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深度学习
提升教学质量
-泰兴市高中生物名教师工作室-
前 言
PART.1
· 同课异构 ·
戴丹丹老师则紧密联系社会热点,从“碳达峰”“碳中和”等话题入手,引发学生对温室效应及其影响的关注,进而引出碳循环的教学内容。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构建碳循环模型的活动,并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碳循环的过程,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此外,戴老师还适时拓展相关知识,如电动汽车蓄电池使用带来的“铅超标”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让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落细。
PART.2
· 专家讲座 ·
林祖荣 老 师
工作室成员在活动中表现积极,他们认真学习、记录,并与其他教师分享交流。工作室领衔人符凯表示,此次活动将对工作室成员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产生积极影响,推动大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提升质量。
学 习 心 得
工作室领衔人 符凯
记得上一次在现场聆听林祖荣老师的上课还是在4年前。2020年11月6日,省南菁中学举办了第六届“审美课堂”同课异构活动,生物学科邀请了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林祖荣老师和另外两位青年骨干老师进行同课异构,主题是《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当时,林老师对教材内容的大胆整合、对课堂教学的精巧设计、对学生思维的充分锤炼,还有温文尔雅、谦虚平和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于南菁中学活动的主题是“审美课堂”,当时我就形容,“邹老师和刘老师的课是中规中矩的美,是小家碧玉式的美,而林祖荣老师的课是大气磅礴的美,是无可比拟的美。”
这次在省泰州中学有幸再次在现场聆听林老师上课。本次课堂教学的主题是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堂课让我再次感受林老师上课独特的魅力和独有的气度,也再次被林老师对课堂教学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深深折服。
一是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生物学科是由一系列概念组成的,概念教学是生物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难点。本节课是围绕“物质循环”这一概念而展开的,那么,对“物质循环”如何导入、分析、构建和运用呢?林老师在处理以上每一个环节时,都会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把原来的知识作为“根”,然后在这个“根”上生发出新的概念。比如,在导入环节,林老师提示学生以前学过有关“循环”的知识吗?学生回忆说有血液循环、卡尔文循环,还有一些可能有竞赛基础的学生回答说三羧酸循环等,学生会发现,无论是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还是个体水平,都存在循环这一现象,所以在生态系统层次,自然也存在循环现象,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样导入,自然流畅,就像根上长出新芽一样,不突兀、不生硬,学生也非常容易接受。
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吴举宏教授在《当前高中生物学思维教学忧思录》(《生物学教学》2024年第7期)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思维,思维浸润着“核心素养为宗旨”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科学思维是核心素养的“核心”。那么,如何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呢?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林老师充分利用具有开放性、进阶性和探究性的问题,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分析,从而锤炼思维能力。比如,导入时,学生回答出已经学过血液循环、卡尔文循环后,林老师继续追问,“同学们有没有想过,生命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这些循环,对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什么意义呢?”林老师的这个问题课本中没有现成答案,目的就是启发学生去分析并评价,并通过不断的追问去启发学生思考和分析,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
三是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能够让学生从“爱上生物课”到“爱上生物学”再到“从事生物学”,我想这应该是每个生物老师的梦想。林老师上完课之后,孩子们都不想走,纷纷表示被林老师的课深深吸引并沉醉其中。这说明这些孩子至少已经“爱上生物课”了。由于林老师的课堂充分尊重和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让知识自然生发,所以听林老师的课一点都不累;通过设计层层推进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能够触摸到科学的真谛,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独特的魅力,所以听林老师的课收获满满;林老师知识渊博,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平易近人、循循善诱,所以听林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满足了学生的情绪价值。这些特质综合起来,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善学。
