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3.7-3.9|错峰去大同,访云冈石窟看冯太后特展

旅行   2025-01-26 19:30   江西  







时间:2025年3月7日-3月9日

集合地:3月7日   大同集合

解散地:3月9日   大同解散

活动人数:8人成行,20人封团

*大小同价,参团年龄建议18-70岁之间,18岁以下必须家长陪同

*如报名人数未满成团人数,组织方可能取消活动或增加费用,如果未成团取消活动将全额退款

*报名人数达到上限将停止招募,如有单房差或向上浮动一人,名额有限,请尽快报名

*报名需二次确认,请不要购买机票大交通,成团后客服会第一时间通知已报名学友,请在客服通知成行后再办理签证并购买大交通

*行程或有变动,最终行程以出团通知书为准。





大同市博物馆“文明以止”特展

大同市博物馆2025年第一大展“文明以止——北魏文明太后的生平与时代”展,汇集了大同市博物馆、朝阳市博物馆、大同市考古所、龙门石窟、陕西考古研究院等多家文博单位180余件藏品,介绍了北魏文明太后冯氏传奇的一生。展览从2024年年末开始到3月10日结束,何老师带我们赶在闭展前一睹北魏风采!
展览分“北燕故里”、“秦雍之迁”、“平城岁月”、“千古一后”四个单元,详细描绘了冯太后从北燕公主到北魏皇后的传奇历程。
第一单元“北燕故里”,介绍了冯太后为北燕王族后裔,祖居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冯乡;第二单元“秦雍之迁”,介绍了冯氏的父亲冯朗归降北魏后,被任命为秦州、雍州刺史,举家迁入长安;第三单元“平城岁月”,介绍了冯氏在平城以罪孥的身份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奴婢;第四单元“千古一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后,冯氏被尊为皇太后,临朝听政,平定乱局。
展品包括精美的石刻展品、细腻的金片步摇,生动的彩绘陶器、珍贵的拓片记载。通过这些文物,直观地感受北魏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石刻展品上的精美图案和雕刻技艺,展示了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观念;金片步摇的细腻工艺和华丽装饰,则反映了北魏宫廷的奢华生活和贵族们的审美追求。


方山永固陵(国5)

图源:黑敀

北魏方山永固陵位于大同市城北25公里西寺儿梁山(古称方山)的南部,俗称“祁皇坟”,是北魏文成帝拓跋睿之妻文明皇后冯氏的“永固陵”,太和五年至八年(481-484)营建,太和十四年(490)入葬。
图源:黑敀
陵墓建造在方山南部山顶玄武岩上,地表为高大的封土,上部半圆形,下部为方形基底。墓室置于封土堆的中心,坐北朝南,为砖砌多室墓,由墓道、前室、甬道和后室四部分组成,前室平面呈梯形,拱形顶,以甬道与后室相连。甬道前后各有一道大型石券门,制作工整细致,由拱尖门楣、门柱、门槛、虎头门墩、石门五部分组成。门无轴,不开合,是嵌入门楣内的。门框浮雕下有莲瓣形券面,两侧龛柱各浮雕一个手捧莲蕾、面露微笑的赤足童子。童子下方又各雕一只口衔宝珠的七尾孔雀。后室平面近方形,高大宽敞,四壁微向外凸,向上内收成四角攒尖顶。顶中心嵌有雕刻莲花图案的白砂石。

方山永固陵出土券门 国家博物馆藏

北魏王朝在方山为冯氏营建了包括永固陵、万年堂(孝文帝豫营寿宫)、永固堂、斋堂、石阙、思远佛寺、方山古窟、灵泉宫、灵泉池以及御路在内的庞大陵园,将墓地与佛寺结合在一起,极富佛教色彩,这种独特的做法对北朝晚期陵墓建造影响很大。


观音堂(国7)

大同观音堂始建于辽重熙六年(1037),后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1651)重建,其后屡有修葺。观音堂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山门位于寺庙东南角,对面有琉璃三龙壁,是大同市唯一的一座双面照壁,为明代遗物。

观音殿内保存有辽代塑像及清代壁画,正中一尊约6米高的石雕观音像,头饰花冠直达屋顶,观音两侧有2米高的石雕胁侍立像两尊,东西两侧伫立十大明王,均系辽代所作。观音堂建于辽兴宗时期,作为辽代核心地域的大同,其佛造像的艺术风格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造像内容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观音堂大明王像的发式塑造都借鉴了契丹人的髡发样式。


