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流感呼吸道疾病多发,得了流感之后多久可以完全恢复?疫苗接种是否是最有效的方式,对老人儿童有哪些建议?
流感是以头疼、发热、肌疼,以及全身不适等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疾病,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通常是自限性的,大概发病3—5天之后发热症状会得到缓解,基本上全身症状也会好转,大概7—10天基本就可以痊愈。一旦发生了肺炎等并发症,可能病程就会相对长一些。从防病和保护易感人群的角度讲,接种疫苗一直都是预防传染病或者是防控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流感疫苗也是一样,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发病、减少相关重症和死亡最有效的手段。
儿童的免疫系统不是那么健全,老年人通常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在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及注重环境清洁卫生的基础上,建议对老年人、幼童这样一些重点人群可以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一是要尽早开展疫苗接种。接种疫苗可以减少发病,可以减少相关重症的风险。应当参考有关接种程序去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相关的疫苗。
二是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对于幼童、老年人应该尽量避免或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如果必须去的话,建议要科学佩戴口罩。
三是要加强对老年人、幼童的日常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相关症状应该及时就医,遵医嘱科学安全用药。同时,家庭成员如果出现发热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要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尤其是尽量避免接触家中的老年人或者是幼童。当我们带着家人、家人带着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儿就诊时,应该做好患儿和自身的健康防护,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近期,部分地区报道诺如病毒感染有增多的趋势。请问什么是诺如病毒,它的传播力如何,有哪些症状?哪些人群应该特别注意,平时应该如何预防?
诺如病毒是导致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通常是全年都可以发生,但是在秋冬季高发。现在处于高发的季节,大家有时候会听到叫“冬季呕吐病”。这个病传染性很强,而且传播途径非常多样,主要是通过我们摄入被患者粪便或者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水,或者是接触患者的粪便或者呕吐物,同时也可能吸入患者在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另外也可以通过间接接触被患者的粪便或者呕吐物污染的物体或者是环境等方式感染,所以途径还是非常多的。
另外,大家可能也知道,在托幼机构、学校,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感染后主要的症状主要就是呕吐和腹泻,其次还有恶心、腹痛,包括发热、畏寒或者是肌肉酸痛等症状。其中儿童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呕吐,以呕吐为主,而成人是以腹泻为主。
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大多都是自限性疾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或者疫苗来治疗或者预防,但多数症状比较轻,不需要特殊治疗,大概休息2—3天是可以康复的,可以适当口服补液盐,或者是糖盐水来补充因为呕吐或者腹泻导致的脱水,或者是水分的流失。对于婴幼儿、老年人,特别是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如果出现频繁的呕吐或者腹泻,导致出现脱水等比较严重的症状要及时进行治疗,所以也不是一概而论的。
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高发的季节,建议大家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或者加工食物前一定要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用肥皂和流水进行洗手,用消毒纸巾或者免洗的消毒剂其实是不能代替洗手的。
其次是注意食品和饮水安全。加工处理食品时应该做到生、熟分开。另外是蔬菜瓜果这些要彻底洗净,烹饪食物的时候要煮熟,特别是对于贝类、海鲜类食品。另外是不要饮用生水。
三是减少接触。主要是指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患者在有症状期间和症状消失后的2—3天内,要尽量避免和他人接触,因为这时候是具有传染性的时期。在患病期间,症状消失后2—3天,要避免给他人准备食物,要避免从事医疗或者照护工作。
四是要做好消毒工作。在发生呕吐时,应尽快疏散集中的人群,做好通风,同时要用含氯消毒剂对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规范的消毒处理。
五是我们自己要增强抵抗力。保持合理的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等,从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来减少感染。
随着冬季的到来,人们更倾向于在室内聚集,但是这也给流感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传播提供了一个条件。特别是像学校这样的集体单位,应该如何做好防控工作,有没有哪些措施是特别有效的?
在学校、托幼机构这种集体单位是人员比较密集的场所,而且孩子在学校,他的接触是非常频繁的,卫生习惯也没有那么好,所以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首先,我们要及时接种疫苗,老师、学生要尽早去开展流感疫苗的接种,因为它是季节性的传染病。这样可以帮助强化免疫屏障,减少疾病在校园里的传播。
第二,加强环境清洁,保持室内卫生,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我们知道冬春季室外环境气温很低,所以在通风时一定要做好保暖,不要通风之后感冒了。
第三,建议加强健康监测。我们知道不管是学校还是托幼机构,都是有晨午检,还有因病缺勤登记的,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监测。学生、教职员工是不提倡带病上课或者是上班的,因为可能会把传染病引入校园。
以上这些方面能够减少疾病的传播。
来源 | 国家疾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