在正值我市大力倡导“兴学课堂”的今天,林老师的课恰如一场及时雨,为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启发,为我市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践“兴学课堂”理念,如何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指明了方向。
泰兴中学 熊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工作室全体成员在江苏省泰州中学有幸聆听林祖荣教授的示范课,让我感到收获满满,让我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以学为中心,什么是为思维而教。课堂中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知识的巧妙建构让我感触颇深。
林教授的讲座更是高屋建瓴,让我知道如何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就要求教师注重设置开放性问题,可以以问题驱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同时林老师提到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几个基本要求:1.讲“理”。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DNA和RNA存在结构差异,因而性质不同从而导致功能不同。用背后的知识逻辑,引导学生去思考。2.讲“方法”。比如科学家研究的故事,科学史涉及到的内容、方法、技术、精神和态度。3.讲“观念”。知识背后的观念,这是需要老师去认真挖掘的。林老师通过ATP的合成、不同条件下的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的方式不同等实例来揭示结构与功能适应观、生物的进化观等生命观念。
人生漫长,风雨兼程,只要心怀热爱,即使岁月荒芜,亦能奔山赴海,静待一树花开。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近距离感受大师风采。
泰兴中学 朱燕
林祖荣老师的课堂就像一个知识的宝藏,既能让你学到丰富的知识,也能让你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还能让你形成生命的观念。听他的课,就像温润细雨滋润着你的心田,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习得相关的知识,在他的引导下,你会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思维的火花在不断的碰撞。无论是理论阐述还是案例分析,都精准到位,使你能迅速掌握关键要点。
从林老师的课中,我学到了概念教学的精髓。生物学的概念教学一直以来是我教学的盲点,怎样才能把概念教好呢?林老师在讲解“物质循环”概念时,先通过循环的案列引导学生对“循环”这个概念的建立,小到细胞中光合作用的卡尔文循环,大到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循环,最后落脚到生态系统的循环,并对“循环”的意义,循环的建立模式,研究循环的方法等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最后归纳到“物质循环”的概念,在讲解这个概念时,先让学生熟知课本,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最后林老师再提醒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最后从最基本元素C的循环,让学生按照模型构建的方法:节点——箭头——文字,构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并对学生的模型进行补充和修正。
最后林老师告诉我们,教学是一种修行,不仅在修炼学生,也是在修炼自己。在教学的路上,我们要落实“讲理、讲方法、讲观念”三个方面,教无定法,不要拘泥于课的形式,而在于实实在在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背后的逻辑,获取知识的方法,外在形式多样但内在统一的观念。
在我以后的教学路上,我会不断地修炼自己,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怀揣着勇气和决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早日遇到更美的自己。
泰兴中学 朱颖
9年前我机缘巧合听过林祖荣老师的讲座。儒雅的林老师妙语连珠,对课本知识点认知的思维高度让我折服,今天有幸在工作室的活动中听林老师讲授了一节课,再一次收益良多。
林老师授课的课题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引出循环的话题,再回顾学生已知的体循环肺循环以及光合作用中物质循环的过程,从而建立生命法则中循环的思想。学生在黑板上书写体循环和光合物质循环后,林老师对他们展示出的循环过程的关键处给予肯定:写出了循环过程的节点和路径。然后他和学生一起讨论了碳库和碳流通途径,很自然的让学生通过关注节点和路径建立了碳循环的模式图。整个课堂没有花哨的视频和课件,没有繁琐的导学案,一支粉笔,两张图,看似天马行空,实则环环相扣!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学生下课不愿意离去,我也听得意犹未尽!我相信,学生通过这节课已经掌握了循环的精髓,以后遇到任何循环的问题都能解决。回顾自己的课堂,为了分数,把课本内容细碎化处理,希望每个知识点落实,难免有许多地方生硬处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不尽人意。
林老师觉得生物是一个说“理”的学科,要锻炼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需要知道“为什么”,只有深刻理解生物现象的本质,才能摆脱机械记忆,让一切知识融会贯通,记忆深刻,过目不忘!
对比大神的光芒万丈,我只有萤火之光,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向大师们学习,提高思维水平,让自己的课堂再上一层楼!
