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2.28-3.2|南方精华古建游学,去宁波探寻长江以南最古老、完整的木构建筑

旅行   2025-02-07 19:30   北京  







时间:2025年2月28日-3月2日

集合地:2月28日   宁波集合

解散地:3月2日     宁波解散

活动人数:10人成行,20人封团

*大小同价,参团年龄建议18-70岁之间,18岁以下必须家长陪同

*如报名人数未满成团人数,组织方可能取消活动或增加费用,如果未成团取消活动将全额退款

*报名人数达到上限将停止招募,如有单房差或向上浮动一人,名额有限,请尽快报名

*报名需二次确认,请不要购买机票大交通,成团后客服会第一时间通知已报名学友,请在客服通知成行后再办理签证并购买大交通

*行程或有变动,最终行程以出团通知书为准






保国寺(国1)

保国寺始建于东汉世祖时期,初名灵山寺,此即保国寺的前身。唐会昌五年寺宇被毁,广明元年(880)重建,僖宗李儇赐“保国寺”匾额,此后改名为保国寺。保国寺因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寺内的大雄宝殿,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存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唐代经幢、观音殿、净土池等殿宇古迹。

这处建筑特点鲜明:厅堂式构架体系,平面布局呈正长方形,进深大于面阔;斗栱结构复杂,用材断面高宽比为3:2,达到最高出材率和最强受力效果;以小拼大的四段合瓜棱柱为中国最早的实例,柱身有明显的侧脚,既省材又牢固美观,为现存古代木构建筑中所少见;阑额两肩有卷杀,额下采用了蝉肚绰幕构件,额枋上有七朱八白彩绘。

保国寺大殿不仅较好地保留了其建造时代的建筑形制和构件,不少作法能与《营造法式》的规定以及同时代建筑做法相印证,而且能为进一步说明《营造法式》中的某些制度源自南方提供佐证。

同时,保国寺大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些做法保留并影响到元代建筑,并成为江浙地区惯用的建筑手法。从而为我们全面地研究古代建筑史、深入探讨《营造法式》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例证。


天一阁(国2)

天一阁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

天一阁藏书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一层面阔、进深各六间,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阁前凿“天一池”通月湖,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

天一阁现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以地方志、登科录等史料性书籍居多,珍椠善本8万余卷。范钦的一部分藏书为官署的内部资料。现存的古籍善本大都为明代的刻本或抄本,有的已成为海内孤本。藏品中最稀珍的是明代的地方志和科举录,分别有271种和370种。科举录分进士、会试和乡试三种,藏量占该类文献存世量的八成以上。

它保存了明洪武四年(1371)首科至万历十一年(1583)第五十二科完整无缺的进士登科录,堪称镇楼之宝。


天宁寺塔(国6)

天宁寺塔,寺前原建有东西两塔,东塔已于清光绪年间崩塌。1995年配合中山改造对东塔基进行了考古,发掘出残塔基。现存为天宁寺的西塔。塔砖上有正书“咸通四年(863)造此砖纪”之铭文

天宁寺塔是浙江省现存年代最久的唯一的一座唐砖塔,也是中国仅存的唐代寺前双塔实例,对于研究唐时的宗教文化和佛教建筑具有重要的作用。


阿育王寺(国6)

阿育王寺,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已历经1700多年历史。素有“东南佛国”之称,是佛教禅宗名寺,中国佛教“五山第五”。是中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而闻名中外。

阿育王寺现存殿、堂、楼、阁600余间,依山坡构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二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经楼。右侧有云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楼、祖师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阁、寮房等361间;左侧有松光斋、钟楼、舍利单、先觉堂、大悲阁等264间。

大雄宝殿系清康熙年间重建,殿上有乾隆书“觉行俱圆”匾。舍利殿始建于1678年,重檐,黄色琉璃瓦盖顶,石雕舍利塔一座,内置七宝嵌镶塔亭,塔身青色,五层四角,四面窗孔,每层雕菩萨神像,内顶悬宝磬,舍利珠挂在其中。寺内有浙江省仅存的两座元塔,砖木结构,仿楼阁式,六面七层,每层置腰檐、平座,底层四周有围廊。


横省石牌坊(国5)

横省石牌坊是屹立于山坡的墓道牌坊,采用当地“椅岙石”石料建造,所在墓道已毁,墓主无从考证。为二柱一间一楼仿木结构石坊,坐东向西,精巧细致。

横省石牌坊和庙沟后石牌坊无论从构造还是细部做法均为木结构的模仿,与明清时期建的石坊有很大的区别,与《营造法式》基本吻合,显然正处于木坊向石坊转型期,因此确认两座牌坊约建于南宋至元代。


东钱湖墓葬群(国5)

东钱湖墓葬群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前后至明万历十二年(1584)前后建成。主要是指南宋史氏望族和明代太子余有丁墓葬神道的地面石刻群体,它包括宋冀国夫人叶氏太君墓道、宋太师越国公史诏墓道等。石刻群的元明墓道中以明代少傅兼太子太傅余有丁墓道为核心。其墓道长200米,宽25米。整组石刻气势雄伟,刻划精致,在中国现存发现明墓中较为罕见。

东钱湖石刻群中的南宋墓道石刻成为中国南宋时期规模最大、数量最多、雕刻最精的墓道石刻遗存,填补了中国南宋时期美术史、文物考古史、雕刻艺术史的空白。其元明石刻部分也是研究元明职宫、衣冠、雕刻、墓葬等内容的重要实物。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历史讲坛游学
国内深度文化游学的先行者。多年以来专注连接人文专家与爱好者,深入文明腹地,走进文明现场,感受中华与世界文明的蓬勃生命力。
 最新文章