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文物说|愿作鸳鸯不羡仙

时事   2024-11-26 09:31   内蒙古  

  《内蒙古日报》(2024年11月26日10版)

自白


我们这样秀恩爱
高玉璞  

  这是一场表达夫妻琴瑟和鸣的宴席。大家知道,在封建社会礼制中,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女性只能把一生的幸福寄托于美满的婚姻,老话常说的“夫贵妻荣”便是这个道理。作为那时的女子,我是幸运的。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是丈夫对我的深情。为此,他常在一些传统节日里特意为我举办开芳宴,有时还兴致勃勃地让画师把宴席的情景记录下来。


  开芳宴是独属于夫妻二人的家宴,丈夫借此浪漫地表达对妻子的爱恋之情,流行于唐宋金元时期,在上元节(元宵节)、上巳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期间举办。与开芳宴对应的是“开华宴”,由妻子为丈夫举办。这个温馨活动的主题是夫妻对坐宴饮,观赏乐舞表演。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大家别以为我们夫妻间的宴饮是一件很随意的事,该遵守的礼仪必须遵守。你们看,在我们的帷帐里,帐幔卷帘、屏风桌椅、盘盏箱柜,干干净净,摆放有序。我和丈夫在桌前相对而坐,桌子上注壶、温碗和盛有瓜果食物的杯、盘、碗、盏等一应俱全。


  丈夫头戴圆顶帽,帽缨垂肩,身着右衽窄袖蓝色长袍,腰上围着玉带,脚穿高腰靴子。他左手放在膝盖上,右臂托在座椅卷云形扶手上,不怒自威中显示着一种悠闲。作为家里的女主人,我不能像丈夫那样尽显随意,反而还得让自己时刻保持端庄。我把头发高挽成髻,为防止头发散落有失体统,又用针簪固定了一下。我上身穿左衽紫色长袍,外披深蓝色开襟短衫,腰间的缎带下垂至膝盖,脚上也穿着靴子,双手藏于袖间,双臂相对,端正地坐着。


  我和丈夫身后各站立着男女侍者,虽然是仆人,穿着也得讲究。男仆头戴当时传统的圆顶帽子,腰间系着细腰带,右侧挂着一个扁圆形荷包,双手捧匜,随时准备为我们倒水,女仆梳双丫髻,系红色发饰,额头上点缀着小装饰,满脸喜兴,双手捧奁,随时准备为我补妆。


  舞乐表演很精彩,有吹笛的、击鼓的,好不热闹。开芳宴让我感受到了“有夫有妇,然后为家”的其乐融融与富足安适的幸福生活。



愿作鸳鸯不羡仙

□高玉璞  通讯员  孙雪江

  

  开芳宴是独属于夫妻二人的家宴,丈夫借此浪漫地表达对妻子的爱恋之情,流行于唐宋金元时期,在上元节(元宵节)、上巳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期间举办。与开芳宴对应的是开华宴,由妻子为丈夫举办。这个温馨活动的主题是夫妻对坐宴饮,观赏乐舞表演。

  男主人头戴圆顶帽,帽缨垂肩,身着右衽窄袖蓝色长袍,腰上围着玉带,脚穿高腰靴子。他左手放在膝盖上,右臂托在座椅卷云形扶手上,不怒自威中显示着一种悠闲。

  女主人头发高挽成髻,身穿左衽紫色长袍,外套深蓝色开襟短衫,腰间的缎带下垂至膝盖,脚上穿着靴子,双手藏于袖间,双臂相对,端正地坐着。

  在中国绘画史上,壁画是独树一帜的一个艺术门类。中国古代壁画的发展,既与各历史时期人们的信仰、习俗、审美观等密切相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和技术发展水平。墓葬壁画则为后人描绘了一幕幕生动翔实的前人生活画卷。

  墓葬壁画深埋地下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比一般的金石器物更能体现墓主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被称为“献给另一个世界的画作”。