泰兴一高 丁敏
对林祖荣老师的印象,一直是在高中生物教材上,高大上,但陌生而遥远。今天有幸聆听林老师的课和讲座,接地气,收获颇深。
1.知识深度与广度方面:
知识体系完善:林老师能够将生物学科的相关的知识体系进行全面且系统的梳理,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逻辑。比如在讲解细胞中DNA和RNA的稳定性的区别方面,分析所带电荷,联系分子结构所带基团,阐述染色体的组成,讲清楚DNA带负电荷,组蛋白带正电荷,所以能正常形成染色体。体现生物学中的“讲理”。举例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从为什么取胰腺细胞分析,思路清晰,逻辑透彻,娓娓道来,说到如何跟踪,像探索新世界,但又很顺畅的“讲方法”。在讲“观念”时,林老师举了细胞膜的功能的例子,讲其背后的系统观,由点到面,汇总内在的统一性和外在的多样性。时而细雨蒙蒙的清晰,时而大气磅礴的宏伟。课上成了艺术欣赏,大家都被惊艳到了。
每个模块的知识点,不仅会详细介绍各部分的细节内容,还会深入阐述这些点如何联系,以实现各种生理功能,使学生对这一知识模块形成完整的认知框架。
拓展知识丰富:他适时的会引入大量书本之外的知识和科研前沿信息,帮助拓宽视野。例如在讲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内容时,会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到理论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探索兴趣。也联系到国家、社会的外循环和内循环,充分体现价值观、大格局。
2.教学方法与技巧方面:
问题引导式教学:林老师擅长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不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他会先提出一些真实现象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不同条件下植物固碳方式不同的本质。
3.学科思维培养方面:
强调理科思维:作为理科,林老师一直强调生物学科的说理性和逻辑性。他会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物问题,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比如在讲解生物实验设计时,会让学生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方面进行逻辑推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渗透学科思想: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渗透生物学科的思想,如进化思想、稳态思想等。让学生理解生物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从而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科的本质。例如,在讲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时,会引导学生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角度去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4.学习态度与兴趣激发方面:
学习热情高涨:林老师的温文尔雅、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能够让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物学科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他的一些幽默的比喻和生动的讲解,常常能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记住知识点。
学习态度端正:他对生物学科的严谨态度和敬业精神,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科需要认真对待、深入钻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本次学习真的受益匪浅,反思自身的生物学教学,教育之路也是漫漫其修远兮,要一直跟着优秀的人追寻,自我总结,努力创造。
泰兴一高 顾海荣
曾经只是在网络上看过林祖荣教授的视频课,而今近距离观摩了林祖荣教授和戴丹丹老师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同课异构,并聆听了林教授的《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探索》讲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林老师的课,课件就那么两张图片,没有精彩的动画以及吸睛的视频,这种课已经很少见了。教师适当少用PPT上课,对于学生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必须保持注意力极度专注,才能跟上课堂思路,减少了多媒体的干扰,学生思维完全沉浸在课堂中,有助于思维的深入发展。工具是人类器官的延伸,但过度依赖工具会造成自身功能退化,如过度依赖课件之于老师的教学能力退化。
40分钟的课堂中传递知识主要通过语言,我有一种沉浸式听课的感觉,全程听着林老师的声音一起思考,这种专注语言的轻松听课是很久没有的体验。教学全程围绕着对一个核心:“循环”,以自身履历巧妙引出“循环”概念,进而导入课题,尽显教学智慧;将复杂概念深入浅出地剖析,如讲解“物质循环”概念时,引导学生从熟悉的血液循环、卡尔文循环等知识入手,逐步构建新知识,使抽象知识变得生动易懂。只有这样的课才真正能做到,上完课,学会了,学通了,有一种从空中慢慢的踩到地面的感觉。
林教授的“说理课堂”逻辑严谨、环环相扣或娓娓道来或幽默风趣,不只停留在“是什么”的问题水平,还进阶到“为什么的”本质水平,让学生摆脱机械记忆。这对老师的教学能力要求非常高,全部的内容必须储存在大脑中,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也让课堂有更多的生成性。
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从名师的教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我将汲取智慧,砥砺前行,创造出更加精彩的课堂。
泰兴二高 曹文进
10月24日,在工作室领衔人符凯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工作室成员齐聚省泰州中学,举行第十八次集中研训活动。这次活动我们观摩了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林祖荣教授与省泰州中学戴丹丹老师针对高二新授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同课异构课,聆听了林祖荣教授开设的《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探素》讲座。我深刻体会到了不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际课堂中的碰撞与融合,以及深度学习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林祖荣教授与戴丹丹老师各自展现了独特的教学风采。林教授的课堂可能更加注重理论深度与科学方法的引导,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不断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产生新知识,深入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及特点。戴老师可能更注重情境创设与实践操作,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学生成果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和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种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不仅展示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也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两堂课中,都明显看到了学生主体性的凸显。无论是林教授的深度引导还是戴老师的情境创设,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他们的深度学习。
