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布鲁克纳诞辰200周年纪念 | 交响乐创作大家

体娱   2024-11-16 17:30   广东  
蓝色的多瑙河畔,是举世闻名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许多人知道维也纳这个著名的头衔,却不一定知道其具体的由来。而熟知古典音乐的本刊读者们就不同了,大家肯定知道奥地利的维也纳有何理由被誉为音乐之都。从古典音乐诞生以来,诞生于奥地利的伟大音乐家,简直多如天上繁星,而贝多芬、莫扎特、海顿、舒伯特、小约翰·施特劳斯及其家族、车尔尼、马勒、勋伯格、胡梅尔、指挥帝王卡拉扬只是这天上繁星当中最璀璨夺目的一部分。音乐是奥地利的灵魂,奥地利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良好的艺术氛围和人文环境综合影响下,产生了许多音乐大师以及他们创作的世界经典名曲,大量的音乐建筑和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悠久的音乐史与灿烂的音乐文化,使得奥地利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国度,于是维也纳被世人称为音乐之都也就当之无愧了。
以音乐来推广本土旅游和国家文化,是奥地利最擅长,而且完全不惧他国模仿套用的明牌手段。每年元旦准时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全球乐迷翘首以盼的音乐盛会;而“莫扎特年”“贝多芬年”“海顿年”“马勒年”等这些适逢音乐家生卒纪念年份,也让奥地利借题发挥,在掀起旅游热潮大赚一笔之余,也进一步提升了国家形象。2024年,奥地利又一次迎来了利好主题,因为今年正是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安东·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诞辰200周年,因此奥地利官方顺理成章地将2024年命定为“布鲁克纳年”。
出生于奥地利安斯费尔登的安东·布鲁克纳,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奥系的作曲家、管风琴家。他出身于农村,自幼接触音乐,年轻时,他就以管风琴演奏家的身份声名鹊起,并以其即兴演奏的天赋成就斐然。但他的一生都投入在交响曲的创作当中。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许是因为其出身低微且个性不善交际,他的作品被维也纳高等文化圈子所误解和蔑视,被视为一个来自乡村的固执而古怪的孤独者。直到晚年,他才以交响乐作曲家的身份获得了公众的青睐,并取得了无数荣誉。而当他去世后,在二十世纪中叶之后,他和他的作品才逐渐在世界范围被重视且认可。
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伟大作曲家,布鲁克纳以独特而创新的作曲方法,推动了交响乐这一完整音乐体裁的进一步发展,他的作品至今仍具有影响力。根据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的评价,布鲁克纳是贝多芬以后最重要的交响乐作曲家。虽然布鲁克纳在古典音乐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中国,他仍然算作是一个尚未被完全开发的宝藏。广大乐迷对布鲁克纳的认知,和对其作品的喜爱或是谙熟程度,都远远不及其他地位相当的作曲家。在立体声录音时代来临以后,作曲家马勒和布鲁克纳的重要性日益在提升,尽管马勒及其作品在中国乐迷当中也越来越受到欢迎,但布鲁克纳则明显有些滞后。
正像有些人们所形容的那样:布鲁克纳的音乐并不总是让人容易接受,有时听起来很笨重,有时很冷漠,有时又不属于这个世界。而也像另一些人们形容的那样:但过一会儿,你就能从布鲁克纳听到水的声音,时而流淌,时而这奔腾,就像你此时正站在多瑙河畔。有时他的音乐听起来像是对家乡的颂歌,有时又像是在祈祷。时值布鲁克纳诞辰200周年,也就是“布鲁克纳年”来临之际,本刊特别筹划纪念专题,向广大读者隆重推荐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和他同样伟大的音乐作品。
让我们尽情拥抱这个来自乡村的固执而古怪的孤独灵魂。现在,是听布鲁克纳的时候了!

