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麦麦谈缺父爱,网友:对不配我可太有配得感了

教育   2024-11-28 17:01   重庆  

希望大家都能,开开心心做自己(高配得感版)。


——方老师说



#


你的好友方老师拍了拍你

并请你文末帮点下“在看”


《再见爱人4》新一期又引发热议了。


观察室嘉宾:哎呦,斯哈,这;


网友:得,又长一个结节,麦琳凭一己之力让杨子、刘爽都向她道歉,害得是天赋型选手;


熏鸡商家:这泼天的富贵可得接住了。


亲密关系、婚姻问题,我们就不展开了,毕竟我们是做教育的哈。不过无论是新一期麦麦说,感觉爸爸没有很爱自己,自己是缺爱的:



还是之前她说的那句:


“我配拥有一杯咖啡吗?”


都让“配得感”一词,再次戳中很多东亚孩子。



不配得感(imposter syndrome)的心理状态,也被称为冒名顶替综合症,就是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配不上别人的夸赞,配不上更好的东西。


这不是一个新词,只是近来:


它成为继“课题分离”之后,年轻人又找到的一个情绪出口或情绪解药。


1

对于不配得感

我可太有配得感了


从全网热议的8个瑞士卷,配不配吃剩下的2个瑞士卷:


“如果我买了八个瑞士卷,两个孩子每人吃了两个,你吃了两个,剩下两个怎么办?”


到脱口秀演员小鹿,在舞台上被夸奖却手足无措,觉得自己配不上夸奖;上一秒说爱自己,下一秒转身就哭了:



很多网友对这种“低配得感”太熟悉了:对于不配得感,可太有配得感了。


从上学、到工作、恋爱婚姻的每个人生环节,“不配”的想法如影随形出现在人生的每个关键时刻。


而从心理学上,不配得感,往往来自一个“我不好——我不配——得不到”的负向循环。


在“我不配”前,“我不好”的心理暗示已经在隐隐作祟。


像脱口秀演员小鹿说自己:


每次别人夸我,我的本能反应就是我要反驳他,让他觉得他错了。



这种反驳,正来自内心的自我否定。


心理咨询师@崔庆龙曾解释道:


这是因为被夸奖的体验,超越了一个人的经验范围和自我认知,以至于让人无法相信,它是真诚的。经验上那个受伤的羞耻自我,已经在情感上深信自己就是个不好的,不可爱的人。


而人们对内在“我认为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是有一种执着的。有时为了维持内在的那个自我信念,甚至会排斥掉一些很好的内容。哪怕那个自我信念是不真实的。


而这种内在的自我信念,和我们的成长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东亚家庭的一些教育模式,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不配得感”的种子。


有些家长总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很多孩子都听过一句话:“你看看别人家的谁谁谁,人家这好那好,你再看看你!”


有些家长习惯用否定的语气和话语跟孩子说话,比如有的妈妈会这样说女儿,还不以为意:


你从小到大就是一个小黑妞、小丑妞,从小就不喜欢你的嘴唇,猪嘴一样的那种感觉。



有些家长用成绩单一标准来评价孩子


“为什么只考了99分,而不是100分?”“即使你拿了好成绩,也永远有比你更好的人。”



有人戏称,东亚学生的分数:


A是average(平均水平)

B是below average(低于平均水平)

C是can’t eat dinner(不准吃晚饭)

D是don’t come home(别回家了)

F是find a new family(我们不要你了)



有家长给孩子的是有条件的爱,让孩子觉得“如果我不是好学生,爸妈就不会爱我”,让孩子活在战战兢兢和患得患失中,长而久之觉得“我不配得到爸妈的爱”;



有家长搞“苦难教育”,明明家庭条件不错,却让孩子没苦硬吃


这些都会在孩子心中种下“我不好”的种子,习惯自我归因,通过把问题归咎于自己身上,贬低和伤害自己。


而伤害之一就是“我不好——我不配——得不到”负向循环的第二环:“我不配”。


除了上文提到的小鹿觉得自己不配夸奖、被夸张羞耻;


麦麦等两位全职妈妈,觉得自己不配咖啡、瑞士卷,物质享受羞耻;


现在年轻人还困于各种不配得感中:


觉得自己不配休息、不配好结果、不配被爱……


比如不配好结果:


他们总认为成功跟自己的能力关系不大,而是属于偶然,赞赏和褒奖不会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只会让他们觉得德不配位。


就像脱口秀选手小鹿哪怕炸翻全场,也觉得可能这场的观众比较捧场。


而这就即将进入到负向循环的第三环——“得不到”:


一个相信自己配不上好东西的人,会想方设法去验证自己的信念。


只有把所有可能发生的坏事都预想到,才能获得那份虚幻的安全感。



而当结果真的不好时,又进一步巩固了自我信念:你看,我就是配不上,活该我配不上。


新一轮循环又开始了。


2

那咋了

就活该我配


内耗年轻人们羡慕的高配得感人:


浑身散发一种“那咋了我应得的”、“我配享太庙”的气质。


像有人熬夜改论文改崩溃,而有人改论文改到“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厉害,我就是厉害,不接受任何反驳”:


“本来是平淡无奇灰头士脸的一个不眠之夜

改着改着看着面前的50页文稿

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厉害 突然就泪如雨下

突然就一边流泪一边笑了起来

管他是不是清华北大 管他还有没有博士博士后

我就是厉害 不接受任何反驳

我熬的每一个夜都是我应得的优秀”



有人会坚定地告诉自己: “我不配谁配!” 


我配得上别人的夸奖,配得上朋友对我的好,配得上任何人的爱意,配得上鲜花和掌声、快乐和幸福,我,配得上这一切。



而这种高配得感,值得学习,也值得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给予关注,尤其是女孩的教育。


女性的配得感,其实往往是比男性要低的:


像1978 年,临床心理学家保琳和苏珊娜访谈了150多位不同领域的成功女性发现:


她们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奖项、认可、赞美,但却认为自己只是运气好,并没有其他人想象的那么聪明。


好在,现在很多父母都注意到这一点:


“我希望女儿知道,有权吃得饱,有权占用空间,有权大声说话,有权享受那种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体而难为情的感觉。”



而当你拥有高配得感,你会意识到:


人生从觉得自己配、能够爱自己的那天,云开雾散。


3

高配得感

是可以习得和培养的


习得高配得感,我们可以:


试着先从学会认识真实的自己、建立健康水平的自尊开始,重新养育内心那个没被善待的小孩。


毕竟现在的我们已经比小时候更有力量,成为自己的父母,将自己重新养育一遍,自己想要的理解、认可、肯定、接纳,首先从自己这里获得再向外去寻求。


喜欢自己,为自己提供爱、尊重和价值感,主动拒绝外界评判体系,对个人价值有理性认知;


当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坚定地告诉自己:这是我应得的!这是我应得的!这是我应得的!


保持我热爱,我努力,我付出,我获得,且我值得,把东亚那套苦大仇深丢到一边。


而除了孩子,我们父母和学校也可以为孩子撑伞。


鼓励孩子敢想敢要

给予肯定,给孩子正向的评价

情感支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不成绩论结果论,不认为只有上好学校、有个好出路才是优秀

……


像华坪女高的校长张桂梅老师,在很多人都在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时,也为女孩们买了附近能买到的奶茶:



没接受二手衣物捐赠,选择给学生们定制新校服:


因为不合身的衣物、频繁的洗涤与消毒,不仅消耗了时间与资源,更可能让女孩们感受到不被尊重的微妙。


于是,她呼吁:“停止捐赠二手衣物,让我们为女孩们定制新校服吧。”


她教会了大山的女孩们,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但追求美好生活、拥有高配得感同样重要。



更不用说,华坪女高的校训满满的高配得感: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最后,“不配得感”虽然被概括为一种心理情绪,但也根植于我们社会所共享的经验和文化当中。


原子化社会和优绩主义,让个体发展的成本转嫁给个体自身,归咎于自身。


所以很多年轻人即便表面上指责“困在系统里”,但内心还是会忍不住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是个“小垃圾小废物”。


而当我们的评价标准变得多元:


大家都能开开心心做自己(高配得感版)



参考资料:

[1]简单心理:你心中的[不配得感],在阻止你真正爱自己

[2]KnowYourself:东亚父母的6种经典教养模式,经历过一种就容易产生[不配得感]

[3]Qinyi 青年志Youthology: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我不配”?


双十一你们都花了多少哈


每日互动

你曾有过低配得感时刻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高校圈热议北大可以打谁?大学生:俺校在北大边上,但没人想到俺们🤣
985学生拳打辅导员引热议,网友:导员这编制,山东人都不要
热搜第一,上海交大发文恭喜,网友:新学霸都知道这里门道多深


重庆新东方
重庆新东方官方公众号。提供美术、书法、创客、编程、口才等素质素养教育、研学、国际教育、大学生教育、家庭教育等内容。期待与您共同进步和成长!新东方,老师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