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人民日报》“活力满满贺新春”专版刊发文章“广西柳州木岸屯——屯里又见舞狮少年”,报道柳江区进德镇以“老”教“少”的形式,形成舞狮少年团队,传承发展舞狮文化,为新春佳节注入活力,展现柳江乡村振兴新风貌。
小年已至,年味渐浓。各项传统体育活动点亮神州大地,为新春佳节注入活力。这其中凝结着群众的智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体现。关注传统体育,读懂乡愁、看见传承、见证创新。
这几天,回到广西柳州市柳江区进德镇过年的游子,既能看到张灯结彩,也能偶遇舞狮表演。表演者是一群少年,个个神气十足。这支队伍于3年前重建,主要成员来自进德镇四连村木岸屯。“咚咚咚锵,咚咚咚锵”,锣鼓镲声自木岸屯宗圣堂传出。一头金色醒狮摇头摆尾跃出来,或施礼或挠痒或翻滚……惟妙惟肖。狮嘴开合中,露出曾亚强的面庞。他今年71岁,两根长寿眉抖擞精神,“上岁数喽,以前跳一场,我丝毫不喘。”木岸屯的舞狮文化已有上百年,曾亚强是舞狮技艺第四代传人。当地曾氏是客家人,2000年前自山东迁出,辗转江西、广东,最终定居柳州。一起传来的,还有舞狮文化。16岁时,曾亚强正式学艺。白天上工挣工分,晚上去二伯家“上课”。“七八个小伙子,二伯一起教。”曾亚强说。夏夜,月光如水,蟋蟀振翅,和着不远处的练武“哼哈”声。曾亚强压腿、扎马步,“要练习打拳,洪家拳、蔡家拳都学。打好武术底子,才允许学舞狮。”后来几人分工,一人舞狮头,一人拿“大脸沙僧”,两人拿“小脸猴哥”,再加上敲鼓的、打镲的、打锣的,彼时的舞狮更像是一出情景剧。上个世纪,曾亚强随屯里的舞狮队外出闯荡,十里八村博得名气,“有一年,在柳州市工人文化宫,我们叠罗汉叠了4层,舞着狮子采青,引得观众争相喝彩。”那时,锣鼓等家伙什靠自备;狮头样式也远不如今天的丰富,小,竹篾编织,纱纸裱糊,被叫作“猫狮”。“以前生活艰苦,逢年过节看舞狮表演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娱乐。”曾亚强回忆起来神采飞扬,“每次表演,街头巷尾人挤人,乡亲们追着看,鞋子都被踩掉了!”“锣鼓一响,狮头一晃,再远再忙,也要回家。”对很多人来说,舞狮像留声机,承载着故乡温情和岁月沧桑。舞狮中有历史记忆,有乡愁氤氲。
图①:木岸屯舞狮队与观众互动。 黎寒池摄
时移世易,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乡打拼,舞狮队渐渐沉寂。“会的人不多了!”曾亚强一度落寞。2022年1月,木岸屯村民理事会决定:开设公益培训班,招募村中6岁以上少年,免费传授舞狮武术技艺。当时已年过花甲的曾亚强当仁不让:“我老将出马!”大伙赶忙劝下。最后合计,由传承人曾亚强、四连村村委会副主任曾令科、柳江中学老师莫平、上过武校的曾令夫共同担任培训班教练。“我在外读书、工作11年,每当过年,总会想家。”曾令夫说,“有次看到广东舞狮直播表演,我就想,要是我们木岸屯舞狮也有直播就好了,让千里之外的游子一解乡愁。”39岁的曾令科曾在广东鹤山养猪3年,江西南昌育种3年,湖北武汉卖米粉两年,“漂泊多年,心中总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留给家乡。在外每当听到锣鼓响,总想跟上去巡街祈福,就像小时候一样。”很快,头一批6名少年参加了培训班。从此,寒来暑往,祠堂里每周都会传来锣鼓之音、“哼哈”之声。在孩子们的身影中,曾亚强仿佛看到了50多年前的自己,“祖宗传下来的,也要一代代传下去。”祠堂天井,12岁的朱毅“练旗”,同龄的曾子轩舞狮。脑门上流着汗,随手抹一把,接着练。“叉腰、出拳、弹腿、跑圈,每次训练的项目可多了。”朱毅说。曾子轩身材小,平时用那只小巧老旧的“猫狮”训练。“未来,我一定有力气举起大狮子!”少年眼神坚定。如今,公益培训班的孩子从当初的6人增至80多人。截至目前,已上了140余堂课,参与者达8000多人次。宗圣堂还是村史展示厅,墙上挂着不少珍贵照片。曾令夫看着自己小时候舞狮习武的照片十分感慨,“平地翻跟斗、上八仙桌、醉狮……我要把所学都传授给孩子们。”曾令夫每周三、周六晚都从市区赶回村里,给孩子们授课。“肯定辛苦,但值得。”他看着活灵活现的“小狮子”,满眼希望。“眼到步也到,用脑子记,更得用身体记。”教练们很严格。舞狮动作必须到位,上台后四方宾客均要顾及。舞狮也要创新。教练们将传统套路与现代套路相融合,狮头的亮相、狮球的造型更符合现代审美。客家舞狮武术进校园活动也开展起来,“狮子”随着鼓点翻腾跳跃,落在学生们的眼眸中、心田里。客家舞狮武术、车马舞、客家娘酒……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汇集起来,令人眼前一亮。截至目前,进德镇已举行各类客家文艺展演82场次,接待游客超万人次,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舞狮,像纽带一样,将人们的心连在一起。看着越来越多朝气蓬勃的面庞加入舞狮队伍,曾亚强满心欣慰,“我老了,但舞狮永远年轻!”锣起鼓落,雄狮抖擞。从古稀老人到活力青壮年,再到总角少年,木岸屯舞狮人的坚守与热爱,还在不断传承……来源:《人民日报》
审核:黎海燕 监制:姚森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