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质酸微生物发酵上游工艺

文摘   2024-10-31 17:00   江苏  

一、菌种选择

HA主要由链球菌属,如兽疫链球菌、马疫链球菌等,特别是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合成。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多样性和异质性。优先选择安全非人体致病菌且能产生高质量的透明质酸菌株。通过诱变育种等方法,筛选出高产、遗传稳定且无溶血性的菌株。

1.不同微生物以不同的代谢途径在不同发酵培养基中生产HA


目前通过基因工程插入与 HA 合成相关的必需基因和独特的纳米颗粒已被用于增加 HA 的产生。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通过部分抑制糖酵解途径,将碳通量转向 HA 的生产,从而使HA的产量增加七倍,但这相应也会使产品的分子量同时增大,生产相对均匀长度的 HA成为一个新的挑战。此外,随着高密度发酵,培养基粘度超过 4 g/L的HA 会限制氧气转移,从而形成厌氧环境,使碳流更多地流向生物质的生产,而不是HA,从而产生相应的污染副产物,如乳酸。

图1.马链球菌兽疫亚种A群和C群透明质酸(HA)生物合成代谢流图(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S. zooepidemicus的相关基因插入L. lactis中,创建了能够生产HA的重组菌株)

HA的生物合成起始于葡萄糖,通过己糖激酶将其转化为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P),这是HA合成的关键前体。随后,葡萄糖-6-P进入两条不同的合成途径:第一条途径形成葡萄糖醛酸:葡萄糖-6-P在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1-P,再由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催化生成UDP-葡萄糖。UDP-葡萄糖经过UDP-葡萄糖脱氢酶的氧化,形成UDP-葡萄糖醛酸,这是HA的第一个前体。第二条途径形成N-乙酰葡萄糖胺:葡萄糖-6-P在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果糖-6-磷酸,经酰胺转移酶标记上酰胺基后形成葡萄糖胺-6-磷酸。葡萄糖胺-6-磷酸再经酶变位酶修饰为葡萄糖胺-1-磷酸,最后经乙酰转移酶和焦磷酸化酶乙酰化、磷酸化,形成UDP-N-乙酰葡萄糖胺,这是HA的第二个前体。这两种前体在透明质酸合酶的催化下,以交替模式聚合,最终形成透明质酸聚合物。对于细菌而言,HA的生物合成是一个耗能且复杂的过程,同时利用了许多糖酵解产生的中间体。正确了解HA的生物合成途径,有助于优化发酵技术,提高HA的产量。

图2.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 zooepidemicus)中透明质酸(HA)的生物合成


二、菌种预处理

对筛选出的菌种进行斜面培养,制备斜面种子。下一步就是进行摇瓶种子培养,扩大菌种规模,为后续的发酵培养提供足够的接种量。


三、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1.碳源:葡萄糖是最佳的碳源,因其易于被菌体分解利用,产生高量的透明质酸。蔗糖、麦芽糖和果糖等也可被利用,但效果不如葡萄糖。木糖和半乳糖的利用效果较差,不适合作为碳源。

2.氮源:酵母膏是最佳的氮源,含有大量菌体生长所需的生长因子。酵母膏和蛋白胨的混合氮源效果次之。无机氮源(如硫酸铵)效果最差,不适合作为氮源。

3.其他营养成分:添加适量的无机盐(如KH2PO4、NaCl、MgSO4·7H2O)以提供菌体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

4.培养基pH值:初始pH值应调至7.0左右,这是菌体生长和透明质酸合成的最佳pH值。


四、发酵条件的控制

1.温度:发酵温度应控制在35℃-38℃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菌体的生长和透明质酸的产量。

2.溶氧水平:通过调整搅拌转速和通气量来维持发酵液中的溶氧水平,一般在40%-50%,溶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菌体的生长和透明质酸的合成。

3.pH值监控:在发酵过程中定期检测pH值,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pH值的稳定对菌体的生长和透明质酸的合成至关重要。

