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文摘   2025-01-17 22:58   浙江  

编者按



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和浙江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分别于1月14日、13日隆重开幕,浙江大学共有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40余人参与到浙江两会。“启真新论”特分期推出代表、委员们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主题提出的观点和意见建议。


林平(省人大常委)
浙江大学校园卫生健康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兼校医院副院长、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台盟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大学支部副主委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一方面,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力量和重要策源地,有责任使命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增加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围绕国家产业体系重点领域积极开展有组织重大科研攻关,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对接好未来新兴产业的科研需求,为科技与产业两者深度融合不断提供有力基础支撑。


另一方面,要发挥和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发挥科技型企业“链主”、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在市场端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打造和优化企业创新主导地位、高校科研院所有效支撑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如我省建立的“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形成密切合作、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的协同体系。


通过两方面的发力,推动科学创新阶段、产业技术创新阶段的有机衔接与完整闭合衔接,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基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人才支撑、应用场景,实现科技成果供需精准对位。




贲圣林(省政协常委)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浙江省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知联会副会长,浙江大学侨联副主席、欧美同学会(留联会)副会长、知联会执行会长


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全面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战略目标,我有以下建议:


第一,做好技术攻坚与要素优化的精细施工,赋能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龙头企业要发挥引领作用,寻求前沿技术的突破性创新,通过技术特性定位应用场景,以场景创新带动技术应用,加快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


第二,健全创新中介服务和产业链协作体系,营造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新生态。行业领军机构要牵头组建创新共同体,发挥自身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带动各类机构融入产业链协作体系,提升科研机构与市场机构的对接精准度;要加强标准引领,着力提升计量、标准、认证等领域的建设水平,探索既鼓励创新、又精准监管的分类监管制度。


第三,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与投融资机制堵点,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叠加共振。政府要发挥政策激励的导向作用,加快概念验证中心、应用场景基地建设,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统筹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来源,激发民营企业投资的活力潜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和高校老师,我将发挥好作为浙江省“金融科技与大数据分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负责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负责人和省软科学重大项目(科技金融)牵头人等角色的作用, 推动国际与国内、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魏江(省政协委员)

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院长,浙江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重大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同向同频,是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代码,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的关键动能。面对重大使命任务,迫切需要以系统观念破解结构性难题,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新样态。


顶层设计是关键。要在宏观层面加强战略谋划,成立专门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领导机构,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以建成创新体系为统领性目标,教育、科技、人才协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作格局。


机制创新是核心。要深化教育评价机制,建立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健全人才联动机制,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推动各层级人才跃级提升。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打破部门壁垒,统筹配置科技投入、教育投入、人才培养和发展投入。


良好生态是保证。要满足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主体需求,夯实教育基础根本、科技创新引领、人才支撑保障作用,形成各方共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良好局面。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推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范骁辉(省政协委员)

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主任


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要求科技创新不仅要突破科学前沿,更要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


以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为例,作为校地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智慧绿洲自2022年9月首期开园以来,聚焦食品与健康、城市与环境、设计与智造、决策与咨询四大板块,打造八个未来实验室,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智慧绿洲获批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平台,获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20余项,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机构25家,并快速集聚起一支层次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连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关键环节是成果转化。智慧绿洲探索建立“一试点、一中心、一园区、一平台、一基金”的成果转化孵化体系,获批浙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单位,按照“样品-产品-商品”的路径,着力推动“从1到10”的产品突破及产业化,推进科技成果有效走向市场。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键是强化产业创新主体地位。智慧绿洲通过实施“三员聘任”、成立联合推进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组建“产业经纪人”队伍等机制,加强与政府、企业、学校的沟通合作,已推动企业落地嘉善39家并建成环保产业集群。


未来,智慧绿洲将继续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轮驱动”,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支持学校发展,推动地方实现更具活力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生态绿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罗坤(省政协委员)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民盟浙江省委会常委、浙江大学委员会常务副主委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为了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我建议:


一是围绕产业发展布局优化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要以企业为主体,针对产业链的堵点、卡点,建立重大项目企业出题机制,鼓励龙头企业牵头,集成各类创新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


