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即日起,本报推出《弘扬长征精神 赋能乡村振兴——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系列报道,聚焦中央红军长征经过我州沿途村寨,深度挖掘90年来在党的好政策引领下,这些村寨在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路上的美丽蝶变和各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彩故事。敬请关注!
11月21日,沐浴着冬日和煦的阳光,记者走进中央红军长征入黔第一村——黎平县洪州镇草坪村。
草坪村位于湘黔交界处,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傍水而建的民居与碧波荡漾的小河、绿意盎然的田畴、郁郁葱葱的群山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草坪村全貌航拍
在草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吴大政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该村茨篷侗寨的“红军鼓楼”。
这是一座玲珑别致、三空檐歇山顶式鼓楼。适逢午后闲暇时光,十几位侗族村民弹着琵琶,拉着牛腿琴,正在吟唱侗歌:“红军从湖南沿河直上,来到洪州草坪村,怕惊动群众,就挤在鼓楼里睡了一夜……”
悠扬的天籁侗歌不绝于耳,歌声深情婉转。
“这首侗歌叫《茨篷寨红军歌》,是我们侗寨寨老根据当年中央红军途经草坪村时的情景,自编的侗族大歌,至今已传唱40多年了。”吴大政介绍道。
该村侗族大歌队在红军古楼下演唱
当地流传的《茨篷寨红军歌》
1934年12月,红军第三、五、八军团和中央军委一、二纵队出湘入黔途经草坪村,队伍中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党和红军领导人。当时,朱德总司令来到草坪村茨篷侗寨鼓楼,同群众一起烤火,向他们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道理,并将在湘江战役中受伤的警卫战士刘贵祥托付给寨里的老乡照顾。
在当地群众的悉心保护下,刘贵祥在草坪村茨篷侗寨安顿下来,并于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草坪村第一任村长,1960去世后,被安葬在寨后山上的油茶林里。
因为这座鼓楼被植入了红色基因,闪耀着红色的光芒,当地村民称之为“红军鼓楼”。长征精神也镌刻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红色的故事在当地群众中代代相传。
“刘贵祥留在我们茨篷寨后,他的革命意志从未减退,秘密地在寨子上宣传红军的革命道理,他经常同乡亲们说,总有一天共产党领导红军会解放天下的劳苦大众。”当年和刘贵祥经常在山上一起放牛的茨篷侗寨老党员杨家光回忆道。
现年81岁的杨家光老人告诉记者,自从他记事起,村里群众经常会来到鼓楼聚会,追忆当年红军经过茨篷寨的场景,讲述朱总司令在鼓楼宣传革命道理的故事,缅怀老红军刘贵祥。
“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杨家光老人感慨地说。
草坪村油茶产业
一直以来,“红军鼓楼”都是草坪村议事的重要场所,村里的经济建设、产业发展、修桥补路、节日活动等重大决策决定,都在这里酝酿产生,然后又在这里归纳、总结、再计划,见证了草坪村的沧桑岁月和美丽蝶变。
杨家光掰着指头,向记者讲述草坪村每个时代节点的变化:“80年代,国家实施包产到户,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新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日渐丰裕;2018年,全村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告别了贫困历史;这几年,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村里的道路硬化了,旧房换新了,不少农户买了小汽车……”
行走在草坪村,中央红军长征留下的革命遗迹“红军桥”“红军井”“红军鼓楼”等历历在目,这些革命遗迹历经几十年风风雨雨,经过多次修缮,虽然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但依然闪耀着红色的光芒,成为当地人民的精神信仰。
草坪村红军桥
草坪村是一个侗族村寨,共526户2147人,气候适宜,山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水稻、油菜、中药材、水果、楠竹等产业,竹笋、茯苓、松脂等农特产品久负盛名。
“如何弘扬红军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让老百姓过上美好新生活,一直是草坪村‘两委’发展的方向。”吴大政说。
2016年来,草坪村依托资源优势,陆续发展油茶、钩藤和茶叶等山地种养产业。截至目前,种植油茶1010亩、钩藤425亩、茶叶202亩,养殖蜜蜂190余箱、肉牛40余头。
吴永学是村里的肉牛养殖大户。“现在,一头肉牛市场价1万多元呢!养牛不仅有政府补贴,镇里还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只要肯吃苦,日子会越过越好。”吴水学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如今的草坪村,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活干,特色产业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家家户户住上新房,村组公路全部贯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只有产业兴旺,才能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吴大政说,去年草坪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4万元,村集体收入8.66万元。
当地村民在做甜酒粑
今年60岁的吴世梅喜欢唱侗歌,每当忙完农活,她就和村民们一起把草坪村在党的好政策下带来的巨变编成侗歌,一起传唱,深情表达当下的幸福生活。
在草坪村,以‘红军+’命名的红色遗迹有很多,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个令人动容的红色故事,寄托着当地群众对红军的感恩与怀念。
近年来,草坪村“两委”依托“红军长征入黔第一村”这一红色资源,修缮提升“红军桥”“红军井”“红军鼓楼”“红军墓”革命遗址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通过“侗族大歌+红歌传唱”、参观红军长征遗址等方式,统筹推进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康养休闲等各类旅游资源融合发展,让青山绿水、革命情怀、文化魅力相得益彰,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恩情深似海,党的光辉照侗乡,红军精神永传承,幸福生活万年长……”夕阳西下,洪州河岸边,记者漫步在“红军桥”上,依稀听到寨子里传来的悠扬侗歌,萦绕在耳边,幸福的歌声,在青山绿水间回荡。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舒增付 冯哲 顾慧明
编审:李 明
统筹:王 珺
编辑:潘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