交响乐创作大家


回溯布鲁克纳的一生,我们似乎看到了一段励志的逆袭人生故事:一个出身贫寒,土得掉渣的乡巴佬,从乡村教师和村镇管风琴师起步,经过刻苦学习和不懈努力,音乐才干与日俱增,工作职位也层层递进,最终选择“北漂”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站稳脚跟,成为著名的大学音乐教授和皇家教堂管风琴师,并因留下多部交响大作(以及重要的宗教合唱作品),最终得以名垂青史。布鲁克纳在艺术上成长迟缓,经过长时间的摸爬滚打才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大器晚成——与莫扎特、舒伯特等早慧天才型同行形成鲜明对照。

布鲁克纳属于那种在常人看来极度缺乏“艺术感”的人格类型。据称,他谈吐木讷,举止笨拙而古怪,不通人情世故,但异常虔诚,是不折不扣的天主教信徒,做人做事高度严肃而较真,这很不像大多数热情洋溢、个性外向的艺术家。但也有可能正是这种独特的个性,影响到布鲁克纳的音乐走向,并沉淀为布鲁克纳创作个性的基本底色。在布鲁克纳的身上和笔下,这种看似古板和执念的特点,却转化并实现为音乐创作上的优势。


布鲁克纳是十九世纪杰出的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中的现代性影响了大批二十世纪的作曲家。首先,他大胆的和声对位音响为二十世纪的十二音序列理论和实践开了先河。他独特的配器和管弦乐方面的创作手法,为卡尔·尼尔森和让·西贝柳斯所实践和推广。另一方面,由于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因此,他的作品多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和沉思气氛;他的宗教音乐作品被誉为奥地利教会音乐的典范,他的3部弥撒曲继承了贝多芬同类宗教合唱作品的传统,将《弥撒曲》和《感恩赞》这类宗教音乐作品,注入浪漫主义的技法元素,使其音乐会化,为大众音乐文化增加了新的内容,以十分简洁的手法获得了极佳的效果。布鲁克纳对后世的影响还见于马勒、新古典主义作曲家保罗·亨德米特等人的作品,即便马勒更显露青出于蓝的超越之态。



布鲁克纳的音乐作品除一部序曲和一部弦乐五重奏外均为交响曲,尽管他是在40岁才开始创作一部习作式的交响曲,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成为古典音乐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交响曲创作者;这些交响曲气势巍峨,色彩明朗,兼用古典派贝多芬和浪漫派舒伯特的传统技巧,以及古代众赞歌的手法和后期浪漫派的音调,内容多数描写精神世界,营造出某种超越人类尺度的空旷与浩渺;布鲁克纳对瓦格纳敬仰备至,因此三部弥撒曲和第一交响曲在和声、配器方面深受瓦格纳影响,第三交响曲以瓦格纳为标题,第七交响曲结尾的哀乐是悼念瓦格纳之作。这些作品虽然在生前多遭冷遇,但是正义终究到来,在作曲家去世后多年后它们逐渐受到重视。 




布鲁克纳的交响曲之所以在诞生后很长时间内未曾获得听众的喜爱,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在于其篇幅普遍过于庞大。相对于大多备受欢迎的交响曲作品均维持在30到40分钟的篇幅左右,布鲁克纳的交响曲最短的第六都超过一小时,最长的第八甚至会到80分钟的篇幅,使得欣赏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对于很多“非铁粉”乐迷是个冗长的艰难过程。比如布鲁克纳交响曲的开头乐段时间比例和行进过程往往很长,远超贝九的规模,加之常常将乐队高低音区渐次全部铺满,因而会给听者造成结构庞大巨大的强烈印象,并藉此传达出特别的形而上宗教意味。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开篇几乎是同一模式——音量由轻至响,音乐依靠节奏重复徐徐展开,主题旋律先是动机式的片段呈现,随后逐渐扩大成形。如果是深谙此道的乐迷就能发现,布鲁克纳是如何在一个看似不变的固定模板中,根据每部交响曲的特定构思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毫不夸张地说,布鲁克纳是音乐史上运用“渐强(crescendo)”手法最独特、也最有效的作曲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独特的乐队配器形成推波助澜之势,步步为营,层层加码,音乐经过千辛万苦的累积,终于达至阶段性的目标高点。这种苦尽甘来的欣赏体验,成为布鲁克纳粉丝们乐此不疲的选择。





有奖留言
鸣谢声韵音响赞助

只需关注“视听至前线”并在评论区留言,即有机会获得1个月网易云黑胶VIP会员兑换码(每人仅限一次)。

发表优质评论的、关注超过1年以上的、日常多互动的、报直播暗号的朋友有更高的机会获得兑换码哟~





特别鸣谢当月广告赞助C

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点击可放大   二维码有惊喜


>点击跳转<

>点击跳转<

>点击跳转<


>点击跳转<

>点击跳转<


>点击跳转<

>点击跳转<


~欢迎订购~

>点击跳转<






视听至前线
《视听前线》杂志的公众号。关注视听至前线,它将每天为你推送最新最有意思的音响短评和视听前线的最新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