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天津日报》专版刊发
春节里的津味儿非遗
聚焦北辰区
郑氏传统发酵面食制作技艺
赵氏艺术剪纸
郑氏传统发酵面食制作技艺
第五代传承人郑家齐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把祝福从舌尖送到心田
面食文化是北方春节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氏传统发酵面食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郑家齐自幼便在家族浓厚氛围的影响下,开启了他与面食的不解之缘。8岁时,郑家齐就踏上了学习郑氏传统发酵面食制作技艺的征程,12岁时已熟练掌握。对于春节年俗中的面食讲究,郑家齐也是了然于胸、娓娓道来。
郑家齐介绍,在中国传统民俗中,每年一到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就要开始“把面发”,人们提前将面食蒸熟后囤起来。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不再新做面食,而是吃囤好的这些面食,这象征着新一年的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和财源广进。这些面食造型各异,每一种造型都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
“在各种各样的面食中,造型别致的九层枣塔,寓意着步步高升,承载着人们对事业和生活不断进步的期许;那栩栩如生的‘刺猬’最有讲究,它象征着招福纳财,人们期盼着新一年的丰收与好运连连;还有那人见人爱的‘寿桃’,饱含着人们对长寿及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形态优美的‘佛手’,传递着吉祥如意的祝福;灵动的‘鲤鱼’,代表着鱼跃龙门、连年有余,寄托着千家万户对富足生活的向往;那精致的‘福袋’,仿佛将满满的福气与财气都紧紧锁住;还有圆润的‘葫芦’,寓意‘福禄寿’齐聚,期许生活越来越美满;形象逼真的‘柿子’,象征事事如意、顺心顺意;还有那生动的白菜形状面食,则代表着百财汇聚、财运亨通。”这些面食不仅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中国传统年俗文化的生动体现,它们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无限憧憬和深深祝福。
赵氏艺术剪纸
第三代传承人赵德宝
腊月二十九贴道酉
红纸上凝练生活智慧
天津的民俗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寓意,成为天津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赵氏艺术剪纸第三代传承人赵德宝介绍,天津的春节年俗中,写对联贴“福”字是一项重要的传统。“过去,有文化底蕴和书法功底的人会为亲朋邻居书写对联,集市上也常有书法高手售卖手写对联和‘福’字。红纸黑字,墨香四溢,那手写的对联充满了过年的韵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器印刷的对联逐渐增多,虽方便快捷,但手写对联的独特魅力依然让人怀念。”
贴窗花和贴吊钱,也是春节必不可少的环节。窗花形式多样,其中位于窗户正中间的聚宝盆窗花,寓意着财富汇聚,是人们对富足生活的美好期许;而贴在窗户两边的和平鸽等图案的窗花,则象征着家庭的和睦与和平。吊钱,更是天津春节民俗中的重要元素。通常到了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便开始贴吊钱。按照天津的传统民俗,贴上吊钱寓意着为家庭带来了富裕和吉祥。
“过去,很多人住平房,吊钱都要贴在门窗外边,人们用的是毛边纸制作的吊钱,轻薄易动,风一吹,红火喜庆的氛围格外浓郁,这种场景令人感到过年的韵味特别浓。如今,虽然很多楼房住户只能将吊钱贴在屋内,且机器制作的吊钱厚实,粘贴也更加牢固,所以不易掉落,但每到正月二十五,人们还是会依照民俗将吊钱摘下,寓意旧去新来、财源广进。”
赵德宝介绍,贴窗花和贴“福”字的过程,也是充满了温馨有趣的故事。有的家庭会特意将“福”字倒着贴,当孩子们天真地喊出“福倒了”,长辈们则会满心欢喜地回应“福到了”,这种充满童趣和亲情的互动,让春节的氛围更加浓郁。在天津范围内,尽管不同区域的年俗在细微之处可能存在差异,但对于对联、窗花的热爱却是共通的。过去,天津的窗花以聚宝盆为主,人们出门时,还会在对面墙头贴上“抬头见喜”的红纸,让这份喜悦伴随每一次出行。
赵德宝说,在张贴“福”字方面,也有着严格的讲究,一般会贴在正门,而像厕所等地方则不会张贴“福”字。过去的大门多为两扇,因此会左右各贴一个“福”字,如今大多数是单扇门,也就只贴一个“福”字了。