4.搅拌转速:200-650rpm,对于HA发酵搅拌在发酵过程中有两个作用,一为搅拌混合作用,强化气液间的氧的传递,既维持发酵液中有足够的溶氧,为细胞提供氧气,又可使发酵液中的各营养基质混合均匀,有利细胞的吸收和利用;另一为剪切作用,既影响细胞的生长,又可加速细胞荚膜从细胞表面脱离,从而影响丝状大分子的分子量。

5.补料:补料可以维持菌体的生长活力和透明质酸的持续合成。根据菌体的生长情况和透明质酸的合成速率,有研究发现初始培养基中糖的浓度和发酵后期糖浓度的维持对HA的产量具有直接相关性。

6.发酵时间:发酵时间应根据菌种的生长特性和透明质酸的合成速率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发酵时间为18-40h左右。

7.装量:发酵液的装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溶氧的充足和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装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透明质酸的产量。


五、发酵模式和工艺对HA产量的影响

目前有不同发酵模式如:分批、连续分批、补料分批等方法。要提高代谢物产量,可通过连续/补料分批模式控制特定生长率,以克服其对代谢产物的潜在干扰。相较于传统的分批生产方式,补料分批模式已显示出缩短发酵时间和提高产量的优势。此外,连续发酵模式有助于延长生长周期,减少浪费,并降低HA的分子量多分散性。为了优化HA的生产,采用了两阶段发酵策略,其中初始阶段注重提高HA的分子量,而积累阶段则关注HA的积累。通过调整发酵温度和pH值,实现了HA产量的优化。

2:链球菌在不同发酵模式和工艺条件下HA的产量

六、未来展望

国内透明质酸生产发展迅速,华熙生物作为全球最大生产商,高分子透明质酸发酵产率达12-14g/L,小分子透明质酸产率可达70g/L,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1年销量占全球44%,并创新酶切法生产寡聚透明质酸。工艺上,国内企业不断升级,运用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提升效率和质量,同时产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总体来看,国内透明质酸产业领先全球,也相信未来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企业和更完美的上游工艺策略。



参考文献:

1.Ucm, R., Aem, M., Lhb, Z., Kumar, V., Taherzadeh, M. J., Garlapati, V. K., & Chandel, A. K. (2022).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of hyaluronic acid: status, innovation, market and applications. Bioengineered, 13(4), 9645–9661. https://doi.org/10.1080/21655979.2022.2057760

2.Ferreira RG, Azzoni AR, Santana MHA, et al. Techno-economic analysis of a hyaluronic acid production process utilizing streptococcal fermentation. Processes. 2021;9(2):1–16.

3.Shukla P, Sinha R, Anand S, Srivastava P, Mishra A. Tapping on the Potential of Hyaluronic Acid: from Production to Application. Appl Biochem Biotechnol. 2023 Nov;195(11):7132-7157. doi: 10.1007/s12010-023-04461-6. Epub 2023 Mar 24. PMID: 36961510.

4.Manfrão-Netto JHC, Queiroz EB, de Oliveira Junqueira AC, et al. Genetic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hyaluronic acid production in recombinant bacterial culture. J Appl Microbiol. 2021. DOI:10.1111/jam.15242

5.Dovedytis M, Liu JZ, Bartlett S. Hyaluronic acid and its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a review. Eng Regen. 2020;1:102–113.

6.Necas J, Bartosikova L, Brauner P, et al. Hyaluronic acid (hyaluronan): a review.Vet. Med. 2008;53(8):397–411.

7.Schiraldi C, Gatta AL, Rosa MD.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Hyaluronan. Biopolymers. 2010;20:387–412.

8.Li C, Cao Z, Li W, et al. A review on the wide range applications of hyaluronic acid as a promising rejuvenating biomacromolecule in the treatments of bone related diseases. Int J Biol Macromol. 2020;165(Pt A):1264–1275.

9.Snetkov P, Zakharova K, Morozkina S, et al. Hyaluronic acid: the influence of molecular weight on structural, physical, physico-chemical, and degradable properties of biopolymer. Polymers. 2020;12(8):1800.

10.Chen F, Ni Y, Liu B, et al. Self-crosslinking and injectable hyaluronic acid/RGD-functionalized pectin hydrogel for 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 Carbo Polym. 2017;166(15):31–44.







生物制剂新技术
介绍生物制剂的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