才特区”建设,为顶尖人才定制引育用政策和个性化服务。
沈黎勇(省政协委员)
一流大学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的关键枢纽与核心阵地,迫切需要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参与全球竞争的时代机遇,努力将自身打造为强国建设的使命领航地、创新策源地、开放先行地。
一是坚持使命引领,着力打造人才集聚的“赋能场”。要建立健全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与科技前沿、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坚持强教必先强师,持续加大顶尖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等引育力度,有效释放人才集成联动的乘数效应,切实提升育人资源的一体化配置效率。
二是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场”。要推动立足中国实践的创新理论,持续完善重大协同科技攻关以及基础学科、交叉学科、高能级平台等建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协调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产出具有引领力、解释力、影响力的标志性原始创新成果。
三是优化开放布局,广泛构筑要素融通的“引力场”。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代之问,依托融入全球创新的国际网络和潜在优势,积极打造自主话语平台,深度参与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数字教育变革,助推形成高水平开放办学新高地,为在与全球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互动中增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应有贡献。
教育夯实新质生产力根基,从教育入手,发展学科,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机制,建设一支专业人才队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科技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动能,从而推动产业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人才支撑新质生产力跃升,是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
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医学科技是推动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医学人才是推动医学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三者协同配合对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
浙江大学医学院通过教育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平台的发展,正朝着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一流医学教育机构的目标稳步前进。医学科技创新是推动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例如,插上“数字之翼”的医学科普传播,“视觉化”“故事化”和“场景化”的呈现,更能满足受众喜好。人工智能的应用、手术机器人的创新等,提升我国重大疾病诊疗水平,促进医学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惠及更多患者。
作为知识、技术、人才及资金高度集中的领域,医疗行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要打通临床与教育、科研、产业之间的壁垒,攻克难点,开辟医学科技创新新赛道,加速形成医学新质生产力。
浙大统一战线
来源 | “启真新论”公众号
编辑 | 李悦悦
审核 | 仇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