二是围绕科技创新布局孵化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能提升产业各环节效益。要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创新资源聚焦行业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技术。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推动自主可控核心技术在产业上的应用。


三是探索科技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载体。以高校为例,探索引企入校,与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共享办公场地,共建创新队伍,共商攻关方向,共同使用资金,共同培养人才,共享创新成果,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创新发展命运共同体。



夏群科(省政协委员)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民盟浙江省委会常委、浙江大学委员会副主委


高校作为知识生产与人才汇聚之地,既是科技创新的前沿,也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关键策源地。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尖端”环节,深度关联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亟需按照“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交叉会聚、开放互鉴”的总体思路,构建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供需匹配和协同发展机制,奋力建成追求卓越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精准赋能,把握科教融汇的基本原则。结合“四个面向”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探索分学科长周期长学制培养,实施学科交叉创新培养专项,鼓励研究生“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转化,全身投入基础前沿探索与关键技术攻坚,打造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高地。


开放互鉴,有效利用产教融合创新要素。聚焦有组织的创新成果转化,实施深度产教融合行动计划,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场景,超常布局未来产业急需学科专业,强化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互动,一体化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产业服务,建立育人“矩阵”合作网络,不断加强战略科技人才培养储备。



王晓伟(省政协委员)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农工党浙江省委会委员


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我目睹了近年来农业科技发展的态势,越发感受到“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农业领域蕴含的磅礴力量。


浙江大学向来是农业科研的高地,具有深厚的学术沉淀和诸多前沿理论成果。过往,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链条偏长、偏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好似“近在咫尺,远在天涯”。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学科交叉,农业科技和产业的融合也有了崭新气象。农业与计算机、机械工程跨学科联动,催生出智能农机,让灌溉、施肥精准量化,成本降低的同时,产量与品质跃升。种业更是典型,人工智能、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这些前沿手段,不再是论文里的晦涩理论,而是种业企业抢占市场的“利器”,加速优良品种诞生,从粮食安全到蔬果升级,都有它的助力。


当然,融合之路仍有荆棘。目前科研人员的晋升和考核多侧重论文发表,产业转化动力稍欠;产业转化的长周期、高投入,让不少科研人员望而却步。未来,浙江大学应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设立专项基金,为长周期项目兜底;搭建更高效的产学研对接平台,疏通转化堵点;完善评价体系,为投身转化者开辟晋升新径。当这股融合之力愈发强劲,浙大农业科技创新必将催生出更繁茂的产业森林,助力浙江农业迈向新高度。



石楠(省政协委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主治医师,台盟盟员


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也是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推动两者融合的关键纽带,要充分发挥人才聚集和科研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支撑。


首先,需强化高质量科研供给,聚焦前沿科技与产业需求,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其次,人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根本和长久动力,需坚持以人为本,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科教融汇培养创新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鼓励支持人才跨界合作,建立多样化的创新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打造高效能创新生态,加快健全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评价考核机制。

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关键机遇。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任奎(省政协委员)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知联会副会长,浙江大学侨联副主席、欧美同学会(留联会)副会长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浙江大学区块链与数据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科研资源富集和人才汇聚的双重优势,积极探索“有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途径。


一是以建设政产学研联合科研平台为抓手。全重实验室聚焦中央政法委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建设、国家数据局试点项目,联合中央部委、地方政府、高校以及企业,在项目实践中探索政产学研一体化新模式。从国家科研战略与产业技术需求出发,支撑有关部门在创新链、产业链的角度整体规划,与企业共同解决真实业务场景中遇到的理论创新、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卡点、堵点、痛点,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二是以优化产学联合创新人才评价体系为引领。面向国家卡脖子领域,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制定符合长远发展的任务规划,鼓励跨界合作,并在经费和政策上予以充分保障。改革人才评价体系,从传统的以论文、项目、获奖等考核科研实绩,转向以项目为单位,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和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推动“团队考核”和面向任务“长周期考核”,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任务的大局中。


浙大统一战线
来源 | 启真新论
编辑 | 宋晨
审核 | 仇婷婷

浙大统一战线
浙江大学统一战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