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于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一举创造两个“第一”——国富氢能成为中国“氢能装备全产业链制造第一股”,以及全球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氢能装备和制储运基础设施领域企业。
当天,张家港氢能产业发展大会随即举行,“氢如意”招商品牌正式发布,总投资14.6亿元的氢能项目签约投产,苏州市氢能产业创新中心(二期)启动建设。
澎湃的发展活力
托举起张家港加快布局
氢能产业的信心与决心
争先领跑
向来是张家港的精神底色
自2018年第一份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以来,张家港市就坚持以国内领先为目标,聚力打造氢能产业高地。随着《张家港氢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张家港氢能产业发展事项清单》等政策文件接连出台,氢能专项发展基金设立,支持着张家港实现更大的“野心”——力争到2026年,集聚氢能企业超100家,年产值超300亿。
站在“长三角氢走廊”建设的风口上
势要成为“核心点”的张家港
正掀起一股劲风
发挥“氢”优势
优质产业集聚成群
对于氢能领域的头部企业国富氢能来说,创下多个“第一”并非在意料之外。成立仅8年,国富氢能便打通了“制、储、运、加、用”的氢能全产业链,创造了业内的众多“第一”。
“我们突破了高效氢循环膨胀制冷、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核心工艺的‘卡脖子’环节,打破了大规模氢液化产品的国外长期垄断,努力在中国做出世界上最便宜、最好的液氢。”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凯介绍说。通过持续的设备和技术研发,国富氢能不断带动产业链整体向智能化、国产化跃升,成为国内领先的氢能装备全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其加氢装备及供氢系统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
国富氢能的快速成长离不开沃土的滋养。张家港制造业基础较强,富瑞深冷、中集圣达因等企业拥有LNG用储罐、罐车、阀门等产品的制造经验,为氢能装备产业发展埋下了伏笔。“张家港完整的高压容器产业基础推动了公司向氢能领域的转型,我们要集成加氢站,或是做车载供氢系统,公司一墙之隔就有两个配套做阀门的工厂,开个玩笑说,零部件从围墙扔过来就可以了。”王凯表示。
同时,张家港传统的冶金、化工等工业基础,成了提供氢源的“富矿”;天齐锂业、天鹏电源等锂电产业标杆性企业先后落地,可提供氢燃料电池系统中辅助电池及电源驱动的关键材料,为氢能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依托既有优势,张家港以更大力度开展产业链招商、加快项目建设,推动上下游企业形成协同合作,实现强链补链延链,锻造氢能产业的更强竞争力。目前,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氢气储运装备企业中集圣达因、创新能力较强的氢燃料电池企业江苏清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骥翀氢能等40余家涉氢企业在张家港集聚,形成了完备的“制—储—运—加—用”及氢燃料电池生产的全产业链,涉氢企业年产值更是从2017年的5亿元发展至如今的超百亿元。
放眼张家港,氢能产业创新服务平台、长三角氢能产业人才发展联盟、氢能人才培育实训基地等各类氢能创新平台“拔地而起”,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成立的研发创新平台为主导、政府积极参与服务的创新体系。今年,张家港又引育江苏省“双创计划”、苏州市“姑苏计划”、张家港市领军人才计划氢能领域人才各1名,新引进产业项目3个、科技招商项目4个,赋能制氢、液氢加注、储能等多个环节,助力氢能产业链发展攀高向新。
攻关“氢”技术
产业发展直上“氢”云
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为要。今年8月,省发改委、省工信厅联合发布“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清单,张家港成功入选省氢能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区域,成为氢能领域全省仅有的两个试点区域之一。此次入选,无疑是对全市氢能产业科技创新的最佳肯定。
在氢能产业链中,作为核心部件的氢燃料电池电堆,被视为提供动力的“心脏”,技术门槛极高。过去,国内企业在电堆制造上往往依赖进口关键零部件,这不仅让企业在技术层面遭遇“卡脖子”困境,更在成本上承受了巨大压力。
为打破这一僵局
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与电子科技大学
共同成立了氢能联合研究院
并组建氢能源产业控股子公司