通过这次同课异构和讲座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深度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努力将所学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泰兴二高 杨晶
十月的泰州秋日微风,阳光正好,秋色如画,我们工作室全体成员赴省泰州中学参加第十八次研修活动。此次活动,我们先后观摩学习了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生物特级教师林祖荣教授和省泰州中学戴丹丹老师同课异构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认真聆听了林教授《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探索》主题讲座。
林教授先从自身履历为例引入循环的概念,再以学生初中熟悉的血液循环回顾来理解循环的概念,以高中重点内容细胞代谢中的三羧酸循环、电子循环、ATP和NADPH的循环,卡尔文循环等强化理解循环的概念,强调指出循环是生命的运作方式,再自然过度到本节课题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课堂中,林教授始终面带微笑,引导学生抓住循环方式的各个节点,用箭头表示循环流动过程从而构建出碳循环的概念模型。林教授的这堂课让我深刻认识到启发式学习方法、构建知识体系和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讲座伊始,林教授指出大单元教学设计无法常态化处理,大单元教学设计解决深度学习问题,其主要目的是能够让学生思维动起来,无需拘泥于课的形式。高中生物教学的共性问题应该注意三点内容:要讲理、讲方法、讲观念。林教授列举了大量高中生物的一些知识,信息密度虽大,但由于林教授对前因后果进行精致入微的剖析,听下来并不觉得消化不良而是意犹未尽。讲座内容展现出林教授极高的专业素养,他把教学案例进行出神入化地演绎,将高深、枯燥的理念转化为生动、引人入胜的教学实践,是真正的生物学专家。
相信本次研修活动能更好地引领我们工作室成员在教学工作中不断突破自我,促进专业更好地发展。
泰兴三高 姚琴
《物质循环》这节课看着没啥内容,但要上好这节课,难度系数很大。怀着好奇的、学习的心态去听的。听完课,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茅塞顿开。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两位老师对物质循坏的讲解深入透彻,不仅涵盖了课本上的基本概念,还拓展了许多相关的前沿知识和实际应用。他们从生态系统的不同层次入手,详细阐述了物质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让你对物质循环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例如:林祖荣老师通过生活实际引入到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戴丹丹老师则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展示了物质循环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深度与广度的结合,拓宽了大家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运用了图表、动画、视频,学生动手画图等多种手段,此外老师们还采用了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思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听两位老师的课,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思维的启发与培养。尤其是林祖荣老师的导入、问题的提出、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引导都是那么的自然、水到渠成。大师的水准真是惊艳了我,模仿和学习,是我今后的目标。
泰兴三高 王琴
枫叶微红近有霜,碧云秋色满校园。一大早我们工作室全体成员便齐聚省泰州中学,参加第十八次研修活动。我们先后观摩学习了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生物特级教师林祖荣教授和省泰州中学戴丹丹老师的同课异构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有幸聆听了林教授《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探索》的精彩讲座。
林教授以自身履历为例引入“循环”,接着联系初中所学的“血液循环”及高中所学的三羧酸循环、ATP和NADPH的循环,卡尔文循环等,帮助学生建立生命法则中循环的思想,体会循环的意义,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了解科学家研究过程中的想法。他指出“生物内在统一,外在多样”,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研究物质循环?”此外,他鼓励学生抓住基本要素,将课本上“物质循环”的表述加工成自己的表述,让学生在黑板上用自己的方式尝试构建血液循环及暗反应中的循环,进而总结出关于“循环”的表述方式是“循环中的各个节点+相关流动的方向”,为后面构建碳循环的概念模型打下基础。
总的来说,林教授的课,课件内容很简单,就是几张与循环有关的图文资料,逻辑严谨,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整节课如行云流水,启发式教学也让课堂有了更多的生成性。我惊叹于林教授强大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听林教授的课是一种享受,这种专注语言的轻松听课是很久没有的体验。
林教授的讲座同样有一种魔力将我们深深吸引,他把“深度学习”这类抽象的词用教学案例进行出神入化地演绎。他指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共性问题应该注意三点内容:要讲“理”、讲“方法”、讲“观念”,备课时要考虑知识背后的逻辑,让教学有意思,让教学走向深度。一个多小时的讲座让老师们意犹未尽。我们都深深折服于林教授的专业素养和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个人魅力。他为我们打开了走向深度学习的大门,让我们在生物课堂教学的道路上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泰兴三高 常益
10月24日,我们工作室全体成员齐聚省泰州中学,参加第十八次集中研训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观摩学习了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林祖荣教授和省泰州中学戴丹丹老师就高二新授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进行的同课异构,并聆听了林教授开设的题为《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探索》讲座。无论他们的示范课还是讲座都十分精彩,让我叹为观止。