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德宝始终坚守着“赵氏艺术剪纸”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如今,尽管市场上机器生产的塑料薄膜窗花和印刷对联越来越多,但赵德宝依然坚持手工制作剪纸。他不仅传承了传统的剪纸技艺,还不断推陈出新,将葫芦、福禄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创作出了如“葫芦福字”“双蛇福字灯笼”等独具匠心的迎新春剪纸作品,让人们能够更深入地领略剪纸艺术的魅力。
“最近我设计了一款 ‘葫芦福字’春节剪纸作品,这个作品由葫芦和‘福’字巧妙地组合而成。从表面看,那大大的‘福’字十分醒目,可仔细一瞧,葫芦就隐藏在这剪纸之中。而且,在这小小剪纸的葫芦里还藏着两个篆字——福、禄。在创作时,我又把葫芦嘴变化成一个小小的蛇头形状,还吐出了舌头,巧妙地体现出蛇年迎春的寓意。”这种创新的设计给传统的剪纸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令其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今年我还设计了一款剪纸作品是‘蛇年迎春’,也可以叫‘双蛇福字灯笼’,寓意着迎春迎福。在作品中我设计了两条形象可爱的蛇,两条蛇中间有一个变形爱心的‘春’字,两条蛇的头顶上面是一个红红火火的灯笼,灯笼里面,有一个大大的‘福’字在正中间,两边还有侧‘福’字,显得灯笼很有立体感,这个‘福’字两侧的梅花,有着蛇年幸福、百姓安康等寓意。这幅剪纸在手工制作的时候非常难做,极具挑战性。”赵德宝介绍。
传统窗花不仅有单幅作品,还有套组作品,老百姓买一套一起贴,寓意更为丰富。例如,今年赵德宝创作了一套窗花新作品,蕴含着“福”“禄”的大“福”字在中间,就像一个聚宝盆,两边各一个葫芦窗花。这两个葫芦都是“蛇盘兔儿”图案。“蛇盘兔儿”的寓意为“辈儿辈儿富”。这也是中国民间剪纸的一种,贴的时候主图贴中间,副图左右对称贴,这种对称美让整组窗花内容更为丰富美观。
“赵氏艺术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承载着天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深深的祝福。这些迎新春的年俗剪纸作品设计,在传统中不断创新,不断增添新时代的元素。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这些传统的年俗,让人们铭记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
北辰民间女红布艺
第四代传承人吴宗英
新年穿新衣
穿针引线织出美好祝福
女红与春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每逢春节,充满喜庆氛围的女红作品被人们穿戴在身上、装点在家中,象征着阖家团圆。
北辰民间女红布艺第四代传承人吴宗英介绍,女红技艺通过新衣、新饰等,传达了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传承千年的技艺彰显了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女红作品如中国结、刺绣、布艺、串珠等,在春节期间丰富多样、形态各异,寓意吉祥美好。
“中国结便是其中的代表,心有千千结,用中国结线编织的吉祥结,寓意着一年的吉祥如意。中国结作为传统女红的代表,它不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富有民族特色,还凝聚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结能历经千年而深受百姓喜爱,不单因其美观,更因其所传递的积极人生态度和深厚文化内涵。”吴宗英说,例如中国结作品《幸福平安》,蕴含了人们对五福的向往,即福、禄、寿、喜、财,也寄托了家家户户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和美好祝愿。
“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女红技艺不断发展。每逢春节,比如穿新衣戴新帽,都能展现其魅力。我们所穿的衣服,上面各式各样的图案,经由刺绣、裁剪、缝纫等工艺完成,足见女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正如常言所说,女红与生活相互依存,每至春节,生活因女红而愈发美好。”吴宗英说。
吴宗英表示,今年是蛇年,形态各异的蛇形中国结、布艺蛇、毛毡编织的小蛇等作品应运而生,寓意着金蛇献瑞、福绕蛇年。有代表红红火火的红蛇,也有象征爱情顺遂的青蛇、白蛇,还有布艺或编织的“福”字作品,象征着幸福美满。
“每一年,以属相动物为主题的女红产品都特别受人们欢迎。女红在各个行业中,通过制作这些吉祥物,体现出生活的美满幸福,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无尽向往和美好祈愿。”吴宗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愿金蛇献瑞、福绕蛇年,大家心中常怀暖阳,生活处处充满希望。
点个送个
分享给更多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