云冈石窟(国1)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早由大国统治者主持开凿的石窟,在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寺分类中位列第一。

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它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

北魏文成帝在位期间,和平年间(460-465)高僧昙曜主持修建了现在编号为16-20的五座石窟,即昙曜五窟。它们是云冈最早期的洞窟,带有浓郁的凉州模式风格。据学者认为,昙曜开凿的窟内五尊巨大的主佛,寓意北魏的五位皇帝。开国皇帝道武帝、第二位皇帝明元帝、统一北方曾经灭佛的太武帝、文成帝的父亲被追封景穆帝和修建五窟的文成帝。

第19窟南壁罗睺罗因缘

云冈昙曜五窟的开凿,大致与新疆克孜尔石窟大像、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大佛相继完成,抑或稍晚。作为中华大地最早诞生的大窟大像,昙曜五窟造像主要模仿犍陀罗风格,深受中亚佛教艺术的影响。
但是,云冈石窟的雕刻主题,则集中反映大乘佛学思想,较之西域佛教艺术,在表现题材及样式方面更为宽泛、自由。昙曜五窟在造像艺术上,吸收借鉴中亚犍陀罗、印度马土拉以及新疆等地的佛像艺术风格的同时,又秉持了秦汉以来的传统雕刻技法,开创了全新的石雕造像艺术流派。


昙曜之后,和平六年至太和十八年(465-494)云冈石窟第二期营建工程开始,这一时期建造了12个石窟,即1-13窟中只有第4窟是晚期营建。此时为冯太后和孝文帝于平城执政的期间,云冈石窟的雕造进入鼎盛阶段。中期的云冈石窟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此期间不乏有徐州高僧带来的南方佛像样式传入,其造像整体风格开始向纤秀灵动转变。

云冈石窟第6窟

【释迦佛洞】第6窟完成于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之前。洞窟形制为中心塔柱窟,分为上下两层直抵窟顶。洞窟整体设计中轴贯穿,两侧对称;壁面规范整齐,龛像上下分层,叙事左右连续,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最为富丽堂皇的洞窟,也是保存状态最好的洞窟之一。

云冈石窟第8窟

【西来第一佛洞、佛籁洞】第7、8窟为一组双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是继早期昙曜五窟之后开凿的洞窟,也是最早开凿的一组双洞,这两座石窟大小、内容高度一致,是云冈石窟设计者探索新新式迈出的第一步。第8窟主室窟门两侧,各有两身造型奇特的护法神,是起源于印度的密教护法——鸠摩罗天与摩醯首罗天。

云冈石窟第10窟

【释迦洞、毗卢洞】第9、10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为一组双窟。9窟窟门仿庑殿顶,两侧对称布龛,具有浓重的装饰意味,窟内四壁分层布龛,造像题材多出自《法华经》。在第10窟前室北壁的明窗与窟门间,雕刻着一幅以山岳为主,众多人物、动物和植物等组合的画面。

云冈石窟第12窟

【音乐窟】第12窟因前室出现大量演奏乐器的造像而得名“音乐窟”。前室北壁最上层的天宫乐伎,是一个以壁面通栏形式塑造的由十四个圆拱联龛排列组成的乐伎形式。顶壁交接的弧面上,突出地雕刻了手执不同乐器、站立演奏的六身夜叉形象。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窟顶逆发形伎乐天,体格壮硕,具有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特点。该窟内乐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的组合形式,反映出的东西方文化艺术交融以及北魏社会乐舞发展的时代特征,是中国音乐史上弥足珍贵的绝版遗存。

第39窟中心塔柱

随着民间信众的汇聚,石窟的风格也随之转变,从大开大合的大型洞窟变成小巧精致的佛龛、小洞,云冈西部的石窟群便是这一时期修建的。晚期的营造工程一直持续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洞窟雕刻艺术的多样性、世俗化倾向明显,人物形象变得愈来愈消瘦,衣服下部的皱褶越来越重叠,成为中华佛教“秀骨清像”风格的诞生之地。


历史讲坛游学
国内深度文化游学的先行者。多年以来专注连接人文专家与爱好者,深入文明腹地,走进文明现场,感受中华与世界文明的蓬勃生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