——苏州市华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华昌能源不仅生产供应氢源,还涉足氢燃料电池领域以及研制生产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全面进军氢能源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华昌能源已具备燃料电池催化剂—膜电极—电堆—发动机—测试设备全产业链自主研发与快速迭代的能力。如今,华昌能源最新自主研发生产的120千瓦氢燃料发动机,凭借其高集成度、高效率、高智能化、动态响应快等优势,系统效率高达60%,不仅性能卓越,更兼具可靠性和稳定性,系统寿命长达20000小时。
随着张家港氢能产业布局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才和技术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创新体系,持续造就生产力、提升新动能。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付宇在张家港创立江苏骥翀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并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工艺最成熟的金属双极板及电堆量产生产线。“骥翀氢能基于MH170电堆自主研发的车用燃料电池模块,其额定功率达到了305千瓦,打破了当前同类产品行业最大功率纪录。”付宇说。
为打通氢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堵点”,张家港牵头集结了包括骥翀氢能在内的一系列氢能产业链上的技术创新资源,成立“氢能产业人才攻关联合体”,解决了催化剂、膜等关键材料“卡脖子”技术难题。目前,该联合体已成功攻克了30多项技术难点,为氢能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变“输血”为“造血”,才能实现自立自强。张家港通过内联外引,先后建成了苏州市氢能产业创新中心、氢云新能源研究院等多个氢能创新平台,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30余项。国富氢能、锦德氢能等氢能企业已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开展合作,并与多所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张家港氢能企业正将越来越多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探索“氢”场景
绿色应用多点开花
发展氢能产业,除了是本经济账,更是本环保账。张家港在“氢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推动氢能技术在交通、船舶、冶金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打造更具竞争力的长三角“氢走廊核心点”。
地面上的巨型“充电宝”、整齐铺设在停车棚顶上的光伏板、实时监控各类设备运行的能量管理系统……今年9月,全省首个“氢光互补”智能微电网在苏州华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内投用。
苏州华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主任杨剑介绍,作为国内领先的氢燃料电池和检测设备的研发制造基地,华昌能源的氢燃料电池广泛应用于公交、重卡、船舶以及氢能发电站等领域。在日常车间生产过程中,每一块氢燃料电池都要经过发电检验。以往,华昌能源的电池在检验过程中发的电会作为厂区的用电,就地消纳。
近年来,华昌能源突破关键技术,氢燃料电池产能不断提升,氢燃料电池检验过程中产生的电量无法实现全部消纳,存在浪费。
“现在通过微电网的形式,将氢能发电的电能,和企业光伏车棚采集的光能,一起转化成电能,并且储存起来,供给整个企业使用。”杨剑表示,去年8月,在国网张家港市供电公司的指导下,华昌能源决定与特来电、港城汽运集团共同打造“氢光互补”智能微电网建设。目前,该智能微电网建成36千瓦分布式光伏和915千瓦氢能发电系统,总功率达到636千瓦。该智能微电网供能面积约3万平方米,年发电量可达13.5万度,占企业全年用电量的30%,每年可节省用能成本约15万元,预计减排108吨。
氢能场景和车辆运营被称作氢能产业链的落脚点。经过前期发展,张家港已经具备较多发展氢能产业的优势,持续扩展应用场景,推动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显得水到渠成。
今年,苏州华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合作生产的40台49吨氢燃料牵引车正式交付使用;港作机械电(氢)动化技术在张家港港务集团港盛散货码头成功运用;中石化张家港朝阳综合加能站作为苏州首座对外商用油氢电综合加能站,站内不仅可以加油、充电,每日还能满足40辆氢能源公交车或80辆物流车的加氢需求……
“氢”云直上,剑指千亿
全市各氢能企业
围绕氢能产业链核心装备
持续发力
张家港百亿级氢能产业集群的
未来发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