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许多人的社交平台突然“西化”了!打开手机刷一刷,无数外国人说着机翻味浓重的中文,展示自家猫狗和身边美景,跟中国网友交流彼此的薪水,做什么样的工作,追什么样的明星……让人不禁感慨这才是“文化融合”的正确打开方式!
其实这样中外和睦交流的场景,早在千年以前的唐朝便已发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唐代长安成为各族人民的汇聚地,那时的长安可是不折不扣的“国际化大都市”,街头举目可见高鼻深目的“胡人”。
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对唐代人民的穿衣打扮、休闲娱乐、饮食文化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来和唐唐一起看看吧!
💡外国人在长安怎样生活💡
来自异域的人们聚族而居,有的在西市经商,也有邻国专门派来学习的“留学生”,“留学生”们还能参加尚书省举办的科举考试。他们遍布各个阶层,从事各种职业,实实在在地融入了长安人的日常生活中。
为了管理胡人,朝廷也特地设置了“萨宝”一职,由这些胡人中的首领人物来管理本族人。
▽
在西安博物院展出的“史君墓石椁”的墓主便是担任凉州萨宝的粟特人
△图源网络
💡异域萌宠💡
民族大融合时期的唐朝,就连养宠物这件事都带有异域特色!唐朝女子常养的一种宠物“拂菻狗”就是一种传自西域的小狗。宫中也有许多从天竺、波斯等国进贡来的“洋鹦鹉”,宫女们还常以教鹦鹉说话为乐,王涯的《宫词三十首》就写道:“教来鹦鹉语初成,久闭金笼惯认名。”
来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游玩,也可以在福街口见到乖巧可爱、羽毛漂亮的小鹦鹉,租一只让它陪你一起逛长安,沉浸式感受一次唐朝人的乐趣~
💡异域乐舞💡
除了可爱的宠物,胡人也带来了充满异域风情的舞蹈和音乐。元稹曾写“伎进胡音务胡乐”,便是写当时的歌女也愿意学习西域的音乐舞蹈来进行表演。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热情奔放的“胡旋舞”和“柘枝舞”。
▽演艺《万邦来朝》中出现的胡旋舞
▽演艺《一曲柘枝》中出现的柘枝舞
悦耳的乐曲和新颖的乐器也极受欢迎,琵琶、二胡、箜篌等乐器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便是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巧妙融合了龟兹、疏勒、天竺等地的音乐风格。
▽演艺《霓裳羽衣舞》
💡胡服很流行💡
与传统服饰相比,胡服在男女样式上并无明显区别,打破了男女服装的性别界限,所以随着胡服的普及,女着男装也逐渐被社会接受,这也是唐代开放包容的一大体现!
唐代女子所穿的胡服主要是圆领或翻领紧袖长袍,比起襦裙更加利落方便,颇受大家的欢迎。若诸位在游览长安时遇见檀棋姑娘,便可看到她身上穿的即为胡服~
💡大唐进口化妆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千年之前的唐代,女子便对化妆这件事颇有研究,当然也少不了使用各种胡人带来的“进口化妆品”~有名的画眉产品“螺子黛”便是一种来自波斯的进口化妆品,据记载每颗价值十金,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除了眉妆,用胭脂“抹红”也是唐代妆容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相当于现在的腮红,也会用胭脂化斜红、花钿等妆容。据《古今注·草木》记载,胭脂出自西域,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地区,成为人们爱不释手的化妆品之一。
💡异域发型💡
唐代女子对发型也是格外看重,各类文献记载的女子发髻有百种之多。在胡风盛行的时代,来自异族的发型发饰也传入中原成为风尚,比如回鹘女子的传统发髻“回鹘髻”,便格外受到大唐女子的喜爱。
▽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玉真公主的发髻
便类似回鹘髻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过。自丝绸之路开辟以来,西域各族的食物便逐渐传入中原,《旧唐书》中记载到:“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胡饼💡
胡饼是唐朝很普遍的一种胡食,以白面制成,上撒芝麻,类似于今天的芝麻烧饼或馕,白居易曾在诗中用“面脆油香新出炉”来形容胡饼的滋味~
▽电视剧《国色芳华》中也出现了胡饼
💡蔬菜瓜果💡
除了胡饼,我们今日常见的许多蔬菜也是“舶来品”,菠菜、黄瓜、茄子等都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葡萄、西瓜等通过丝绸之路带来的水果,也极大地丰富了唐代人的饮食文化。
💡西域美酒💡
胡人在西市开起酒肆,带来了西域的美酒,貌美如花的胡姬在酒肆中载歌载舞,成为盛唐诗酒气象的重要表征。李白所写“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便生动描写了人们对西域美酒的喜爱。
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我们也时常见到外国游客,他们有的换上传统汉服,有的品尝特色美食,对大唐长安的繁盛赞不绝口!
有交流和融汇,才会有更多的成长和发展,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才成就了盛世大唐的辉煌。
树立文化自信,对话不同的民族文化,共同进步成长,这便是文化融合的意义。
欢迎投稿美文、视频至
tangtang20220428@163.com
---------------------
声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法律顾问:陕西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 杨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