林教授以自己的履历为开场白,讲到工作地点轨迹是“江苏-北京-江苏”时,他巧妙地引出了“循环”的概念,然后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林教授对生物知识的讲解很精准,在阐述概念、原理和过程时,会细致入微地剖析每一个要点;他的讲解深入浅出,能把深奥的生物学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内容,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具体,方便学生理解;他注重启发,讲课中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林教授的课如数家珍、温润如玉,反映了他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林教授的讲座衔接自然、行云流水、逻辑严谨、深入透彻,他的渊博的知识面让我钦佩不已、深深震撼。
戴老师的课从“碳达峰”、“碳中和”等社会热点谈起,接着自然过渡到温室效应和其不利影响,由温室效应的缓解措施自然引出碳循环。前后环节完美呼应,设计思路堪称完美。在讲授碳循环过程时,戴老师组织学生根据资料自主构建模型并安排展示然后及时加以评价、修正。这种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讲到减少燃料燃烧而使用电动汽车时,戴老师还进行了适当拓展——因蓄电池使用带来的“铅超标”所引起的儿童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综观戴老师这节课,完美体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层面。反映出她深厚的教学功底和非同一般的教学水平。
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研训活动,必定令我终生难忘。
泰兴三高 唐文娟
10月的泰州轻风拂面,阳光温暖而明媚,我们名师工作室成员在领衔人符凯的带领下来到省泰州中学参加第18次集中研修活动。本次研讨聆听了专家报告、观摩了名师的生动课堂、听取了名师的精彩点评,受益匪浅。
林祖荣老师亲切的话语,详尽的案例,渊博的学识深深吸引了我。林教授从课堂中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给我们进行了指导。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讲理——理性思维;二、讲方法——如讲科学发现史时需要讲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三、讲生命观念。林老师的指导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设计有逻辑思维的问题进行教学,让学生形成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进而做到整节内容的融会贯通。要有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让学生把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深度学习不仅仅指向学生,更指向站在讲台上的我们。
戴丹丹老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节课以“碳达峰、碳中和”为主线情境,以“碳循环模型“的构建和应用为核心,提升学生模型建构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戴老师用倒叙的形式娓娓道来,关注社会责任,贴近生活,最后将生物富集与碳循环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她的这些精心设计都值得我借鉴和学习。
泰兴三高 梅国香
在这次研修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深刻的感悟。
研修的过程犹如一场知识的盛宴,专家的讲座、优质课像是一道精心烹制的佳肴,滋养着我的思想和灵魂。林祖荣专家的精彩讲解,让我对专业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他以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让我们领略到了学科前沿的魅力。
与同行们的交流和碰撞,激发了我的思维火花。大家分享着各自的经验和见解,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还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伙伴,为今后的合作与交流奠定了基础。
回顾这次研修,我深感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还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时,我也会将研修中所感受到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传递给身边的人,共同为推动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这次研修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它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泰兴三高 金玺
10月24日,我有幸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林祖荣教授关于“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探索”的讲座。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深感此次讲座对我的教学有着极大的启发与促进作用。
林教授在讲座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物质循环这一复杂主题,他提到:“物质循环是自然界中物质运动与变化的重要过程,它使得地球上的各种元素能够持续不断地被利用。”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意识到物质循环不仅是一个知识点,更是一个理解生命现象和生态关系的重要视角。
通过林教授的详细讲解,我深刻体会到,物质循环不仅包括生物体内的代谢循环,还包括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使我更加理解了生物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将这些联系清晰地传达给学生。
林教授还强调了深度学习的重要性,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记忆知识点向理解知识转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探究精神。他侧重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为例,说明了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深层次理解,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
讲座中,林教授列举了他在课堂上运用循环学习法的具体实例,例如通过案例分析、实验设计和问题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不同环节中反复学习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林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且富有启发性,为我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我将尝试将循环学习法应用到我的课堂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命内在的统一性和外显的多样性这样一种生物学观点,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相信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我能逐步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泰兴三高 严飞
END
来 源 | 泰兴市高中生物名教师工作室
编 辑 | 丁敏、顾海荣、杨晶
制 作 | 季 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