  赤峰博物馆“和同一家”展厅陈列着一幅出土于元墓的壁画《夫妻对坐图》,长163厘米、宽119厘米,于1982年在赤峰市元宝山区宁家营子村老哈河西岸沙子山元墓中揭取。该墓为砖砌穹隆顶的单室方形土圹墓,墓室顶部与墙壁壁画绘制精美,内容恢宏壮观。该墓四壁由对坐图、生活图、礼乐仪仗图、行旅图、山居图等8幅壁画内容组成,荷花、牡丹等吉祥图案纹样为券顶装饰的主要图案,是绘画水平较高的一处元代墓室壁画。画面人物表情生动,服饰线条洒脱,以深赭、墨绿、深黄等色彩为主。

  《夫妻对坐图》属于“开芳宴”题材,这是夫妻之间一种特定的宴席形式,也是宋辽金元时期墓葬中流行的装饰题材。

  《夫妻对坐图》是位于墓室正墙的壁画,以黑色线条勾勒轮廓,平涂填色渲染。画面两侧束起的帷帐下,男女墓主人相对而坐。男主人居左,长圆脸,短胡须,浓眉红唇。右侧是女主人,头挽高发髻,发上插簪,耳垂翠环。男、女主人身后还有一名男仆和一名女仆,男仆双手捧匜[yí],女仆双手捧着奁盒,似乎随时准备服侍主人。这是一幅以男女主人为中心的横轴式主题画,整幅壁画展现出元代贵族富贵和谐、其乐融融的生活景象。

  沙子山元墓中虽没有发现能够证明墓主人身份的明确信息,但是有专家学者对墓葬壁画《夫妻对坐图》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墓主人身份的“蛛丝马迹”。首先,壁画中男主人戴的圆顶暖帽,前额帽檐略窄,后檐稍宽,这种帽子通常是由皮毛或锦缎缝制而成。元代贵族非常重视头部的装饰,冠帽是区分贵族等级的符号。元代皇亲国戚、达官贵族所戴的暖帽多用黑貂、青鼠皮等珍贵皮毛缝制。

  其次,男主人穿的是右衽窄袖长袍。据《元史·舆服一》记载:“百官公服,制以罗,盘领,俱右衽。”元代官服有两个体系,一为继承汉制的衮冕服制,一为沿袭蒙古族的质孙服制。质孙服为右衽、窄袖。可见,画面中的男主人应该是一位元代的高官。

  画面中的女主人身穿深蓝色对襟短衫,这种实用保暖且具有装饰性的小衫在元代称比肩,属于宫廷礼服质孙服的一部分。此外,女主人对襟短衫内的窄袖长袍为紫色。元代对服饰的颜色有严格规定:帝后服赭黄,达官服紫为最上乘。由此可见,女主人身份地位也非同寻常。

  《夫妻对坐图》描绘的不是墓主人升天的场景,而是更注重世俗趣味。墓主夫妻二人相对坐于帷帐下,观赏歌舞表演。绘制者根据墓主人的身份、志趣、品位,乃至当时的潮流,为其“个性化定制”相应的内容,描绘墓主人生前夫妻和睦,愿作鸳鸯不羡仙的情感,再现世俗人间烟火,旨在营造一座热闹、温馨的“吉宅”,庇佑他们的后人安康富庶。

  今天的赤峰地区在元代处于元大都、元上都通往岭北的交通要冲,虽然文物遗存丰富,但由于元代实行“不树不封”的土葬制度,大多墓葬使用深埋且不起坟丘的“秘葬”习俗,既没有封土堆,也没有地面建筑作为标识,因此元代大型的陵墓大多湮没难寻,导致元代墓室中的壁画十分稀有。

  开芳宴题材多见于宋辽金元时期墓葬,这些墓葬多为继承汉代砖室墓演变而成的仿木建筑结构雕砖壁画墓。开芳宴是这些墓葬中常见的壁画图案,用于体现墓主人夫妇的和睦与恩爱,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理想的家庭模式。

  以《夫妻对坐图》为代表的元墓壁画的发现,为研究元代服饰和绘画艺术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元代的社会习俗和文化生活。

