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浪漫派作曲家埃罗尔德这个名字,对大家来说也许较为陌生,然而他创作的芭蕾舞剧音乐《La Fille Mal Gardee》(有人将它译为《园丁的女儿》、也有人将它译为《女大不中留》),却是非常受欢迎的曲目,在音响界的影响尤甚。
该碟被《音响世界》十周年特刊推崇为知名度最高的10张示范唱片之一,TAS评选为“超级发烧名片”、中国台湾刘汉盛发烧唱片榜、香港《CD圣经》上榜唱片,获《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评鉴、《留声机》杂志高评“音质简直是出神入化”,日本《唱片艺术》力荐的珍藏版本......
在音响圈,一提起芭蕾舞曲,发烧友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并不是《天鹅湖》、《睡美人》、《春之祭》等经典舞剧,而是《女大不中留》。
值得一提,它还有一个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别称——“奶妈碟”。有的说法是认为它喂大了一代发烧友的“奶妈碟”,很多古典音乐爱好者(特别是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都是从听奶妈碟开始,迷上古典音乐而一发不可收拾的。
另一种说法是,由于这张专辑录音场面宽广,干净甜美,极有戏剧效果,就像是引领幼儿学习走路一般,引领听者进入古典音乐圣地的奶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亲切的称之为“奶妈碟”也不为过。
《女大不中留》灵感来自法国画家鲍多伊所作的铜版画(也就是CD封面的那幅)。在这幅画里,各位可以见到一位衣衫不整的少女正在哭泣,她身旁站着的是凶巴巴的老妈。在麦草仓左上角的楼梯间,还有一双落荒而逃的一双腿。
原来这是一个法国的民间故事,寡妇准备将女儿许配给财主的儿子,但遭到女儿一再的反抗,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并得到了母亲的祝福,这便是这部芭蕾舞剧的概述。
《女大不中留》初演时,由于时间紧逼,部分音乐素材取自当时流行的旋律。1828年在巴黎歌剧院上演时,埃罗尔德保留了精华的部分,重新创作了新的素材,并巧妙地“借用”了罗西尼歌剧,如:《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及《灰姑娘》的一些片段。1864年,另一位作曲家赫特尔改写了舞剧音乐。
1962年,DECCA在伦敦的金斯威大厅(Kingsway Hall)录制的《女大不中留》音乐选曲唱片,由英国作曲家约翰·兰奇贝里(John Lanchbery)根据埃罗尔德所写的曲子改编及亲自指挥英国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演奏的版本(此版最为人所熟知),两年后出版了LP唱片。
1994年DECCA把该唱片翻成CD,CD中精选了第一幕15个部分、第二幕6个部分音乐,虽不是全剧音乐,但也是该剧的大部分曲目,基本代表了该舞剧的主要音乐内容和精华部分。
指挥兰奇贝里的润色加工,为音乐增加了新的活力。他指挥柯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演奏手法独到、细腻、流畅。
因此,整个音乐都非常统一、协调、娱乐性强,不愧是经典的音乐,精心的演绎,惊人的录音,获得世界各大音响杂志均给予绝对好评,无论是音乐迷或是音响发烧友都一致推崇。
后来兰奇贝里又重录一次,但录音效果仍然不敌DECCA这个版本。DECCA版的好处在于音场深远,乐器线条凝聚,乐器比例非常正确。
实话实说,《女大不中留》这类老掉牙的故事,足以让听众闷得集体上吊!不过幸好舞剧音乐内容高潮迭起,生动有趣,绝无冷场,即使平常不接触古典音乐的朋友,亦会听得津津有味,舍不得按下暂停键,它是一致公认的每一个音符都会“入耳即溶”,听后想睡过去都很难的名片。
舞剧的开场《公鸡与母鸡之舞》,在风和日丽的弦乐声中,百鸟争鸣,你甚至可以听到公鸡色迷迷、阴阳怪气的啼声!配器鬼马风趣、引人入胜,非常惹笑。当然,其中亦不乏柔情似水的旋律及充满张力的节奏。
《女大不中留》如今再听,音响历久弥新,细腻处通透细致,富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当铜管齐鸣时,动态生猛凌厉,音响金碧辉煌,同时也非常考验音响器材的性能。
倘若你的音响设备并不能驾驭大编制,特别是完美表现出乐团形态的时候,可能你只会觉得这张专辑平平无奇,反之,倘若你的设备与它的匹配性足够之高,这张专辑所呈现出的音质、音效,音场、动态、清晰度都很难让你感到失望。
因此,还曾有乐友这样说道:“若播放不好此碟,请尽量在器材上找原因!”
【原装进口】
埃罗尔德 芭蕾舞剧
《女大不中留》
(德版CD)
扫码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