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20届三中全会50项改革,具体建议

时尚   2025-01-14 12:59   云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7月15日 - 18日在北京召开。基于对党的二十大以来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变化趋势的研判,初步提出“18550”改革建议方案,涵盖一个总目标、八大基本原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领域,共50项改革具体建议。


一、改革目标

1. 明确改革路径

持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 提出具体目标

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达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

3. 展望战略方向

为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筑牢根基。


二、改革导向(8大基本原则)

1. 统筹高标准改革与全方位开放

开放能倒逼改革,改革有助于更好地开放,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主要矛盾。

2. 统筹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

安全是发展的根基与底线,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与路径。

3. 统筹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双循环

国内大循环是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部分,国际双循环有助于打通国内大循环,二者既能独立存在又能相互促进发展。

4. 统筹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会影响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也能对生产力产生促进或制约作用。

5. 统筹短期现实问题和长远战略需要

现实问题是短板、瓶颈,也是制约未来发展的关键阻碍。统筹长远发展需立足现实,从解决当前问题着手。

6. 统筹中央领导和地方发展实际

既要强化中央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又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步调一致,又要灵活自主。

7. 统筹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关切

我党以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为追求,将人民群众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8. 统筹改革开放的广度、深度和速度

改革开放牵一发而动全身,广度明显;改革已到增量与存量并举阶段,要先立后破,稳步向前。


三、经济建设改革重点(20项)

1.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强化科技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发挥中央和地方科技委员会的作用,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强化国际科技合作,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3.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新兴和特定领域知识产权规则,加强保护,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4. 强化经营管理作用

发挥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引导作用,依据国有企业基本要求,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制定荣誉表彰制度。

5. 深化金融领域机制改革

围绕六大核心要素建设金融强国,依据五篇大文章加快制度建设与对外开放,推进六大体系建设,支持上海和香港提升全球竞争力。

6.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以服务贸易投资便利化为目标,构建跨境人民币业务制度,推动国内自贸区开展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优化相关政策,支持更多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储备,建设区域性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完善跨境资金风险监管。

7. 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化资本市场制度,根据“募投管退”需求健全相关制度机制,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支持上海建设一流交易所。

8. 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改革

制定国家数据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管理机构,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建立数据产权管理制度,支持相关研究与创新融资模式。

9. 改革土地市场制度

构建与宏观政策、区域发展、产业升级有效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相关制度,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10. 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推动农村、“城中村”等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支持多种经营模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11.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秉持“房住不炒”定位,健全与住房相关的制度,研究发展住房金融二级市场,健全REITs制度安排,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

12. 健全全国统一大市场体系

完善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围绕多方面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各类市场,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13. 深化区域协调机制改革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管理机制,推动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实现区域内多方面协同发展。

14. 加快雄安新区产业布局

针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员制定支持措施,支持雄安新区探索城市建设运营管理体制,吸引各类产业要素落户并制定优惠政策。

15. 推动国有资本市场化改革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制度优势,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培育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16. 支持社会资本做强做优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构建新型政企关系。

17. 加强境外中国资本管理

健全境外中国资本管理体制机制,支持各类企业走出去,完善境外投资和贸易平台,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等,保障资本安全。

18. 实施自贸区升级战略

推动履行国际经贸协定,提升自贸试验区战略地位,对标国际准则制定国内开放措施。

19. 加快国际自贸区谈判进程

加快中国 - 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推进CPTPP谈判,积极参与DEPA谈判。

20. 深化“一带一路”建设

打造标志性工程,推进“小而美”项目建设,制定廉洁建设原则,加强合作平台建设,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四、政治建设改革重点(10项)

1. 增强宏观调控一致性

统筹一揽子政策体系的建立和退出机制,确保政策同向、协同、节奏和力度均衡。

2.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增强预算精细度和执行刚性,提高财政信息透明度。

3. 优化现代税收体系

降低市场主体和个人宏观税负,稳定国家税制,在大中城市试点消费端税制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和征收制度,推进相关税种改革。

4. 优化货币政策工具

健全利率和汇率调控机制,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发挥超长期国债作用,将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

5. 优化中央政府职能

围绕重大领域提升中央政府宏观政策制定和协调能力,适度下放具体职能,鼓励地方先行先试。

6. 提升地方履职能力

利用党校资源开展县级领导干部轮训,探索干部调整模式,增强政策执行有效性,实施干部人才队伍培养计划。

7. 优化县级行政区划

综合多方面因素探索县级层面行政区划优化,省级政府统筹县以下行政区域优化方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8. 精简地方政府机构

针对常驻人口规模减少、发展潜力不足的县级以下地方政府,研究精准高效的机构数量,探索多机构协同改革。

9. 创新基层民主形式

深化乡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机制,试点人大代表候选人公开竞选模式,健全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创新基层智慧治理平台。

10. 深化全面监督体系

各级政府履行监督职责,提高监督渠道效率,支持多种主体开展监督,制定监督人保护和激励制度,创新智慧监督平台。


五、文化建设改革重点(6项)

1. 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党对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领导,明确公益化和市场化定位,完善文化市场主体和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

2. 强化国有文化企业的引领作用

依托国有文化企业,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对社会资本设立的文化企业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

3. 鼓励支持传统文化创新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代际传承和创新活动,设立产业基金,鼓励文艺创作。

4. 营造文化创作良好环境

完善文化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支持文化创新形式,鼓励主体公平竞争,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5. 实施科技赋能文化行动

推动文化创作与多种技术融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制度体系。

6.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支持文化企业和团体参与全球竞争,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制作文化产品,举办文化年活动打造全球品牌形象。


六、社会建设改革重点(10项)

1. 完善优生优育政策

细化鼓励生育政策,制定婚嫁、生育等政策体系,治理不良社会风气,制定生育陪护假细则,扩大托幼服务供给,增强生育支持政策力度。

2.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完善全生命教育体系,提高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和高考录取精准性,提升职业高中认同,改进技能培养结构,优化大学学科结构和培养评价体系,鼓励老年教育建设。

3. 优化就业创业环境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鼓励到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完善就业创业支持政策。

4. 优化收入分配格局

研究制定多行业收入标准,完善投资者回报制度和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拓宽居民和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优化税制结构降低个人所得税。

5. 改革医疗事业体制

坚持医疗公益性定位,改革医保报销制度,完善医疗制度体系,开展中医药推广和人才培养计划,改革医疗人才培养模式。

6. 实施健康中国行动

保障劳动者休假和休息权力,推动多种休假模式,统筹考虑健康因素开展主题活动。

7. 守护心理健康底线

制定心理健康法律法规,发挥基层和社会组织力量,完善个体相关机制,完善社区人民调解员制度。

8. 完善养老事业体系

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支持托幼和学前设施改造、人员转岗,支持社会资本和个人开展社区养老试点,增加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

9. 推动建设体育强国

创新体育管理体制机制,制定目标和评价体系,鼓励地方培育特色体育项目,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10. 发挥社会组织功能

加强社会组织党的领导和负责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组织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在多领域的作用,提升志愿服务供给能力。


七、生态建设改革重点(4项)

1. 完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

围绕多方面加快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指导省级制定规划方案和细则,严格落实相关制度。

2. 完善生态保护目标体系

围绕重点区域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

3. 完善生态保护组织体系

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创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创新生态资源融资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4. 完善生态保护价值体系

依托自然资源丰富区域开发建设相关区域,提高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认可度,制定生态修复工程对接碳排放交易制度,创新公众参与模式。



梅丫头爱读写
村,乡,镇各种总结,计划,方案,心得体会,工作流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