观点

民族融合的画风

孙雪江

 

  元墓壁画《夫妻对坐图》色彩柔和、线条流畅、笔力刚健,被称作元墓壁画的精品之作。壁画以铁线描为主,画中人物的外轮廓运用粗重流畅的长线,挥笔洒脱自如。在处理人物的五官与手部等细节时,画师又选用了纤细的短线,细腻而精炼。由于壁画的线条对比明显,使画中人物的五官更加清晰饱满,这种线条的转换使用,体现出了元代画师熟练而高超的绘画技艺。

  在元墓壁画中,画师会运用高度写实的手法,对人物五官、神态、服饰等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在服饰绘制方面,无论是从整体线条到细节装饰,还是从颜色到式样,都做了精心描绘。因而壁画《夫妻对坐图》中人物的圆顶暖帽、窄袖长袍、开襟短衫、紫色长袍等服饰细节,在不经意间透露了墓主人高贵的社会地位。

  在赤峰地区,考古学家先后发现了5座珍贵的元代壁画墓,分别为元宝山区沙子山1号、2号壁画墓,三眼井1号、2号壁画墓,翁牛特旗元代蓟国公张应瑞家族墓,这些墓葬壁画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饮宴图、出猎图、归来图、行旅图、山居图、礼乐图和各种装饰图案。壁画内容中既有反映蒙古族人的狩猎习俗,也出现了研茶图、奉茶图等日常生活习俗的画面。从墓室壁画的绘制技法上,体现出元代中原绘画艺术对游牧绘画艺术的影响,反映了民族间的文化融合。

  赤峰地区这些珍贵的元墓壁画为我们研究元代的历史、礼俗、制度、服饰衣冠乃至北方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作者系赤峰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史话


千年不散开芳宴

  

  中国的墓葬壁画可追溯至秦汉,内容从简单装饰发展为复杂叙事,图案包括逝者生前活动场景、神灵百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日月星辰等,绘画风格有写实的,也有豪放写意的。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墓葬壁画题材充分描绘墓主生前生活。两宋时期,墓葬壁画达到极盛,开芳宴成为常见装饰图案。开芳宴一词出自宋人罗晔的《醉翁谈录》,书中对夫妻在厅中对坐宴饮,观厅前歌舞的场景称之为开芳宴,并进一步指出这是表达夫妻相爱的一种方式。由此得知,开芳宴需具备夫妻对坐宴饮和歌舞表演这两个要素。

  在开芳宴壁画描绘中,夫妻位于画面中心,桌上摆满佳肴美酒。丈夫显不怒自威之态,妻子则温婉端庄。夫妻二人身边有男仆与侍女,还有屏风、花卉等摆设,增添雅致氛围。壁画以流畅的线条,细腻的笔触,勾勒人物表情和服饰纹理,用鲜艳的色彩烘托热闹欢乐的氛围。

  开芳宴壁画承载着深刻的家庭伦理观念,体现“夫妇和而后家道成”的儒家思想。墓葬壁画中绘制此场景,既表达墓主对生前家庭生活的眷恋,也寄托对来世家庭和谐的祈愿。同时,这一题材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水平和审美趣味。丰盛食物、精美酒具和华丽服饰,体现物质富足,人物姿态优雅、场景布置精巧,体现人们对精致美好生活的追求。

  开芳宴壁画在墓葬壁画史上有独特地位,与其他题材相比,它聚焦家庭生活微观层面,展现古代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在宋辽金元不同时期的文化差异下,开芳宴壁画风格各有特色。北宋时期强调人物文雅和画面细腻感,辽金元时期融入北方游牧部族的豪放元素,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体现了夫妻的恩爱之情。(雷焕 供稿)


往期链接


北疆文化·文物说|牛气冲天“金钞子”

北疆文化·文物说|千古文明说陶鬲

北疆文化·文物说|三彩鸳鸯护水纹

北疆文化·文物说|公道杯底藏玄机


来源:内蒙古日报
支持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董文喆

校对:董柏杰

内蒙古日报
静水流深,感谢您一路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