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有多少种面对死亡的方式?“进化死亡学”逐渐兴起…

科技   2024-11-14 12:01   上海  
点击上方蓝字 世界科学,再点右上角三颗痣 设为星标 ,从此你的世界多点科学~





对几乎所有动物而言,出生就注定了死亡,只有某些淡水水螅或奇特的水母可理论上免死。面对这一残酷的生物现实,人类发展出了复杂的应对策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葬礼了。最近的考古证据表明,智人与尼安德特人在12万年前就开始埋葬死去同族。那么其他动物会如何理解和应对死亡呢?

它们对待同类死亡的方式多样又出乎意料,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新的死亡学观察,都是在揭示我们自己对死亡的反应可能源于何处”。

“动物对死去同伴或群内成员的反应多种多样。”生物人类学家芭芭拉·金(Barbara J. King)说道。
金教授曾任美国威廉玛丽学院的人类学系主任,也是《动物怎样悲痛》How Animals Grieve一书的作者。在这本书里,科学家记录了动物对死亡的各种反应——从显而易见的心碎到务实、有预设的表现。  
早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人们就对“动物如何看待死亡”开展理论上的分析,但长久以来都鲜有正式的科学研究工作。近些年,有一门独特学科兴起,那就是“进化死亡学”(evolutionary thanatology)或者说“比较死亡学”(comparative thanatology),旨在“对非人类动物的亡故和临终做科学研究”。
每一次新的死亡学观察,都是在揭示我们自己对死亡的反应可能源于何处,同时也引发新的问题。

白羊正嗅闻死去羊羔的气味


抱尸,与尸同行




伦敦大学学院的进化人类学者阿莱西娅·卡特(Alecia Carter)多年来一直在纳米比亚野外观察狒狒。
她与同事多次目睹母狒狒抱着死去幼崽或带着尸体前行的场景。她原先并不感到惊讶,直到看见一只无父无母的小狒狒死去后,被与它没血缘关系的成年狒狒带在身边。“我真搞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个与幼崽没有感情联系的同类抱着它。”

于是,卡特团队开展了更深入观察。她发现,这种“携带幼崽尸体的行为在灵长类动物中非常普遍。只有几组物种没出现此情况,而且它们通常受到客观生理原因的限制,例如狐猴幼崽可以紧紧抱住母亲身体,而母亲缺乏主动携运后代的能力。  

2021年,卡特与同事发表论文称,将幼崽尸体带在身边的行为最常见于类人猿以及其他大型灵长类动物,尤其面对非暴力性死亡(比如病死)的情况。携带尸体的时间长短因物种和幼崽年龄等因素而异。黑猩猩有时会持续携带死亡幼崽超过100天。


除了灵长类动物,大象、澳洲野狗甚至鲸类也会携带幼崽尸体。这里援引2018年的一个案例:一头虎鲸母亲负载着已死的孩子游了17天,行程超过1600公里。


尚不清楚动物这样做的确切原因。一种观点认为,母亲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亡。但金和卡特都认为这种理论站不住脚,因为主动携运尸体一般需要付出极大努力,而且这些母亲似乎“很快就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对待尸体和仍活着的幼崽。
卡特表示,携带幼崽尸体很可能是母亲与后代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的结果。这种联系一旦形成,“就难以打破”,似乎其中存在一种先天或认知反应,迫使母亲即使对待已亡故的后代也要小心翼翼。
金则指出:母亲携带死去后代,可能只是因为它很悲痛。 

守尸,葬尸




许多动物会在自己熟悉的死亡同类身边停留很久,甚至守护尸体免受食腐动物侵害。用金的话说:“有时活着的成员会竭尽全力保护尸体。”  

长颈鹿母亲会连续几天站在死去幼崽身旁或附近区域。西貒(peccary)是一种长相似野猪的群居动物,遍布美洲。曾有人拍摄到它们停留于死去同伴身旁长达10天并保护尸体,具体行为包括驱赶郊狼,以及不时用鼻子磨蹭和推搡尸体。此外,科学家还目睹过黑猩猩给尸体梳毛甚至清洁牙齿。  


