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反诈宣传工作的持续推进,群众对于各类典型的电诈手段已经有了一定的防范意识。然而,一些相对“小众”的骗术仍旧屡见不鲜,迷惑性极强,令人防不胜防。
诈骗行为显露端倪
只要在App中输入手机号码,就能知道对方位置,还有这种好事?江苏南通的王先生在某短视频平台刷到这一App的广告后,下载并充值了118元,但输入电话号码之后却没有得知想定位的人的位置,意识到自己被骗,立刻报警。
图源:法治日报
接报后,南通警方通过细致调查,发现有大量用户投诉,均反映这款App不具备所宣传的功能,但诱导用户进行充值。民警顺藤摸瓜,通过大量工作,全面摸清了该诈骗团伙的套路伎俩和犯罪流程,并在广东抓获官某、黄某等7名犯罪嫌疑人。
“空壳”App成诈骗工具
经查,2020年12月起,官某、黄某等人利用公司员工、朋友身份等信息,在广东省深圳市注册多家公司,以公司名义上架“闪电定位”等多款定位类App,这些App的核心功能都需要用户付费使用。
然而,只要花钱就能如此轻易定位到想定位的人吗?事实并非如此。这些App的前置条件为“定位需要双方下载授权同意。”
此外,这些公司还上架了“数据恢复王”等几款数据恢复App,不过恢复数据的前提条件是用户需对数据有备份或缓存才可进行恢复。
官某等人在推广宣传时,将前置条件的提示语置于隐蔽处,误导、引诱被害人下载并充值。App客服也被设置成自动回复等方式,发现被骗的被害人始终无法退款。
App因投诉被市场下架后,官某等人对App更换“马甲”重新上架,继续通过同样手段实施诈骗。官某等人分工合作,逐渐形成了包括App源代码开发、封装上架、推广宣传、应对投诉在内的一条完整产业链,采取上述方式共计骗得4795万余元。
电子数据对于本案数额认定起到了关键作用。警方调取了后台服务器数据、充值账户资金流向情况,并通过电子物证实验室将在案人员被诈骗数据与后台数据及资金流向进行逐一比对,进而确定诈骗金额。
效率源电子取证实验室实拍图
犯罪动机浮出水面
“现在,大家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手机,手机里存储的电子数据信息、文件要是被删除影响很大,不少人都急于恢复;还有一部分人出于各种目的,想知道他人的具体位置,跟踪定位的市场需求也很突出。”案发后,官某供述了开发App的“灵感”。
尽管被害人如此众多,主动报案的却寥寥无几。官某供述:“我们的收费标准一般是几十元钱,最多100元钱出头,不算多,大部分人发现被骗了也懒得追究。”很多被害人下载定位类App的动机不纯,想用这种软件实施盯梢、窥探隐私等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所以即使发现被骗也只能“哑巴吃黄连”。
经南通市崇川区法院审理,官某等人利用虚假广告实施诈骗,数额巨大,应当以诈骗罪定罪处罚,最终判处官某等人有期徒刑12年到5年不等。
源妹提醒
非法获取他人定位属于违法行为,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寻手机或寻人时应当尽量采取合法方式。在网络上购买数据恢复等服务时也需谨慎判断,警惕那些没有可靠来源的虚假信息,避免遭受财产损失。
案例来源 | 法治日报
原作者 | 罗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