“葬礼”是非洲象的一大特色。记录显示,许多非洲象个体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探望已故同类的尸体,有时探望者与死者甚至不曾有交集。
京都大学灵长类动物学家兼人类学家安德烈·贡萨尔维斯(André Gonçalves)表示,某些情况下,大象甚至会埋葬死者,但这种情况很少见。当然,他也不确定大象的行为是否符合正式丧葬礼仪的标准。 

非洲象哀悼死去的家庭成员

部分鸟类,特别是那些能建立长期社会关系的鸟类,也有留守同伴尸体旁的倾向。

抛尸




有些动物对死亡的反应相当务实。  
蚂蚁、白蚁和蜜蜂等真社会性昆虫在看到尸体后能立即采取“理性”的举措。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会迅速把尸体分离出来,要么转移他处,要么将其埋葬,或者吃掉
同样生活于母系社会的裸鼹鼠也有类似的行为。根据贡萨尔维斯的说法,裸鼹鼠会将尸体放到封闭的“垃圾堆”里。  

科学家推测,此类理性之举出于“卫生”目的,有助于保护团体免受潜在疾病侵袭。针对蚂蚁和白蚁的实验表明,气味是清理尸体行为的主要驱动力。死昆虫散发的特定化学物质可引导其他成员采取行动;如果给活昆虫喷洒同样气味的物质,它们将得到同等待遇,并被清除出团体。 

一只蚂蚁搬运着另一只死去的蚂蚁

“知尸”就是力量




包括松鸦、渡鸦和乌鸦在内的鸦科鸟类遇到同类尸体后,会发出警报声,吸引更多同伴前来。如卡特所言,最终尸体周围会形成“嘈杂的聚集”,并持续长达30分钟
这似乎像是某种葬礼,不过科学家推测,集互动的目的更多在于收集信息和自卫,而非哀悼。鸦们似乎要围绕尸体寻找并驱赶捕食者,或者确定危险源,以便自己避开威胁。
一项针对乌鸦的fMRI研究表明,当实验动物接触死亡同类时,其大脑中与高阶决策相关的区域活动增加。  

异尸异事




不少物种都存在恋尸癖现象,即活着的个体与同类尸体发生不可描述的交互。科学家在青蛙、蜥蜴、乌鸦、企鹅、海豹、海豚、猕猴和昆虫等动物中都观察到了这种反应。
另一方面,同类相食也不少见。有人观察到黑猩猩食用死去亲属的尸体。还有些母亲会吃下死亡幼崽的某些身体部分。  
熊和狼等动物经常藏匿它们发现的猎物尸体,以供日后食用。与此同时,它们也有埋葬死去幼崽的记录。由此贡萨尔维斯推测:“某些食肉动物遇到死亡同类时可能将其埋葬,是因为尸体气味触发了藏匿反应。” 
更令人困惑的是,动物对同伴尸体的反应有时看起来很矛盾。例如,黑猩猩会给已故成年雌性同类的尸体做梳理和检查,除此之外,它们也会攻击尸体,这些矛盾行为是间歇性发生的。卡特推测,它们似乎对形似同类却又无生命的物体感到惊慌不安。


资料来源:

How animals react to death: From vigils to cannibalism


END

《世界科学》杂志版在售中  欢迎订阅


点击图片或以下方订阅方式选购


月刊定价15元/期 

全年订阅价180元


订阅方式一:

“杂志铺”订阅有折扣~


订阅方式二: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263


订阅方式三:

机构订阅,请拨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




推荐阅读



人类演化太反常了——竞争越厉害,人种越多
近视大流行……难不成近视的人还有进化优势?
人类拥有这么一个非凡的大脑,它是有代价的…
100万年前,古人类围坐在火堆前,内心飘过一句:好暖,好暖…
丹尼索瓦人既能应对冰天雪地的苦寒,又能适应潮湿的热带环境…古代少女牙齿填补人类家谱的空白
尼安德特人真是被现代人灭绝的吗?Science:很有可能!但过程和你想的不一样
远古人类如何获得食物?男性打打猎、女性摘摘野果子?刻板印象可能要扭转…


世界科学
立足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关注全球科技热门话题;追踪科学发现背后故事;提供学术思想碰撞舞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